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指示语反先用现象固化及其语用功能探析

2021-04-23 09:32李丽晶刘展祥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语用功能

李丽晶 刘展祥

【摘 要】本文论述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及其语用功能,分析第一、第二、第二人称指示语先用与反先用的交叉并用及其语用功能,重点研究固化后的人称指示语反先用现象:人称指示语本身具有先用的性质,但是在某些特定语境下,人称指示语先用性质不能传达说话人的意图、情感、态度等,说话人常常违反人称指示语的先用性质,而使用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反先用现象最初是为了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达到自己的交际意图,逐渐发展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语法现象。

【关键词】人称指示语 反先用现象 语用功能 交际意图  语法现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7-0153-04

在语言交际时,人们常常使用特定的交际策略来表达特定的情感,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所谓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常指两人或两人以上通过已经建立的符号体系有意识地传递意见、情感和信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达到传递交换信息的目的。指示语是用指示的方式指示某种存在的语言形式,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部分。指示词语是指在不知其使用的语境时就无法确定其所指语义的指示词或指示句。

固化现象是语言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优化的结果。储泽祥、曹跃香(2005)认为固化现象是指两个或几个紧挨在一起的语言单位,由于频繁使用而化为一个相对稳固的、整体性的语言单位。储泽祥(2003)认为固化的说法,形式上不能随意变动,意义上不同于本义。R.W.Langacker(1987)认为在认知能力中,固化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认知语法中,象征单位的固化是语言结构在反复使用中逐渐独立和固化的过程。

一、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及其语用功能

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指的是用人称指称性词语来取代人称指示语的现象。指称性词语参考赵元任(1996)的分类有以下八类:(1)称谓(用于呼叫,称呼他人。如同志、老爷、小姐、阿姨、老婆婆等);(2)姓名(如老李、小张、王建军等);(3)亲属(这里指真正的亲属,不包括假亲属的代词,如妈妈、儿子、嫂子、侄子等);(4)职位(表示上下级关系的词,常常成对。如经理、职员、船长、船员等);(5)临时身份(如新郎、顾客等);(6)头衔(如博士、劳模等)(7)集体名词(如人们、老百姓、官兵等)。

本文人称指示语反先用现象的固化是指用以上七类人称指称性词语来替代第一、第二、第三人称指示语先用的现象“你”“我”“他”等的现象,固化后的反先用现象所表达的意义与本义相同,但指称形式和语用功能不同。

(一)第一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

第一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是以听话人的视角来取代第一人称指示语“我”的现象。上文中笔者将七类指称性词语统一归为人称指示语研究的范畴,其中的真、假亲属称谓统一归为亲属称谓,此外,“你+亲属称谓”这一类的称谓方式也归入亲属称谓的范围内。

例1:爸爸(我)是笨,从小学习也不太好。但是为了辅导你,都四十多岁了,还要重新去翻小学五六年级的课本儿。……(《年轮》)

例2:赵鞅说:“你难道不相信大哥(我)?我已经把她许配给你,她怎么能够不答应?”(《三晋春秋》)

例1、例2中的“爸爸”“大哥”“姐姐”“大嫂”“媽”,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面对面称呼,说话人依旧使用人称指示语反先用。可以看出这些亲属称谓都是从小称谓,站在听话人的角度,以听话人的身份来称呼自己,是长辈对晚辈说的话语。例中使用非指示性词语来指称自己,凸显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关系,拉近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心理距离,从而使得说话人的话语更容易被听话人接受与理解。在以上的第一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中,人们发现使用指称性的词语来替代人称指示语,已经能够明确地表明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从语法上说不需要再在前面添加其他成分来加以说明。但是在实际的社会生活场景中,人们却不厌其烦地在前面添加指示语“你”,使用“你+亲属称谓”的话语模式,如例3、例4。

例3:你好好记着:老老实实学三年,你要是干干净净回来,你赵爷爷亲自去接你,认你这个孙女。(《苏叔阳剧本选》)

例4:二虎娘见这情形,忙上去对二虎说:“你是怎么跟你姨父说话的啊!二七大八啦,一点事也不懂。”(《平原枪声》)

“你赵爷爷”“你姨夫”等都是“你+亲属称谓”的结构方式,以听话人的视角来指代自己或在场的其他人。在话语开始之前,说话人和听话人都清楚彼此的亲属关系,但在这一结构还特意添加了指示语“你”,表明说话人的身份为“你赵爷爷”“你姨父”等,相对应的,听话人的身份就被确定为“孙女/外甥子”。说话人与听话人的亲属关系是客观的。因此,说话人就该有“爷爷”“姨夫”对待“孙女”“外甥子”的态度,而听话人也该有对待长辈的态度,这也是说话人想得到的语言效果。在“你+亲属称谓”的话语模式中,说话人在亲属称谓前添加指示语“你”,限定亲属的范围,即听话人的亲属,而不是其他人的亲属,带有提醒、谦虚、谴责、规劝等的意味。通常“你+亲属称谓”的话语模式是长辈对晚辈采用的方式。晚辈对长辈的对话中用以自称,如例5。

例5:“叔叔今非昔比喽。能不能把经商的绝招谈给你侄子听听,让我开开眼界?”(自拟)

例5中,晚辈使用“你+亲属称谓”的话语模式来指称自己,具有不一样的情感在里面。“侄子”看到自己的“叔叔”与以前相比,经商的事业有了质一样的飞跃,小有成就。因此“侄子”为了让“叔叔”把经商的“绝招”告诉自己,特意使用了“你+亲属称谓”的模式,这一模式转变为一种撒娇、请求的口吻,说话人刻意强调自己与叔叔的亲属关系,让自己最终能够得到叔叔的经商“宝典”。但有时候使用亲属称谓或仿亲属称谓的方式,并不是为了传达亲属关系,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如例6。

例6:好小子,你竟敢暗害你杨爷,瞧着吧,不叫你吃点苦头,你不知道你杨爷的厉害……(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CCL)01490030-583D-4933-AD64-4CA8BFF1A8F2

例6中,说话人未必是听话人的爷爷。听话人“暗害”了杨爷,杨爷为了表明自己的报复性心理,特意使用“你杨爷”这一指称性词语,达到贬损他人,挽救自己面子的作用。说话人使用亲属称谓“你杨爷”并不是为了试图亲近对方,相反是对对方的一种敌意。除以上的亲属称谓外,人们还使用自己的姓名或别人称呼自己的非指示性词语取代人称指示语的方式来指称自己。在这里,也可把自称名说成是一种称呼语。称呼语可分为两种,即单一型和复合型。单一型指可以单独作为称呼语用的词语类别,如例7。

例7:观众朋友们,晚上好!欢迎准时收看由小丹(我)为您带来的《今日播报》。(《三位少年和一座缺水城市》)

小丹作为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以客观的听话人的基准来指称自己,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使用了“姓名”这一指称词语来取代指示语“我”,借助语言策略来树立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自信、自尊的形象。另外,复合型指两个或多个子称呼系统结合在一起做称呼语,“小+姓”“老+姓”“姓+老”等,如例8。

例8:弟兄们,有李司令就有尤老二(我),有尤老二(我)就有你们了。(《微神集·月牙集》)

例8中使用了复合型的称呼语“老+姓”和“姓+老”的方式来指称自己或听话人,这样的指称方式一般是用在双方关系比较好的人之间的称呼,这样的称呼一来可以表明两人的亲密关系,二来还可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第一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主要是长辈对晚辈、关系亲密的人之间的用语。说话人通过反先用的方式来凸显与听话人的关系,让自己的交际意图得以实现。

(二)第二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

第二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人们不直接用“你”,而用亲属、称谓以及姓名来取代第二人称指示语,如例9、例10。

例9:鲁侍萍:那是因为周家大少爷(你)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雷雨》)

例10: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你)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稼活也没人作了。”(《红楼梦》)

鲁侍萍当面控诉周朴园凶恶狠毒的丑恶嘴脸,故意使用“周家大少爷”这一指称词语来取代“你”,一方面是为了表明对方的确切身份,另一方面是通过“周家大少爷”这一较高的社会地位与自己的身份低下的地位作对比,讽刺其资本家的丑恶嘴脸,这也是指示语“你”无法达到的语用效果。刘姥姥与老太太的身份地位悬殊,如果使用指示语“你”,那么刘姥姥就把自己放在和老太太等同的位置了,故刘姥姥用“老太太”来取代“你”,符合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特征。

(三)第三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

第三人称指示语同样也存在反先用,如例11、例12。

例11:妈妈,安得鲁叔叔(他)说了,下星期露西会去玫兰姑妈的农场,我也去,可以吗?(安得鲁在场)(《桑非尔德农场》)

例12:陈典:都过了五分钟了,林阿姨怎么还没来?肖雨:阿姨(她)今天不回来了。(《纸风筝》)

说话人在与妈妈的对话中,安德烈叔叔在场的情况下,使用“安德烈叔叔”这一指称方式,而没有使用“他”指示语,其目的是能够表明自己的所指之外,还能表现说话人对安德烈叔叔的喜爱之情。第三人称指示语通常情况下用来指不在场的第三方,因此为了表达清楚,以上的例子均使用指称词语“安得鲁叔叔”“阿姨”来取代第三人称指示语。

二、第一、第二、第三人称指示语先用与反先用的交叉并用及其语用功能

人称指示语除了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三种情况,还存在人称指示语先用与反先用的并用现象。第一人称指示语先用与反先用的并用,具有“我(们)+姓名/职务”或者“姓名+我(们)”这样的结构特点,如例13、例14。

例13:我孙文要为革命生,也要为革命死。(《孙中山》)

例14:老德宝抓住胡雪岩的手抖着,激动地说:“噢,……我老德宝早就听说杭州有着二品顶戴的胡雪岩胡大人,说实话还真不敢相信有这样的豪商!现在我可见着了。”(《胡雪岩》)

“我孙文”“我老德宝”都属于“我(们)+姓名”或“姓名+我(们)”的结构。例13中,孙文为了表明自己的革命斗志和决心,在使用了人称指示语“我”之后,还在后面添加了“孙文”这一个只有指稱意义,而没有实际的内涵,表明这一个个体鲜明的立场的姓名。例14中,老德宝见到胡雪岩本人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时,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使用人称指示语的先用和反先用的并用,急切地向对方表明自己的身份与崇拜之情。第二人称指示语同样存在先用与反先用的并用现象,如例15、例16。

例15:就连你林大立,不是也以为王喜认识了金枝,要改邪归正,奔着成家立业,好好过日子的路子走了吗?(《皇城根》)

例16:说到这里,她的精神振奋:“老娘是灰头土脸地出宫去了,你魏忠贤要是有种有朝一日再把老娘接回来。”(《崇祯王朝》)

第二人称指示语的先用与反先用的并用具有“你+姓名/职务”或“姓名/职务+你”的结构特征。例中说话人使用“你+姓名”的方式来称呼听话人,谈话双方都在现场,只用“你”就能指示谈话的另一方,但是说话人却使用了人称指示语的先用与反先用的并用,包含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一种主观评价和态度,同时也表达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感激、钦佩的态度。第三人称指示语通常具有疏远对方的作用,那第三人称指示语先用与反先用的并用,如例17。

例17:孙中山……说:“只要他袁世凯赞成共和,让清室退位,中华民国得以确立,我随时准备把大总统职位移交给他。”(《孙中山与宋庆龄》)

第三人称指示语的先用与反先用的并用一般是用于贬义的语句当中,孙中山移交大总统的职位给他袁世凯是有条件的,因此,孙中山在这样郑重的声明中,使用了指示语的先用“他”以及反先用“袁世凯”的并用。第三人称指示语“他”疏远了自己与袁世凯的心理距离,表明自己和他之间的对立,“袁世凯”指明了具体的个体,而不是其他的人。01490030-583D-4933-AD64-4CA8BFF1A8F2

人称指示语先用和反先用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使用人称指示语的先用符合人们的语言使用习惯,自我中心性也比较明显,但在一些场合下容易造成指代不明的现象,而使用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则会使人说话人说出的话语偏离自我指示的中心,给人一种置身事外之感,但却在任何场景下都不会有给听话人以混淆之感。因此存在第一、第二、第三人称指示语先用与反先用的交叉使用或者并用的情况,如例18~23。

例18:我张太来就不把你王愁花放在眼里,又怎么了? (《胡雪岩》)

例19:没有你芮瑾,哪会有我胡雪岩的今天?当初,……(《胡雪岩》)

例20:“我的叶老兄你惹他胡雪岩干什么?”许广和一见叶伸德没理会他的让座,开口就提出。(《胡雪岩》)

例21:我老娘是灰头土脸地出宫去了,他魏忠贤要是有种有朝一日再把老娘接回来。(《崇祯王朝》)

例22:行,汉卿,别说他老人家给我规定了三条,就是十条八条我谷瑞玉也一定接受。(《胡雪岩》)

例23:我张长反和你黎明都这么辛苦,他陶凡草包一个,凭什么拿的工资比我们多?(《胡雪岩》)

例18、例19是第一、第二人称指示语先用与反先用的并用,例20是第二、第三人称指示语先用与反先用的并用,例21、例22第一、第三人称指示语先用与反先用的并用,例23是第一、第二、第三人称指示语先用与反先用的并用。人称指示语的三大人称交叉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对举的现象。此时的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较为密切,形成一个共同体,同时,指示语的先用与反先用的并用也使得第三者好像就在眼前。人称指示语先用是发话者主观性的体现,是人们日常交际当中指示语具有优先使用的特性所决定的。但是在例子中,言语结构中不仅具有指示语的先用,还同时使用了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如“我张太来”“你王愁花”“他魏忠贤”“我张长反”“你黎明”等,指示语的反先用是站在听话人的视角来进行的言语交际,能够使听话人更加配合话语的继续,最终达到发出话语的最终意图。在日常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很少直接叫对方的名字,辈分高的人对辈分低的人、领导对下属,往往会使用“小+姓”或者是直接省略对方的姓而直呼其名,以示親密。在交谈过程中,说话人也很少会主动自报姓名,不会说“我+姓名”的语言方式,而直接使用人称指示语“我”,而在不产生误解的情形下,在指示第二、第三人称的时候也只是会说“你”“他”,因此,以上的人称指示语的先用与反先用的并用违背了这样的一条准则,是反谦敬的表达。

总之,指示语的先用与反先用的并用就是为了凸显反谦敬的特点。反谦敬与人们常规的日常言语交际的规则相反,其目的是尊己贬人,通过指示称呼语来蔑称别人。在以上的几种人称指示语的先用与反先用的并用中,先用和反先用的并用可以使话语的指别度很高,使说话人自己的话语表达中有一个明确具体的针对对象。第一人称指示语的先用和反先用的并用“我(们)+姓名/职务”或“姓名/职务+我(们)”,实际上就是一种尊己贬人的用法,说话人将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位子上傲称其他人。第二人称指示语的先用与反先用的并用“你(们)+姓名/职务”或“姓名/职务+你(们)”大部分表示一种蔑称,是对听话人的一种不满与反问。第三人称指示语的先用与反先用的并用“他+姓名”是说话人对不在场的第三方指名道姓的不满、指责、谩骂、讽刺等的言语行为。此外,第一、第二、第三人称指示语的先用与反先用的交叉并用,同样是为了达到反谦敬的目的。

本文主要是对人称指示语反先用现象及其先用与反先用的并用进行论述。人称指示语反先用现象是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的某种语用目的而使用的一种语法现象,这一语法现象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固化下来。人称指示语反先用的固化现象是人们对言语交际的一种顺应,从而达到更好的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束定芳.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陈新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与交际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刘弘.指示词语的先用和反先用现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5]徐立群.现代汉语指示语和语境的关系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0.

[6]李慧.顺应视角下跨文化类电视访谈节目的人称指示语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7]姜翠翠.顺应论视角下对《红楼梦》中人称指示语的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4.

[8]李冰.律师论辩中指示语反先用现象的顺应性研究[J].语言应用研究,2015(11).

[9]张权.试论指示词语的先用现象[J].现代汉语,1994(2).

[10]刘呈华.现代汉语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J].修辞学习,2006(6).

[11]赵宏伟,尹立鑫.指示语先用现象的可及性阐释[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7(2).

[12]魏澜.浅析指示语的反先用现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4).

[13]郑加焘,周树军.指示语反先用的关联阐释[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

[14]杨鸿雁.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的社会学解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3).

[15]李丽晶.指示语反先用的语用功能及限制因素[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1).

【作者简介】李丽晶(1990—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工程学院讲师,四川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词汇;刘展祥(1990— ),男,汉族,广西南宁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工程学院讲师、中级工程师,四川大学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核能与核技术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黄 煌)01490030-583D-4933-AD64-4CA8BFF1A8F2

猜你喜欢
语用功能
《蒙古秘史》被动语态的语用分析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模糊语教学
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
归化与异化
关于大学英语语音的语用研究
浅析英语标识语的文本特点及语用功能
英语称呼语的语用功能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广告英语中的话气隐喻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英语商业广告模糊限制语及其功能解读
英语课堂中教师模糊语的使用及语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