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友欢 张小花 林国强 张彦明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江苏淮安 22300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为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血小板计数减少、皮肤黏膜出血、肝脾肿大等,患者抵抗力低下[1-2]。糖皮质激素是治疗ITP的一线用药,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为一种特异性造血调控因子,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能迅升外周血小板水平,控制出血症状,但二者均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3-4]。ITP患者多伴有疲劳症状,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严重,且与病情程度明显相关[5],也一定程度影响患者药物治疗依从行为及药物治疗效果。上述因素均对护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孟欢[6]将综合性护理干预应用于难治性ITP患者,可改善其免疫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本研究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在ITP药物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0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收治的ITP患者117例。纳入标准:①符合2011年版 《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7]诊断标准,且经临床特征、血常规、骨髓等检查确诊;②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20×109/L;③沟通理解能力正常;④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均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②合并心脑血管功能障碍;③妊娠期与哺乳期妇女;④合并精神及认知异常。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57例)。干预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35~68岁,平均(42.56±6.12)岁;病程5~30个月,平均(17.12±3.20)个月;PLT(5~19)×109/L,平均(13.24±2.12)×109/L;初中及以下学历18例,中专或高中29例,大专及以上13例。对照组男37例,女20例;年龄35~67岁,平均(43.48±6.23)岁;病程5~32个月,平均(16.45±3.12)个月;PLT(5~19)×109/L,平均(13.56±2.20)×109/L;初中及以下学历14例,中专或高中26例,大专及以上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泼尼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泼尼松(哈药集团制药总厂,规格:5 mg,生产批号:19031032)0.5 mg/(kg·d)口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规格:15000 U,生产批号:202001006)皮下注射,1次/d。连续治疗3个月。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出入院介绍、口头健康教育、用药管理、病情观察等。干预组联合应用综合护理干预。①多元化健康教育:采用集中宣教、个体指导、微信支持(文字宣教、语音宣教、视频宣教)、随访管理的方法,向患者介绍ITP发病原因、危害、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增强患者对ITP疾病认识水平,自觉配合药物治疗及护理干预。②心理干预:查阅患者病历资料,采用“一对一”交流的方法,分析患者焦虑、抑郁产生原因,如疾病本身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药物治疗效果及可能出现并发症的担心、对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费用的忧虑等;采用正性引导、正念减压(冥想放松训练,每天1次,每次15 min)、同伴支持(通过录音分享应对疾病治疗的心理历程及体验)等不同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调护,让患者知晓心理健康对疾病治疗效果转归的影响,化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③用药指导:告知患者口服糖皮质激素、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方法,如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能出现的骨质疏松症、抵抗力下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可能出现的发热、关节酸痛等,要求患者遵医按时、足量服药,切忌不可自行增减或停止服用。④饮食干预:指导患者多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禁止食用油炸类、生冷辛辣类食物。采用食物图片进行讲解,让患者更明确饮食宜忌,加深印象。如有消化道出血患者,选择半流质或流质性饮食。遵循低糖、低饮食原则。⑤并发症预防:加强皮肤保护,避免过度抓挠,预防皮肤破损感染;保持口腔清洁,禁用牙签剔牙齿,刷牙时使用软毛牙刷;定期监测血糖、血压变化,预防高血糖、高血压等发生。
①临床疗效:参照《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7]拟定疗效判断标准,分为显效(PLT>100×109/L,同时无出血症状)、有效(PLT≥30×109/L,或比原PLT增加2倍,同时无出血症状)、无效(PLT<30×109/L,或PLT计数增加不足原来2倍,或者有出血症状),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例数所占总例数的百分比。②不良反应:统计两组治疗期间肝功能异常、上腹不适、发热、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③生活质量:采用诺丁汉健康量表(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NHP)[8]进行测评,包括躯体活动(8个条目)、精力(3个条目)、疼痛(8个条目)、睡眠(5个条目)、社会生活(5个条目)、情感反应(9个条目),共6个维度。每个条目采用0、2、4、6分评定,每个维度根据条目换算为百分制,分值越高反映生活质量越差。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0.912。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例(%)]
表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例(%)]
治疗前,两组躯体活动、精力、疼痛、睡眠、社会生活、情感反应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个月,两组各项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干预组躯体活动、精力、睡眠、情感反应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3。
ITP约占全部出血性疾病的30%[9],主要因自身免疫异常所致[10]。糖皮质激素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被广泛应用于ITP患者治疗中,效果值得肯定[11-12]。但糖皮质激素长期服用可诱发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高血压、糖尿病等不良反应[13],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也有引起头晕、发热、肌肉酸痛等风险[14],一定程度会影响患者药物治疗的积极性与遵医行为。同时罹患ITP也是一个负性生活事件,患者应激反应大,药物治疗费用的担心、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更会加剧这种应激反应程度,多数患者伴有强烈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直接影响药物治疗效果[15-16]。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t1、P1值为两组治疗前比较;t2、P2值为两组治疗3个月比较
护理干预在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促进患者治疗依从行为养成上,效果值得肯定[17]。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的唯一途径[18-19],心理干预可有效化解患者心理疾病[20],用药指导能让患者了解药物相关知识,增强遵医用药行为[21-23]。饮食干预在保证患者营养状况的同时,给予患者个性化的饮食指导,能提高患者拮抗并发症的能力;并发症预防则是保证药物治疗效果的关键。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ITP患者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在具体实践中,将多元化健康教育(集中宣教、个体指导、微信支持、随访管理)、护理干预(正性引导、正念减压、同伴支持)综合进行运用,可以保证干预对象的全覆盖,还能够结合患者个体特征实施差异性的护理干预[24-26]。这种多元化的综合护理干预模式更易被患者认同,激发患者配合治疗与护理的自我潜能[27-29]。这也可能是干预组ITP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明显提升的主要原因。
综上,综合性护理干预应用于ITP患者药物治疗中,能够提高药物临床效果,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