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陆慧,姜 浩
(1.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2.长春市朝阳区明德小学校,吉林长春130021)
课程改革始终是教育界研究的重点,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是对历次课程改革理念的传承与发展,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是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学生的后续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核心素养的渗透符合学科化的需求。伴随素质教育的深入,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不错成就,从教学目标上看,由传统的重基础知识和能力转变为重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发展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侧重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式。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实践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诸如教师过于重视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设计同质化等。为了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汲取语文教学的历史经验,更应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J省于2020年发起小学“学科教学改进计划”,在实践中确定教学改进的重点是学科核心素养下理想的教学模型,并于2020年11月开展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学科教学设计评比”活动,在提升J省小学学科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同时,探索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本文从小学语文学科获奖设计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分析与讨论得出可供参考的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策略。
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以思维发展为核心,对成功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以知识为核心,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旨在实现人的终身发展;第三,以价值和关键能力为核心,旨在促进个体的综合性发展。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早,逻辑体系相对完整。在这之后,各个国家开始了关于核心素养的改革,希望创建出适合时代发展、符合本国国情的基本理念,以此提高本国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1]。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尤为重要,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应对语文学科和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以此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把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等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2]。上述因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彰显了语文学科必备的品质和能力,如情感价值观、个性习惯等方面。不管在什么阶段,语文课程教学只有促进学生这些能力的发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指的是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整合等来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发展其科学使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能力[3]。“思维发展与提升”指的是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等,从而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通过审美评价等活动养成积极向上的品质,并掌握发现美的方法。“文化传承与理解”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传承,提高文化认同感[4]。本文综合考虑地域、学段、课型、核心素养等多种因素,从获得一、二等奖的教学设计中选取了10篇教学设计(详见表1),为具体分析与讨论提供有效依据。
表1 J省10篇获奖教学设计基本信息
(一)基础性
小学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阶段,旨在对学生学习习惯、生活态度等的培养。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这决定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其他学科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有助于学生后续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在学生的终身发展中至关重要[5]。
(二)情境性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语言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具体的情境有密切关联[6]。如果缺少了特定情境,语文核心素养就难以灵活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教师应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的发展情境,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终身性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有效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变化的关键能力,其具有突出的终身性特点,是系统化的学习过程[7]。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拓展其精神视野,从而满足其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笔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阐述。
(一)教学目标设计
语言文字是人际交流的基础,小学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阶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重视语言建构与应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选取J省10篇获奖教学设计文本,对其开展深入分析。教学目标的设定能够明确指向核心素养。所以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尤为重要。课前,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教材内容、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等进行充分预设。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其是教学活动的统领,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主要标准。只有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8]。
笔者结合J省10篇获奖教学设计文本对其开展深入分析。比如《我是什么》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为:认识“晒”“极”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会写“变”“极”等10个字,会写“天空”“傍晚”等10个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简单说说水的变化过程,体会“落”“打”“飘”用词的准确,并能仿照说句子。又比如《秋天的雨》的教学目标有:正确认读“衔来”“趁机”“衣裳”“喇叭”等词语;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思;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写句子。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有效地为学生建构了语言运用机制,增进了学生的语文学养。
(二)教学内容设计
思维发展是在语言运用上形成的,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联,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也能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9]。林崇德教授指出: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创造性、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敏捷性等五个方面。教师在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的同时,更要关注教学内容的设计。首先,教师要分析教材的特点及该部分内容在教学中的地位;剖析教学中的重难点,因材施教,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其次,教师要对语文知识的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进行分析,突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最后要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等,筛选适合学生发展的内容[10]。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从长远入手,旨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比如在《古诗词三首》一课中《山居秋暝》的教学设计中有:会写“孙”字并理解它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诵读中理解古诗的意思。又比如口语交际《商量》的教学设计中有:学习遇事需要商量时,自己能把想法说清楚,理由说充分;倾听别人发表意见,要学会注视对方眼睛,理解并尊重别人意见;通过口语交际训练,学生遇事能做到态度真诚地主动与人商量,学习运用礼貌用语、语气温和地表达。再比如《灰雀》的教学设计中有:反复读文,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心理,理解列宁用特别的方式让孩子放飞灰雀;关注人物动作、神态和标点等提示,结合列宁和孩子的不同心理想法,分角色读好对话。学生通过学习语言的运用,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三)教学策略设计
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通过欣赏、审美体验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并进一步掌握创造美、表现美的方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突出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并把其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11]。审美鉴赏和创造素养主要由表达与创新、发现与感知、欣赏与评价等维度组成,并深入阐释其内涵。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特点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新。首先,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其次,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优势,用微课、多媒体课件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2]。再次,教师要按照教学目标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对此展开进一步论述。比如洪臣在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山居秋暝》部分的教学设计中指出: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感受古诗的画意美;体会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又比如夏冰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2课《好的故事》的教学设计中指出:感受“好的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特点;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象征意义。学生在恰当的教学策略中获得审美体验、评价等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
(四)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要在语文学习中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汲取国外文化的内涵,突出文化的多元性,提高文化自信[13]。文化理解和传承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过程,简言之,也就是对中国优秀文化传承的过程,更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程[14]。笔者把其划分为传统古代文化、理解中国文化、传承现代文化等方面,并予以深入分析。在教学评价中,恰当的教学评价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应树立良好的评价观,要意识到评价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让其更好地认识自己,深化其成功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改进,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比如“《妈妈睡了》(36至37页)+配套主题丛书《妈妈的爱》”的教学设计中有:练习通过关键词语感受妈妈的温柔与辛劳,体会妈妈和孩子之间的爱;在创编诗歌中体会妈妈的爱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又比如“陆游诗《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中有:运用聚焦诗眼、结合史实资料的方法学习陆游的三首古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诵读陆游不同风格的古诗,走近侠骨柔情的陆游,体会诗词文化的魅力。《金色的鱼钩》的教学设计中有: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的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通过重点语句体会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再比如曾云莹在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的教学设计中指出:通过想象画面,了解本文象征的手法,理解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
语文核心素养突出“以学生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应持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立德树人,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相关知识,更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15]。首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对学生审美鉴赏、文化理解等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开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挖掘其发展潜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其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再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字、词、句等知识,让其总结语用规则。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优美语句,让其形成良好的语感,调动其想象力,让其感受语言的优美,以此拓展其言语体验。另外,教师要指引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名言警句的积累等,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最后,教师应掌握良好的提问技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美、欣赏美和表达美,提高其审美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学界重点研究的课题。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而这和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息息相关。所以,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把核心素养和教学设计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有针对性地锻炼其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深化其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