心脏康复训练应用于冠心病PCI术后对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04-26 09:31潘志琼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1年31期
关键词:心肺康复训练发生率

潘志琼

(茂名市人民医院,广东 茂名 525000)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心脏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通过疏通冠状动脉,改善心肌血流灌注对其进行治疗[1]。但PCI只是将冠状动脉暂时再通,冠心病危险因素仍旧存在,因此临床常进行术后康复指导以降低其危险因素,从而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但以往常规康复指导多于术后绝对卧床24h后开展,导致患者康复训练延迟,影响心肺功能恢复,致使干预效果不尽人意[2]。心脏康复训练于术后6h进行四肢活动,届时以个性化、规范化的方式进行开展,将其用于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可能会更有效。基于此,我院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应用于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对心肺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的探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81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1)。纳入标准:(1)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3];(2)首次接受PCI治疗者;(3)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排除标准:(1)体内安有心脏起搏器者;(2)伴有室性心律失常者;(3)依从性差者。

1.2 方法

两组均予以饮食、心理等基础干预。

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指导,术后指导患者卧床休息24h,术后第2d进行床上坐起、床旁站立、行走等常规运动,并于指导过程中向其讲解PCI术后有关健康知识和注意事项。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心脏康复训练,具体如下:(1)成立心脏康复训练小组。由我科护士长和科主任进行带队,选取6名护师及以上职称的护士和3名心血管内科主治医生为小组成员,均接受专业培训且培训合格后,对患者进行心脏康复训练。(2)院内康复期:术后指导患者卧床6h,抬高床头进行四肢关节活动;12h后行床上坐起1-2次,每次15min;24h后进行床边下垂双腿1-2次,每次15min;第2d进行床边大小便,床旁坐起1-2次;第3d行床旁走动2-3次,每次60-100m;第4-7d行走廊慢走,150-200m,每天2次,持续1周;2周后逐渐增强运动强度,以慢走逐步向正常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缓慢过渡,每周4次,每次20min;4周后指导患者进行慢跑、脚踏车、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次25min,并根据病情酌情调整运动强度。院外康复期:根据已拟定计划时间表,逐渐开展行走、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60min,训练期间及时监督并记录患者运动量、运动时间以及运动方式,以便动态调整训练计划。(3)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密切联系,告知家属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指导其对患者进行监督。

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3个月。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心肺功能、生活质量以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1)心肺功能:干预前后,采用心肺功能检测仪(伟亚安医疗器械公司,国械注进20152210628型号MasterScreen)检测最大氧脉搏(VO2max/HR)、最大代谢当量(METmax)以及无氧阈(AT)。

(2)生活质量:干预前后,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4]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躯体受限程度、疾病认识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以及心绞痛发作情况4个维度,每个维度各为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3)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干预期间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心律失常以及冠状动脉再狭窄总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心功能分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n(%)/±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n(%)/±s]

?

2.2 两组心肺功能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VO2max/HR、METmax、A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肺功能对比(±s)

表2 两组心肺功能对比(±s)

注:*P<0.05,与干预前组内比较。

?

2.3 两组SAQ量表评分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SAQ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SAQ量表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SAQ量表评分对比(±s,分)

注:*P<0.05,与干预前组内比较。

?

2.4 两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n(%)]

3 讨 论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管狭窄所致,以胸痛、胸闷为典型症状的心脏病[5]。PCI是其主要治疗手段,可通过促进冠状动脉再灌注,重建血管,有效改善心肌供血,挽救心肌细胞,但该治疗只能暂时再通冠状动脉狭窄,不能有效消除冠心病危险因素。鉴于心脏康复的临床获益,目前常予以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心脏康复指导。但既往常规康复指导多于术后第2d开展,影响康复训练开展,延缓心肺功能的恢复,且训练常集中进行,缺乏规范化和个性化[6]。心脏康复训练于术后6h开展,通过将策略与临床结合,及早对患者进行规范化训练,将其用于该类患者可能会弥补既往干预的不足。

VO2max/HR是检测心脏摄氧能力的重要指标;METmax用于评估心脏代谢水平;AT是体适能的客观指标,用于评估运动风险[7]。本研究中观察组VO2max/HR、METmax、AT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SA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心脏康复训练通过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可能的原因是首先小组成员指导患者有序进行双腿下垂、床旁慢走、上下楼梯等康复训练,以恢复身体机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心脏代谢,溶解动脉硬化斑块,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纠正心肺异常指标,提高生活质量;其次责任护士于院内指导患者以慢跑、脚踏车、太极拳的形式进行有氧运动,时刻观察并记录运动情况,以便实时评估体适能,提高AT值,从而增加心肌摄氧力,提高心肌供氧量,进而促进心肺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最后该训练以患者为中心,制定院外康复计划表,开展行走、骑自行车等有氧训练,并与家属保持联系,加强院外监督,平衡机体能量代谢,减少体内脂肪堆积,以便增加运动储量,减少运动风险,增强心肌摄氧能力,进一步改善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本研究中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9.76%)低于对照组(30.00%)(P<0.05),说明心脏康复训练可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责任护士在训练前对患者进行血压检测,规避因血压引起的内皮细胞活性增强,减少血管损害,改善冠状动脉内皮功能,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小组成员通过开展慢走-正常走-骑自行车等康复训练,在降低患者机体血小板活性的同时增强纤溶酶活性,从而达到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目的。

综上所述,心脏康复训练可通过改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心肺功能,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心肺康复训练发生率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教育部:将心肺复苏急救纳入学校健康教育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