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行业学院建设与发展研究

2021-04-25 10:06王继元
北京社会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学院

王继元

(1. 常熟理工学院,常熟 215500;2.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79)

当代社会,高等教育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直接的事实,在这个背景下,高校通过融入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得到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行业通过技术的转型升级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产教融合成为高校与社会连接的重要内容,构成了行业发展与高校办学中的重要课题。在高校—市场—政府—社会相互作用下,高等教育的办学形态正在发生相应变化,高校与行业合作必然进入多方位、多内涵、多路径的模式。以行业学院为主要模式推动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正越来越广泛地展开,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行业学院存在的价值

行业学院是指多科性或综合性高校建立的以培养行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为行业提供技术工程服务的二级教学科研单位。[1]行业学院不同于以学校为建制的行业型高校,是高校下辖的教学科研组织;也不同于高校中传统以学术逻辑为依据设置的院系,它是以应用技术开发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院系。行业学院摆脱了以单纯学术逻辑进行学科专业建设的传统路径,而实施行业逻辑统领下的学术逻辑,即围绕应用型人

才培养和技术开发与创新来建设学科专业;在路径上,坚持高校与行业“人才共育、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师资共培、风险共担”,走的是产教融合的发展路线。行业学院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高等教育与产业不断加强联系的情况下,高校与行业的合作进入多方位、多路径、多内涵的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一个迫切而重要的课题,而事实上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制度、行为、环境和文化层面还存在不小的制约。从制度层面来看,尚未构建一套完整的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策引导、制度支撑还有提升的空间;从行为层面来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还主要集中在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处在自发的层面,对于应用型人才的标准、规格、培养路径和评价标准尚未形成统一共识,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是高校在自说自话,唱“独角戏”;从环境层面来看,高校与行业尚未形成产教融合的良好氛围,尚未建构起适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育人体系和实践环境;从文化层面来看,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认识还有偏见,还没有全面认识应用型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层次性、技术性、发展性的理解还存在偏差。基于以上原因,以行业学院为平台实现产教融合的实践,并建构行业与高校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共同体成为了一种有益的尝试。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吸纳行业意见、嵌入行业的需求、融入行业文化,可以实现人才培养对行业需求的快速反应,可以实现行业与教育的直接融合,可以实现行业与高校在资源上开放共享,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的使用效能。

(二)协同开展科技开发

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应用属性已经越来越突出,“知识本身即目的”的理念受到挑战。传统的学术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已经不占主导地位,与之相对应的是,知识生产模式的应用情境越来越多,越来越强调学科的交叉、知识的整合。由高校与行业共同建设的行业学院,具有鲜明的行业逻辑,即围绕行业产业需求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并以此为统领进行行业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行业学院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工艺改进,因此研究一定要嵌入行业需求。这要求行业要主动参与,在行业范围内寻找科研项目、技术难点、发展趋势,然后整合行业专家、高校教师进行攻关;要求行业学院建立研究协同机制、成果共享机制,将经济因素的考量与技术研发的追求一并考虑,最大化地避免价值冲突和合作张力,确保合作各方的利益得到保障,确保行业学院遵循教育的逻辑,确保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三)探索高校新的发展模式

当下,高校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借鉴或沿袭着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惯性与发展路径,以致出现了千校一面的状况。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政府极力倡导“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在政策上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另一方面,高校也理应根据自身历史沿革、区域特征、办学定位,合理确定发展战略,走特色化发展之路。行业学院虽是高校的二级单位,但其以追求“应用”的新大学精神,以尊崇行业逻辑为统领的办学理念,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办学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行业发展为目标取向,探索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路径。行业学院作为一种实践探索,展示了高校创业型、非传统型的崭新发展模式。

二、中国行业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状况

(一)中国高校行业学院的基本情况

高校与产业的关系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二者的融合却一直是热门话题。通过对现有行业学院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行业学院的发展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1.行业学院的数量快速增长

行业学院在2014年之前每年新建的数量都较少,2015—2019年行业学院进入快速发展期,2017年之后增长更加迅猛,2017年67个、2018年62个、2019年65个。需要指出的是,快速增长的行业学院中,行业龙头企业主动与不同高校合作建立行业学院的数量非常大。这些行业龙头企业有的自己建立教育培训机构(大学),[2]如阿里云大学、华为大学,并通过这些企业大学与高校共建行业学院(见表1),主要由行业提供技术标准、人才培养标准和培训课程,以满足日益需求的行业人才。

2.行业学院的区域分布不均匀

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各省(区市)的政策不同,广东和福建省比较早出台了关于加强行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所以这两个省份的行业学院建设呈集群化涌现的现象;其二是各省(区市)经济发展基础不一,在经济发达省份由于产业基础比较好,产业集群比较突出,企业集聚度比较高,高校数量也相应比较多,行业企业与高校彼此容易找到共同的合作基础,比如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行业学院数量都比较高,其中福建有72个、浙江有30个、江苏有32个、广东有33个。

3.行业学院专业分布情况

第一种是基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特色建立的行业学院,如通化师范学院的冰雪产业学院,

表1 部分企业与多所高校联合建设行业学院不完全统计表

绥化学院的玉米加工产业学院,常熟理工学院的电梯学院,浙江树人大学的绍兴黄酒学院。第二种是发挥高校自身行业优势建立的行业学院,如南京邮电大学的现代邮政学院,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的有机产业学院,武夷学院的武夷山茶学院。第三种情况是行业学院集中在新兴产业,如机器人学院、大数据学院、信息与网络学院,主要原因是新兴的产业不是某一个学科和专业能够支撑的,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第四种情况,是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合作成立行业学院,这几年新产生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命名的行业学院。如面对水务行业正朝着数字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北控水务集团与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等五所高校建立北控水务学院;华为集团与东莞理工学院、潍坊科技学院等众多高校合作建立华为信息与网络管理学院;中兴集团与南宁学院、四川工商学院等几十所高校合作建立中兴通讯工程学院;科大讯飞集团与湖南工程学院、滁州学院等诸多高校共建人工智能学院或者大数据学院。

4.行业学院所属高校分布的特点

一是行业学院的实践主要集中在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研究型高校相对较少。绝大多数行业学院都集中在地方性本科高校,和传统研究型大学相比,这些高校学科优势不明显,处于高校阵营中的中间环节,上有研究型大学的遮蔽,下有高职类院校的紧逼,这些高校大都选择了应用型的发展道路,希望在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中打造特色、体现价值;学术型高校也建立产业学院,但数量较少,局限于部分高校的实践,比如广州大学早在2010年就成立了现代产业学院,主要是为珠三角地区培养优秀的行业应用型人才。二是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都非常踊跃。本研究统计了137所本科高校和1个教育集团,其中公办高校103所,民办高校34所。

(二)行业学院的类型

以行业学院或者产业学院名义进行的实践非常多,呈现出类型的多样化,这些实践各具特色。朱为鸿等从功能的角度考察,将行业学院分为资源共享型、共同发展型和产业引领型三种类型;[3]徐秋尔从合作要素的角度考察,将其分为集成式、连锁式和多点集成式三种类型;[4]李宝银等从合作对象的角度考察,将行业学院分为校企订单型、校企综合型、校地合作型、校行合作型、校会联合型和多位一体型等。[5]本研究在借鉴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将行业学院按照合作对象、运行模式和发展阶段进行分类。

1.以行业学院的参与主体分类

第一类是与地方政府合作,比如宁波工程学院与宁波杭州湾新区共建杭州湾汽车学院,东莞理工学院与长安镇合作共建先进制造学院(长安)。这种模式为政府牵头扮演组织、引导和支持的角色,为协同育人提供政策、场地和资金支持;行业协会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收集行业需求信息并反馈给行业学院;区域内的行业企业则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科技应用与开发的相关工作。第二类是与行业协会合作,比如常熟理工学院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共建纺织服装行业学院。行业协会对于行业技术与人才需求相对比较了解,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行业发展的共性需求。第三类是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比如福州大学与紫金矿业集团共建紫金矿业学院,这一类型的行业学院在所有行业学院中占主体。第四类是高校间合作,如上海交大与南加州理工学院共建文化创业产业学院。第五类是多主体合作型,高校与多个主体同时合作共建行业学院,如东莞理工学院与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香港科技大学共建粤港机器人学院。第六类是教育集团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然后以教育集团下辖的办学主体——本科高校实施。如东软教育科技集团出资兴办了广东东软学院、成都东软学院、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三所民办本科高校。东软集团与百度合作成立“东软百度人工智能学院”,在东软集团下辖的三所本科高校实际运行,见表2。

2.以行业学院的运行模式分类

可以分为以教育实体运行的行业学院和挂

表2 以参与主体进行行业学院分类的类型统计表

靠运行的行业学院两大类。以实体运行的行业学院作为教学科研组织的基本单位,有自身独立的管理建制,与其他实体没有交叉关系,其运行相对独立。如常熟理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粤台机器人产业学院,宁波工程学院杭州湾汽车学院均为实体运行的学院。这些学院与其他学术型二级学院并列存在于高校,采用实体运作的方式,管理上与其他二级学院相比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既如传统二级学院一样接受所在高校的垂直领导,也建立并运行理事会,学院重大事项由理事会决策。

挂靠运行的行业学院没有独立的管理建制,其管理和运行往往挂靠于另一个管理实体,相对于管理实体而言是不独立的和次要的,没有独立的管理建制,这一类行业学院的数量非常多。如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工程产业学院挂靠在该校环境与建筑学院,莆田学院装备制造产业学院挂靠在该校机电工程学院,工业美术产业学院挂靠在该校工艺美术学院,医疗健康产业学院挂靠在医学部。这些行业学院在管理上采用“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方式,二级学院的领导主要任职是实体二级学院的职务,在行业学院只是兼职。有的实体学院的主要领导兼职行业学院的主要领导,而有的只是实体学院的副职兼职行业学院的院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行业学院的运行和管理。

3.以高校与行业在技术层面的关系分类

行业学院可以分为行业跟随型、行业互促型、行业引领型三种类型。行业跟随型主要指的是行业学院在建设和运行时,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的实训条件、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师资队伍水平等方面都落后于合作的行业或者企业,这个阶段行业学院主要借助行业先进的理念、设备、行业科技开发人员的条件,完善和提升自身实力,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行业互促型主要是指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的实训条件、技术与应用开发能力、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等方面与合作行业或企业具有大致相当的水平,或者各有所长,参与主体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行业引领型主要是指行业学院的理念、技术、人才等资源高于行业发展现状,行业学院可以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攻克行业发展共性的技术瓶颈、预测行业发展趋势等方式来引领和指导行业发展。只有到了行业引领型,行业学院才能真正成为行业的技术依托和精神家园,充分获得行业的认同和尊重。

4.以在行业学院运行中的主导地位分类

第一类是高校主导型,即高校在行业学院建设的各个方面居主导地位,行业虽是主要参与者,但其人才培养、技术应用与开发等方面的部分权利让渡给高校,相信高校在办学方面的经验,发挥高校优势,以高校为主开展行业学院的建设,这一类型占行业学院的绝大多数。在很多行业学院中,虽然行业在技术上领先、资金上投入更多,但是行业还是将行业学院的主导权特别是日常管理的权限让渡给高校。第二类是行业主导型,即行业在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技术应用与开发等方面占主导地位。华为与攀枝花学院、东莞理工学院、保山学院等众多高校合作,在这些高校成立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中兴集团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天河学院等众多高校合作,在这些高校成立中兴通讯电信学院。这些合作都是行业领头企业与高校合作,以解决行业人才紧缺的问题,其特点是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如华为信息与网络学院,华为集团严格筛选合作高校,提供行业标准,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认证,与高校合作开展课程开发,学生毕业后进行工作推荐等。

(三)行业学院的实践成效

1.构建了行业学院运行的基本模式

行业学院变革了原来高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变了高校与院系的传统关系,高校不再是行业学院的唯一管理主体,高校人员不再是行业学院的单一主体。行业学院与行业的关系、与所属高校的关系如何理顺,行业学院如何运行,在前期的行业学院实践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一是建立了政府、高校、行业的合作对话机制,政府层面提供政策保障,改革资源配给方式;高校层面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主动对接产业发展;行业层面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定期将行业需求反馈给高校。二是在管理上基本都实行了理事会制度。大部分行业学院都建立了理事会,让行业企业充分参与行业学院的办学管理与决策,让行业人员直接参与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技术应用与开发。三是在管理上探索了教师与行业人员的双向兼职制度,教师成为行业研发人员,行业技术人员成为高校的教师,力求人力资源的共享共用。

2.搭建了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模式

行业学院主要对应区域产业结构而建立,直接回应行业需求,由于行业之间的差异性非常大,即使同一行业,在不同区域其人才和技术需求也不尽相同,因而行业学院有效避免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同质化。行业学院选择了与学术学院不同的学科组建方式,根据行业的特征和需求对高校原有学科专业进行重组,将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以行业的逻辑来选择、调整、淘汰原有专业,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如常熟理工学院电梯学院在调研苏州电梯行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先进算法及电梯智能控制系统、电梯关键零部件智能检测及可靠性评价、电梯运行状态信号特征提取与故障预测理论、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的电梯安全技术”等四个方向,整合了该校电气与自动化专业、计算机专业、机械工程专业等,实现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3.创新了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行业学院打破了传统学科人才培养的界限,引入了产业先进技术体系、生产设备、培训模式,与企业共同规划专业发展、开发项目化课程、组建教学科研团队、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创办技术创新机构,提供了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招生上实行直接通过高考选拔生源或者从已经进校的学生中进行定向招募的办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或者专业方向,选择课程模块;在课程建设上,结合行业需求,引入行业标准,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构建融入行业要素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实施上,实行校内教师与行业教师共同授课,高校与行业的实验室、车间都是教学场所,在毕业设计上实行真题真做,以行业实际问题为论文选题;在师资队伍上,实行专兼结合,具有行业经验的师资占一定比重。

4.探索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

高校与产业部门原本是两种具有不同性质、不同目标、不同运行方式的组织,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的发展促使这两种组织相互接近,它们的结合又反过来为科学技术及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6]高校与产业合作的主要出发点是促进产教融合,解决教育与产业衔接不足的问题。行业学院在促进高校与产业的直接联系上有着天然优势,已经开展的行业学院实践主要围绕行业与高校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朱为鸿等从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和创新发展的维度提出了地方本科高校与行业企业、政府合作的内容。[3]在其基础上,本研究从人才培养、技术应用与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维度对行业企业合作内容进行了归纳,见表3。

表3 高校与行业企业、政府合作的主要内容

从表3中可以看出,行业学院探索基本都触及了人才培养、技术应用与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核心内容,说明这些层面是高校与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些领域的初步探索有利于促进合作方彼此了解,积累合作经验,探讨合作机制。但合作的内容还很少触及到物质资源的共享共用、文化的融合等深层次问题。

三、推动行业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在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行业学院因其与行业的直接关联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创新的明确目的性,以及社会服务、文化影响的友好性,必将成为高校办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成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由于行业学院对于很多高校与行业是新的尝试和探索,没有更好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行业学院的制度设计、行业学院自身建设以及相关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后续行业学院的建设中,需要在以下方面予以加强。

(一)政府要加强对行业学院整体的制度设计

1.建立由政府牵头、教育主管部门参与的行业学院统一领导机制

政府要统筹协调教育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突破部门与行业之间的壁垒,整合教育资源,合理布局教育与产业结构,构建相互衔接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一是要通过统一领导机制,推动政府、高校与行业负责人的定期对话机制。让政府了解高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了解高校服务行业的思路和举措,了解行业发展的规划、趋势和困难,以便于政府统筹规划区域内高校与行业发展,协调和优化资源配置。二是统一规划,防止行业学院建设的无政府状态出现。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都大力提倡产教融合,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高校与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在政策的激励下,行业学院的探索也呈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态势。在此过程中,由于行业和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种契约关系,市场在里面起关键作用,这样有可能产生无政府状态,不排除出现一些以争取政府经费支持和政策支持为目的的机会主义,不排除区域内相关高校围绕某一行业产业开展产教融合,出现特定区域内若干应用型高校都围绕某个产业建构行业学院,造成该区域内行业学院重复建设,从而导致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因此,需要政府发挥统一谋划、统一布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对区域内行业学院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使得社会资源得以节约,体现行业与高校协同发展的有效性。

2.为行业学院发展建立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目前,全国只有江苏、广东、福建等为数不多的省份出台了对于推进高校行业学院建设的管理意见或者示范性产业学院遴选办法,其中江苏和广东出台了推进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广东还开展了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的评选,首批评出10所。福建省虽未出台推进产业学院建设的文件,但是对于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分别进行了示范性产业学院的遴选,首批累计评出25所示范性产业学院(本科评出9所,专科评出16所)。除这些省份之外其余大部分省(区、市)的行业学院都缺乏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指导,都属于高校与行业自发行为。江苏和广东的指导意见只是引导高校围绕产教融合开展产业学院的建设,建立了产业学院的评价标准,尚缺乏未来产业学院发展方向的指导意见,同时缺乏相应的政策激励机制。教育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共同制定推动高校与产业融合的政策,聚焦解决行业发展核心问题,支持行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3.建立行业学院的建设标准,统一规范行业学院实践,避免无序发展

高校主动探索行业学院的实践是对产教融合的主动回应,目前关于行业学院的探索已经非常广泛,全国建立的行业学院也越来越多,关于行业学院的实践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这对于行业学院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行业学院的建设标准是什么?是否所有的自称行业学院的单位都符合行业学院的特征和标准,是否所有行业学院的实践都是理性的、有效的,这值得追问。因此,作为教育的主管部门,出台相应的行业学院建设规范和标准,对于引领行业学院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二)加强行业学院的体制机制建设

1.完善行业学院的外部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行业学院主动作为与争取社会支持同频共振机制。行业学院的发展需要高校、行业、政府和社会的多方支持,这种支持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体现在政策上、人才上、文化上。如政府对参与共建的行业给予税收上的政策优惠,对于重点攻关项目予以经费支持,对于人才引进予以政策和经费支持,对于办学空间的拓展予以支持等;建立社会和行业学院发展的协同机制,及时了解社会需求、把准产业和社会发展的脉搏。高校与行业也需确立人才培养的标准,建立人才培养的沟通与协同机制、质量评价机制与持续改进机制,确保人才培养符合行业需求。二是建立行业学院与国内外代表性专家的协同合作机制。行业学院不管起点高低,最终要实现对行业发展的引领。这种引领体现在理念引领、技术引领、管理引领和文化引领上,仅仅依靠区域的行业人才和部分高校的教师资源,可以短时间内起到推动作用,但要想持续保持对行业发展的引领,则需建立与国内外代表性专家的协同合作机制,确保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向、技术发展潮流、管理发展的趋势,以保证行业学院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能够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2.完善行业学院的内部运行机制

一是制定行业学院办学章程,为行业学院建设“立法”,要修订行业学院所在高校章程,给行业学院办学实践以合法身份;要加快制定行业学院章程,通过章程规定行业学院建设纲领、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师聘任与培养办法、学院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运行的边界与规则、招生与就业的基本要求。二是建立确保行业有效参与的决策与管理机制。要建立行业参与的制度,保证多元办学主体之间在办学目标、组织文化上能够有效协同;学校在对行业学院的管理上应建立新型的院校关系。行业学院是高校的二级学院,其治理方式离不开传统大学二级学院的治理模式。但行业学院又是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校组织变革的新探索,其组织特征、参与主体、管理方式也明显区别于传统二级学院,因此行业学院的治理又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原有二级学院的治理模式,需要与其母体高校建构一种新型的院校关系,以激发行业学院的办学活力。三是完善行业学院治理结构。在明晰行业学院与其母体高校的关系之后,关于行业学院治理的主要问题是不断完善行业学院的内部治理结构,确保行业学院组织结构与权力配置相匹配,确保行业学院的办学意图得以实现,确保行业学院的各项重大决策能够科学、合理、民主地进行并得到有效执行。此外,还要保证权力的运行受到监督和制约。

(三)要进一步加强行业学院的内涵建设

1.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行业学院应当坚持“能力本位”的培养理念,大学特别是应用技术类的大学不能离开产业,应强调培养过程的“问题导向”“做中学”,强调人才培养的适切性。

第一,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与行业共同负责,共同实施。行业学院是学校与业界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借鉴最新的人才培养成果,发挥行业企业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八个协同”,即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建构应用型课程体系,协同开发专业课程,协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协同进行技术开发与创新,协同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协同建设职业训练平台,协同开展招生就业。通过“八个协同”保证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行业逻辑”的基本遵循,保证行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话语权。

第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建立基于行业逻辑的新范式。行业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达成,要求在人才培养中进行必要的学科交叉,整合各学科的知识。传统的基于学术学科逻辑进行知识组合、教学组织的范式已经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需求。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强调实践驱动,以知识的应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与岗位的能力要求、行业的技术标准、生产的具体过程有效衔接。传统的以知识逻辑来建构人才培养方案的方式,在行业学院被以行业逻辑为统领的人才培养方式所替代。

第三,在课程体系构建上遵循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理念。OBE即成果导向教育,也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实施OBE强调教学的反向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实施、持续改进的教学评估等要素。OBE教育理念下的课程体系建构强调进行“逆向设计,正向实施”,强调根据岗位需求提炼毕业生能力矩阵,然后根据能力矩阵设计课程模块,建构课程体系,强调“毕业要求指标可预测、可衡量、可达成,……同时建立能够持续改进的闭环系统(课内、校内、校外三个循环),不断提升‘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吻合度”。[7]

2.推进行业学院的技术应用与研发

第一,建立预判行业发展潮流,引领行业发展的技术预测制度。行业学院要实现从技术跟着行业走到引领行业走的转变,在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对技术发展趋势的预判非常关键。第二,建立产学研合作的课题选题机制。行业学院科技攻关的选题制约因素比较多,比如行业学院的发展阶段、专家队伍结构、技术能力、行业需求等。合作选题可以使高校技术研发贴近行业需求,促进高校与行业的精准对接。第三,建立应用技术的合作科研开发制度。高校与行业要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合作科研开发有多种形式,比如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入股和技术开发等等,高校与行业开展的科研合作不是某一种单一形式,而是多种形式的结合。要实现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共用。行业学院需要探索一种新的资源整合机制,确立机器设备等资源在微观上的模糊所有权和宏观上行业学院意义上的所有权,即行业学院具有这样一种权威性,企业所有的设备都是行业学院的教学和科研资源,都在行业学院平台上共享共用,在宏观上行业学院具有使用权,这样才能保证行业与高校的合作能够落到实处,实现“高校在行业中、行业在高校中”的有机融合。第四,建立行业与高校共同参与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在评价主体上,建立行业与高校为主的评价机制,对于科技成果的价值更多听取和吸收行业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设计科学的评价体系。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采用第三方评价的方式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在评价指标上,行业学院主要以服务于行业的应用技术类成果为主,对于这一类成果如果仍沿袭学术型成果的评价方法无疑是不适合的。行业学院需要建立适合于应用技术类的成果评价方法,构建适切的评价体系。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引进与培育

行业学院的师资结构目前还是“拼凑型”“结构型”的师资队伍。现有行业学院在介绍其师资队伍时,都是将高校师资同行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进行简单的“拼凑与叠加”,以证明拥有足够的应用型师资队伍。鉴于此,有必要加强行业学院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明确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占比和质量标准,避免行业学院自说自话;要扩展师资引进渠道,微调传统的从高校引进优秀教师的做法,从更加重视学术型指标向学术型指标和实践性指标并重转变。逐步扩大技术型教师的比例,更好地服务于行业所需的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也可以从行业中聘请一部分教师到行业学院,建立高校教师与行业专家、技术骨干的流动制度,通过科研人员的流动促进知识和技术的流动;加强专业教师的应用技术能力建设,大力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工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实施企业研修工程,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以脱产形式进行企业研修;建立行业学院教师的分类评价标准。解决教师、行业专家双向兼职的计酬和工作量认定问题,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4.加强行业资源与高校资源共享共用

一是建立行业和高校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机制,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传统高校办学模式下,高校资源和行业资源各行其道,没有交叉,造成资源的浪费与消耗,不易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发展,难以实现双方资源的优势互补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行业学院架构下,二者实现了新的平台搭建,相关资源统一进行配置,大大拓展了行业和高校资源数量和质量。在这个意义上,高校的实验室和行业的实验室可以互为支撑,减少重复建设。双方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行业的车间、实验室可以成为高校学生的实训基地,高校的图书资源、网络资源、文化资源可以为行业敞开,成为行业的教育基地。二是优化知识资源的配置,提升知识转化与扩散效率。“受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理论的双重影响,传统的以学科为导向的知识生产模式1正逐步向以应用和问题导向的知识生产模式2转变”。[8]知识生产模式2中的知识生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应用情境中的知识生产更加注重应用性;知识生产的跨学科性弱化了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互动合作;异质性与组织多样性,知识生产弥散于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即知识可以渗透到不同机构中,不同性质的机构都可以成为知识的生产地;社会问责与反思性,使得所有的参与者变得更加自我反思、更加关注公共利益。”[9]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对大学与社会提出了新要求,大学与社会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知识生产的新特性,实现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知识转化与扩散效率的提升。一方面,“要搭建知识纵向流转的平台,坚持需求导向,更加注重应用情境和可适应性”。[10]具体而言就是要构建集科研、教学与应用三大活动于一体的实验教学场所;打造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互动教学型课堂建设;采取探究式、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坚持需求导向搭建协同科研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要打造知识横向融合的学科熔炉和跨界载体,构建教育共同体。通过重组课程结构,主修、辅修、选修贯通等方式,促进学科专业直接的融合,实现知识学习的跨学科整合;通过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构建跨学科教学共同体等形式开放组织边界、构建多元化跨学科单位,实现知识生产的跨学科整合;通过政府宏观统筹、行业企业参与、产教科教融合、区域一体运作等方式吸引多方利益主体参与人才培养,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新体系,打造知识传播与扩散的跨界共同体。

注释:

[1]王继元.行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J]. 江苏高教, 2019(3).

[2]这类大学未经教育部门批准,其实质是行业的一个部门或者子公司,主要是为提供员工培训、客户培训等。

[3]朱为鸿,彭云飞.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 (2)

[4]徐秋儿.产业学院: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有效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

[5]李宝银,汤凤莲,郑细鸣.产业学院的功能设计与运行模式[J].教育评论,2015(11)

[6]胡建华.“产学结合”是高校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以日本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7]冀宏,张然,张根华.基于校企合作教育的应用型课程建设理路[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1).

[8][英]迈克尔·吉本斯(Michael Gibbons)等著,陈洪捷译.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张凯.知识生产模式与研究型大学空间资源优化配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5).

[10]张海生.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新工科建设的基本策略[J].中国高校科技,2018(9).

猜你喜欢
应用型学院
地方普通高等教育应用型钢琴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考试管理策略研究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10)
海盗学院(8)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