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到处有家”和“到处无家”中寻找精神家园

2021-04-25 03:50屠丽洁
课外语文·上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精神家园教学策略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习任务群”是当下教学亟须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何以为家”阅读教学为例,从“由篇及类—互文探究—评价反思”等学习任务,进行了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尝试,以期在教学中更好地落实课标理念,引导学生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群文教学;精神家园;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0-0043-02

【本文著录格式】屠丽洁.在“到处有家”和“到处无家”中寻找精神家园——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初探[J].课外语文,2021,20(10):43-44.

一、执教背景与文本选择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并在课程内容中提出了十八个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在引领语文教育改革新潮流的同时,也带来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习任务群”?在这样一个大问题下,又可以细化出多个问题:如何处理“单篇教学”与“群文教学”的关系?如何进行主题整合并设计核心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有效地完成多个相关文本的阅读,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新课改背景下,想要通过学校语文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及时转变传统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

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必然会涉及多个文本,也必然涉及一个明确的主题。笔者以“何以为家”为主题,选择苏教版必修一读本中的四篇文章,分别是《家》(丰子恺)、《家》(苏雪林)、《家》(周国平)、《家》(方令孺),以这四篇文章重组建构群文。这组同题散文均以“家”为抒情对象,既符合群文阅读“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的特征,又与苏教版必修一课本“月是故乡明”专题相互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家园”的精神文化内涵。

二、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

(一)由篇及类,关注“单篇”与“群文”一体化

传统单篇文章的教学主要侧重于文本的阅读理解和情感的体验赏析,而群文阅读则关注更高层次能力的培養。如果传统单篇阅读教学是夯实知识的基础层面,那么群文阅读则更丰富、有内涵。在实际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法更加适合在第二课时使用,我们可以由篇及类,将“单篇”与“群文”结合起来,形成“1+X”的群文阅读方式。纵观四篇《家》,四位作家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自己对“家”的看法。其中,丰子恺的文章最具有思辨性和探究性,因此笔者选用这一篇作为“1+X”的“1”,带领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精读,其余三篇作为“X”进行比较补充阅读。“有家”和“无家”的对立统一是丰子恺《家》的内核,从“朋友家”到“旅馆”“寓所”再到“本宅”,一环套一环,所以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具体方法——对比,作为进入文本切入口,先提出任务:

任务一:概览全文,梳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几处“家”,试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明确手法)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学生对这个手法并不陌生,但在实际运用中却不甚明确。如以“城市”为对比角度,学生填写的是“南京”“杭州”等具体地方,但这并不构成对比。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修改为“他乡”和“故乡”,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对比的概念内涵。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提出第二个任务:

任务二:从朋友家到本宅,作者一步步确认了他的归宿之处,在作者心中,怎样才称得上是“真的家” ?(理解内涵)

本宅有故乡的环境,有自己的亲友、自己的书斋和自己种的花草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属于自己的东西,最大限度满足作者自由生命的诉求。通过任务一的概括提炼,学生已经对“家”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必修一课文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更能把握“家”的内涵,“家”不仅是物质上有自己的房子、东西和亲友,在精神上也是灵魂停靠的港湾、心灵憩息的归宿。

单篇为“举一”,群文为“反三”,只有做好了“ 举一”,才会很好地“反三”,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以上两个任务,为下一环节的互文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互文探究,聚焦核心题旨

本次议题围绕“家园”展开。家园,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地方,也是一种情感寄托,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共学明确了手法,体悟了内涵,所以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有选择地略读和浏览文本,从多个文本中去筛选有用的信息,进行比读对议。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任务三:思考这一组文章,为“何以为家”提供了哪些答案?

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对这四篇文章进行筛选整合,引导学生发现点题句:

《家》(苏雪林):“我们应当将小己的家的观念束之高阁,而同心合意地来抢救同胞大众的家要紧。”

《家》(方令孺):“不管他给人多大的负担,多深的痛苦,人还是像蜗牛一样愿意背着它的重壳沉滞地往前爬。”

《家》(丰子恺):“既然无‘家可归,就不妨到处为‘家。”

《家》(周国平):“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

从对点题句的分析中,可以把握不同文章中“家”的不同内涵:苏雪林认为“家”是足称为自己所有物的住所,让人精神安心的环境以及大众的家;方令孺认为“家”是在走出故乡、离别家庭后思念的地方,即使是负担,我们也无法割舍;丰子恺认为若以实体而论,坐卧安宁处就是“家”,若找不到精神的绝对安放之所,就以“到处”为“家”;周国平认为“家”是人生的起点,又是灵魂的归宿,每一个人从这里启程,又从这里驶向永恒。

所以,这一组《家》为我们丰富了家的内涵,提供了“何以为家”的答案:“家”是自己坐卧安宁、精神安心的居所,是出走后思念的故土家园,是一个人精神的家园与灵魂的归宿,也是大我的公共家园。通过辨识、提取和理解,为学生把握文章主题提供了借鉴,也促进了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整合理解。

(三)评价反思,唤醒情感体验

“心安之处即是家,不可得时即天涯”,履痕所及之处,精神安放之所,也许就是家园,就是故乡。基于学生对家园内涵的丰富理解,笔者布置了与反思、辩论有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辨识、提取、比较、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小组中展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强调的是“思辨”,要想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不仅要激发学生在阅读与表达中的能力,还要让学生有机会阐发自我观点,通过讨论交流进行反思,优化思辨能力。因此在最后一个环节,笔者设计了两个活动,作为本次教学的成果呈现:

活动一:时代在变,家园在变,你是怎样看待归家与离家、有家与无家的关系的,讨论探究。

活动二:家是身心的归处,是牵挂,是依恋,也是归途。滚滚红尘里,我们何以为家? 根据所感所悟,模仿丰子恺的《却羡蜗牛自有家》,构建你自己的精神小屋,创作一幅漫画。

在这两个活动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探讨,形成自己对多个文本的整体认知,另一方面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加开放思维,也提升了动手能力。语文素养的生成,需要在阅读中立足文本,同时思考当下、时代和国家,理解、诠释、评判甚或批判多个文本的内容或形式。但课堂呈现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生成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充分起到引导者作用,帮助学生实现在理解、分析基础上的评价与反思,全面提升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家”的内涵厚重丰盈,家也与故乡紧密相连,离开或者失去家的时候,才会倍感思念。在对家园内涵有了辩证理解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认识个体生命面对的精神家园和公共家园,需要长期而深入地思索。

三、教学反思

作为高中学习任务群教学的首次尝试,既收获了独特的教学体验,也暴露了单篇阅读下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短板。由此,笔者作了如下反思:第一,在文本的组合过渡、思辨性任务的设计等方面,还缺乏更流畅的衔接和更成熟的思考;第二,這是师生共同的初次尝试,阅读主体的自主性彰显不足,学生相对处于被动状态,没有呈现出自主阅读发现、自我探索思考、自主尝试解决的进阶状态;第三,学生的生活阅历和阅读量不够,很难形成自己独到的评价与见解,并且思维模式略显固化。

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需要让学生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效果,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会读”的基础上,将“读、说、思、写”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探究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最后,教师也应学会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再做好展示交流的准备,自主地展示和交流,并且可以把阅读延伸到课外,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希望以后能以此为鉴,在任务群教学上有更多新的并且有益的尝试,努力使教学发挥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孙雪梅.一种乡思,别样情语——“现代人的精神安放”群文阅读教学[J].语文学习,2019(5).

[4]吴歆欣.学习任务群: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的重构[J].教育科学研究,2018(11).

作者简介:屠丽洁,女,1991年生,江苏常州人,硕士研究生,中学二级,研究方向为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精神家园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