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策略

2021-04-23 07:55马利凯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建设

马利凯,王 庆

(1.吉林大学发展规划处,吉林长春130012;2.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自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以及“以本为本”“新时代高教四十条”“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以及2019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等,新时代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举措接踵而至。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教育服务国家发展能力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新主题。[1]

一、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演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现代大学具有“创新源泉”的重要使命。回顾200多年现代大学史,德国洪堡大学率先把科学研究纳入研究生教育,美国哈佛大学迈勒斯·梅斯(Myles·Mace)在哈佛商学院开设“新企业管理”课程,把创业课程纳入本科教育,之后美国全面兴起创客运动。现代大学教育一直沿着创新、创业、创造的主线,从学术领域走向了经济文化领域,从研究生教育走向了本科教育和普通大众,从重视科技领域逐步发展到了企业领域。[2]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试点阶段(1999年—2009年)

上个世纪末,清华大学举办了国内首个“创业杯”竞赛,这一竞赛后来逐步被其他高校所模仿,也逐步发展成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雏形。随后的发展中,1998年,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发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接着1999年,国家又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这两个重要文件中,创业教育被定位成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随后的2002年,教育部召开了“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强调了创新创业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2008年12月,教育部批准了30个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从这一阶段的文件和国家策略来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探索中逐步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民生福祉等开始关联,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从探索逐步走向更大范围的实践。

第二阶段:全面推进阶段(2010年—2015年)

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这一纲要作为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规划,明确提出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任务。同年5月,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在这一意见中,教育部首次官方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并以专门系统部署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2012年至2014年,教育部及其他部委分别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等一系列的通知要求,推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从这一时期的文件和政策规定看,国家出台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文件更加具体、明确,国家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第三阶段:深入实施阶段(2015年—)

2015年10月,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启动,李克强总理作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重要批示。2015年至2018年,国家发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强调鼓励大学生创业,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资金、服务和教育方面的支撑条件。2016年11月至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建设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的通知》《关于公布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单的通知》《关于做好2018年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在这一系列的文件中,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得到进一步具化和深化。从这一阶段政策和文件可以看到,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并提供了一揽子的计划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等提法得到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历史新高。[3]

二、当前国内部分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的比较分析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发展成熟,不同大学的发展模式也逐步显示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见表1。

表1当前国内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对比表

例如,清华大学的“三位一体”“三创融合”模式;浙江大学创造的具有浙大特色的“全链条式”体系;华南理工大学构建的“一条生态链”,创新“三类机制”,建设“五大平台”。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已初具成效。

三、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应对策略

研究型大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原始创新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围绕打造一流全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创新、创业、学科、专业”教育的融合,构建“校企合作、教育教学、竞赛活动、成果转化”一体化平台,实现“协同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的一体化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筑牢“文化基因”,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研究型大学应该紧密结合“双一流”建设、“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等的建设,坚持创新创业教育战略设计与研究型大学“双一流”建设相结合、与学校的教育教学优势相结合、与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相结合。要构建校、省、国家三级“以赛促创”的工作体系。创建机器人梦工场、虚拟现实梦工场、人工智能梦工场、工程师梦工场、智控+梦工场等双创基地。二是积极丰富校园“双创”文化,组织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比赛。三是积极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成立校地、校企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合作平台。[4]

(二)强化“创新为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方向引领

坚持以创新教育为引领,着眼于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新手段、新途径、新方法,聚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到专业教育的目标体系,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机制。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委员会等专门组织,负责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管理和学术咨询。建设“特色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依托优势学科,推动学校各级重点实验室及研究基地面向学生开放使用,建设“特色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创业仿真模拟和创业实践。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鼓励本专科二、三年级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和创业实践。[5]

(三)推动“专创融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构建通识教育、学位教育、专业教育、辅修教育、学科交叉等多层次、分类别的课程体系,大力推进需求导向、符合研究型大学特色的“创新创业金课”建设。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出台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制定和完善学分转换、保研激励、休学创业、资金与空间等支持政策,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和动力;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方式的融合。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技术,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开发更多国家MOOC平台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大力推进专业实验室、创新创业平台等的有机结合,实现平台资源的充分共享。围绕“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举办基于研究型大学独有的“创响大学”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形成活动品牌。[6]

(四)坚持“内外兼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探索建立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标准和课程体系,并使之成为教师上岗、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建设,开展“教师+”行动。聘任各领域校内外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建设区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不断优化教师评价机制。建立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聘任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创新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管理办法等。[7]

(五)实现“多元协同”,推进校内外创新创业合作网络建设

建立校内合作网络,以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为主体,统筹好梦工厂、创客空间等实践教育平台,实施国家、省、校、院“四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赛代训、以赛促创。建立校友合作网络,发挥学校庞大校友网络中丰富的智力、人脉和金融资本。建立国内合作网络,精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要求,加速成果转化立地,共同打造优秀人才汇聚、引领区域发展的高端平台。利用“双一流”建设契机,把国家和区域对学校发展的关心支持转化为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巨大动力,转化为助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际行动,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建立国际合作网络,通过创新创业国际大师引育、联合建立创新创业实验室、参与相关国际组织以及开展国际创新创业竞赛和活动等方式,构建一流全链条式教育体系,与区域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双创人才培养体系。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托重大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基础研究传统优势,打造若干世界顶尖学科领域和国家区域战略需求的大科学中心和技术平台。

猜你喜欢
研究型大学建设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小学数学单元研究型整合学习的探究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