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轶
摘要: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高校师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同时对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本文重点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的学风现状,基于激励理论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上或者物质上的奖励,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本能目标,达到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工作。
关键词:激励、互联网时代、学风建设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信息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便捷的学习平台和多样的交流方式。个人不仅可以主动选择信息,还可以主动发布信息,有效的提升了学习效率。然而,互联网在为高校学风建设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为:
网络在线娱乐时间占据了大部分学习时间。生动、新颖的网娱满足了大学生追求新鲜感和刺激性的心理需求。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学习意识低的大学生,在网娱上投入的时间较多,学习惰性强,甚至有网络成瘾,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时间。
网络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导致了部分学生形成功利主义和浮躁的学习态度。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使人们难以对事物发展的完整逻辑链条形成清晰的思考,注重结果,却忽视过程,难以使大学生对自己的成长形成客观理性的认识和自我规划,造成学习目标缺乏、学习态度功利。同时,碎片化的网络信息阅读习惯也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知识体系化、系统化的形成和发展。
互联网内容的可信度需重点甄别,这对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了较大的挑战。网络传播信息的渠道和传播过程的开放性,导致信息传播混乱,真假难辨。大学生普遍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此时,他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价值标准不够清晰,这些都会造成大学生出现极端片面的情况,不自觉地盲目听从他人的观点。
二、人才激励理论与高校学风建设
针对互联网时代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难题,引入人才激励理论建立积极的学风建设机制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人才激励理论强调:首先,激励始终强调人在组织中的核心作用,这与高校强调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相似。其次,激励需要在不同因素之间发挥综合作用,这与高校培养学生并共同发展的目标一致。
此外,高校采用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制定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发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教风带动学风,学风促进教风。因此,有选择地将激励理论引入高校学风建设,借鉴激励的原理和方法,可以有效应对互联网时代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挑战。
三、人才激励理论对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启示
(一)契合高校学风建设的发展目标,全面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本能
学风建设作为当下大学生工作的灵魂工程,既是学院提高教学质量和发展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并形成自觉恪守规章制度行为的重要方式。因此,高校学风建设不能为了建设而建设,其基本价值目标应当强调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与世界观,以有效的建设增强大学生的内在动力,有正确自我意识地学习,形成追求自我突破、自我实现的积极氛围。不断通过外部激励手段充分激励内部激励的形成,将学风建设目标转化为大学生个人自主成长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和本能,有效开展学风建设工作。从而,高校学风建设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与学生培养目标高度契合。
“潜能”即内部潜在的能量,需要靠外部或内部激励而挖掘的能力。从心理学角度,人的潜能其实就是人的心理潜在意识。这种心理潜在意识存在于人类意识的深层。它是一种势能。有效的充分调动人类自身潜在的能量,人的身心状态往往能达到最佳水平,人的能力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充分释放。人内在潜能的发挥,同時依赖于自身的主观努力和客观环境的帮助与引导。关于大学生潜能的开发,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组织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一方面,高校在学生培养上迫切需要及时发现潜力人才,通过有效培养促进潜力人才向优秀人才的转化。另一方面,高校的人才培养也需要不遗余力地进一步挖掘优秀人才的潜力。
此外,激励理论对于高校教育的启发揭示了学风建设不仅是激发大学生潜能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本能,形成正确学习态度,实现自我突破的过程。人的本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或行为倾向。马斯洛提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方式因人而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借助外部激励努力挖掘自己的潜力,让自己越来越接近成为自己内心期望的人。因此,作为社会人才群体,大学生的自我实现及自我突破的本能具有很大的发展价值,但亟待引导。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学风建设是培养和引导人才本能的必要途径。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有效积极发挥人才的内在潜能和本能,是高校实现人才强国战略任务的应有之意。
(二)依托综合激励理论,制定学风管理制度
早在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行为科学家爱德华劳勒和凯门波特就提出了综合激励理论。他们认为激励应该基于个人绩效,因为人们对激励措施是否满意取决于人们是否认为他们得到了公平合理的报酬。因此,综合激励理论启示我们,要营造出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应根据激励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深度分析,处理好激励主体、激励对象、激励目标、激励手段和激励环境之间的多重复杂关系,采用合适的激励手段,建立使激励对象满意的激励机制。一定规模的有效激励,才能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然而,对激励规模的把握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仅靠经验或政策难以形成长期有效激励,规范合理的制度对人才激励的广度、深度、平衡性和透明度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为保证激励措施和手段的适当性和恰当性,维护竞争环境的公平正义,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根据强化理论不断深化完善规章体制,使其成为学校师生的行为准则,使学风建设有规律可循,否则难以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此外,要把握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事前激励与事后激励、正激励与负激励等不同类型激励的相容性和平衡性,还需要通过制度规范对其进行控制和引导。正如制度经济学提出的观点,“学风问题不仅是个人品格问题,也是制度建设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学风管理制度,但学风问题突出的重要原因在于制度的落实不到位。制度规范实施的第一天一般主要以外部激励的形式呈现,即通过强制措施让人们遵守行为准则。由于这种强制性外部激励是不可抗拒的,无论人才愿意与否,都必须按照管理者的意愿要求行事。但是,高校人才培养要通过教育、交流和引导,让人们认识、认同学风建设的目标,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将规章制度付诸实践,实现从外部激励向内部激励的潜移默化。同时,高校要努力结合学生管理体制的刚性和灵活性,及时调整落后的管理体制,有效结合新近合理的管理手段。此外,为完善学风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形成相应的监督评价机制,保障制度实施落实到位。
(三)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激励理论”,认为维持生命必须满足的低层次需求,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此类属于保健因素,而社会交往、被尊重和实现自我的高层次需求属于激励因素。这种激励理论认为,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所产生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同的。虽然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但即使满足了,其激励作用往往也存在时间限度,不能持续长久地发挥作用。因此,要激励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本能,既要发挥物质利益的鼓励作用,又要满足大学生的精神层次需求。其中,共同愿景的形成促进了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完善,使人们能够在特定的组织文化中实现自身精神需求的发展,为不断促进个人成长创造强大的支持动力。组织共同愿景的载体是组织文化,一定的组织文化能够有效地将组织成员的价值观与组织的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形成组织的凝聚力。借鉴这一理论,高校学风建设需要依靠师生的共同努力,遵循共同的规章制度,从而通过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氛围,促进形成和巩固组织共同愿景。
值得注意的是,共同愿景的建立和维护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首先,依托校园文化建设,高校要凝聚出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清晰共同愿景,向社会公布,使全体师生认识并形成初步认同。其次,共同愿景确立后,要依靠积极维护而建设,以实际行动不断充实优化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合理建设长效机制,规范管理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模式,以促进高效学风建设。最后,共同愿景应以奉献和服务师生为价值取向,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