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 杜辉 刘科峰 张永垂 郭海龙 陈希
摘 要:为更好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文章以“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中的“海区气候”教学为例,提出基于 BOPPPS 模型的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问题导向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打破“沉默课堂”,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BOPPPS模型;区域海洋学;教学设计;海区气候;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05-0020-02
一、前言
课堂教学,是本科生教育的重中之重。有学者将课堂状态由低阶到高阶分为五重境界,分别是:安静(Silence)、回答(Answer)、对话(Dialogue)、批判(Critical)、辩论(Debate)。其中“安静”的课堂又叫“沉默课堂”,即整个课堂都是教师在讲,没有提问,也没有学生问问题。在“回答”课堂上,教师会向学生问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对话”课堂指教师有问题问学生,学生也有问题问教师,学生和教师围绕课堂内容开展对话。“批判”课堂指学生对课堂内容提出疑问。“辩论”课堂则是教师和学生围绕课堂内容进行辩论。在这五种课堂中,“安静”和“回答”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批判”和“辩论”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安静”到“辩论”,学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目前,不少本科课堂以“安静”和“回答”课堂为主,教学效果不佳。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六个层次,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而“安静”和“回答”课堂一般只能达到“记忆”和“理解”层次。要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精彩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而BOPPPS模型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尤其为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参考模式。本文以“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中的“海区气候”教学为例,提出基于 BOPPPS 模型的教学设计,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BOPPPS模型简介
BOPPPS 教学模型是加拿大广泛推行的教师技能培训体系 ISW 的理论基础。该模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模块化分解。BOPPPS模型将一节课分为六大模块,分别是:导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前测摸底(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检验(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该模型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构建了完整的教学过程和理论框架,目前已成为加拿大高等教育教师培训和课堂教学的标准模式。而且,该模型在我国众多大学课堂教学中已被广泛采用。
导入(Bridge-in),主要是让学生对本堂课要讲的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目标(Objective),就是在导入之后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以阐明学习意图,让学生明白通过本堂课学习能知道或学会什么。前测摸底(Pre-assessment),主要是了解学生的起始学习动力和情感状态,以便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重点在于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达成教学目标。后测检验(Post-assessment),主要是檢查学生是否真正完成学习目标。总结(Summary),主要是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BOPPPS模型充分考虑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特点,强调学生参与的核心环节,将教学过程分解为六个前后衔接的模块,每个模块都为目标的达成而服务。
三、基于BOPPPS模型的“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海区气候”教学设计
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是海洋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主要内容是中国近海的区域海洋特征,包括地理特征、气候特征,以及温度、盐度、密度、海流、海浪、潮汐等海洋要素特征在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的具体表现和统计结果。“海区气候”这一节在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中的次序位于海区地理之后、海洋要素特征之前,主要内容有“中国近海海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和“影响中国近海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近海气候特征,理解这些气候特征对中国近海海洋环境要素特征的影响。结合BOPPPS模型,本节课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步,导入(Bridge-in)。设置问题“为什么说无风不起浪”,随后通过讲解风与浪的关系引出气候对中国近海区域海洋要素特征的重要影响。由此,引入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海区气候”。
第二步,目标(Objective)。采用PPT方式给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能说出中国近海海区气候形成的几大主要因子和主要影响天气系统。2)能够叙述下垫面的环境条件对中国近海海区气候形成的具体影响。
第三步,前测摸底(Pre-assessment)。提出问题:气候是什么?今天天气很冷是不是气候?冬天比较冷是不是气候?你了解的气候现象有哪些?
第四步,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课堂学习效果与学生的参与度直接相关。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此阶段主要采取启发教学法,教师多提问题,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基于前测中学生的表现,适当讲解气候和天气的概念及区别。接着,采取启发式教学法介绍影响气候的三大因子——“太阳辐射”“下垫面的环境条件”和“大气环流”。以“太阳辐射”为例,先提出问题,询问学生“海表接收的太阳辐射和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海太阳辐射的分布特征,进而讲解太阳辐射、下垫面的环境条件和大气环流对中国近海温度、海陆风和湿度等的影响。讲解完中国近海气候形成的三大因子后,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简要总结。随后,开始讲授影响中国近海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它们分别是“寒潮和冷空气”“副热带高压”“温带气旋”“热带气旋”“热带辐合带”。讲解这5个天气系统时,要与前面讲的“三大因子”联系起来,如通过“副热带高压”和“热带辐合带”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来解释“太阳辐射”的一些分布特征。在授课过程中,除问题引导外,可以拓展一些相关课外知识,如时事政治与轶闻趣事等,从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第五步,后测检验(Post-assessment)。提问:1)中国近海海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有哪些?分别是什么?2)影响中国近海海区气候的天气系统主要是什么?3)下垫面的环境条件对中国近海海区气候有何影响?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对课堂中的重难点知识和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点再进行讲解,以确保学生学习效果。
第六步,总结(Summary)。利用PPT展示知识点,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四、结语
针对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中的海区气候一课,本文基于BOPPPS模型进行了教学设计,将本节课按模型提出的六个模块进行分解,将各个知识点连贯起来,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问题导向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打破“沉默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然,BOPPPS模型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能够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可采用多种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穆华,李春.BOPPPS模型及其在研究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陕西教育,2015(10).
[2]柳桂媛.翻转课堂课前学习任务单设计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03).
[3]曹丹平,印兴耀.加拿大BOPPPS教学模式及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02).
[4]羅宇.从BOPPPS教学模型看课堂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06).
[5]周伟,钟闻.基于BOPPPS教学模型的内涵与分析[J].大学教育,2018(01).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Design of China's Coastal Regional Oceanography Based on BOPPPS Model
Wang Ning, Du Hui, Liu Kefeng, Zhang Yongchui, Guo Hailong, Chen Xi
(School of Meteorology and Oceanograph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deepen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improv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this paper takes the teaching of "marine climate" in "China offshore regional oceanography" as an example, and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design based on BOPPPS model, which emphasizes that students are the center, and let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ies through problem orientation, so as to break the "silent classroom"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BOPPPS model; regional oceanography; instructional design; marine climate; efficient class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