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婵
【摘 要】本文认为“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的信息化是基本态势,高校应主动对接信息化技术,提升党建综合质量。基于“互联网+”能够赋予高校党建新的理念与内涵,拓宽高校党建工作领域,提升高校党建的层级与影响,构筑高校党建的平台与时空“堡垒”,本文提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的有效路径:引入“互联网+”思维模式,实现党建信息化下沉;健全信息化管理与执行机制,提升党建服務水平;加强党建“云平台”建设,发挥数据资源引领价值。
【关键词】“互联网+” 党建信息化 云平台 大数据 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7-0113-03
在信息化主导的技术体系与社会潮流中,高校党建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与专业化已然呈现蓬勃态势,且具备多元发展、跃进提升的趋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增强改革创新的本领,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了坚定不移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远景目标。可见互联网的工具效应和革新价值已经得到各方重视,并在各行业中展现出独特功能。高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承载方与行动主体,理应推进自身信息化建设与党的建设的融合,尤其是突出“互联网+”的指引价值,以创新驱动党建各项工作,这对高校信息化工作建设与教育教学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一、“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的现实需求
高校推进党的建设工作,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育人使命的重要内容。推进高校党建工作实现信息化升级,对高校各项事业进步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革命席卷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引发了思维与实践层面的内在革新,也促使传统意义上的行为模式和实践形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在高校的党建工作中,适时地引入互联网思维方法,尤其是与“互联网+”技术方法深入交融,已然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在高校党建工作中融入互联网技术、业态、模式和实践方法,无疑是高校自我革新的现实需求。“互联网+”与高校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核心要义在于革除传统党建工作的桎梏与弊端,为党建注入信息化元素,提升党建工作的效能、品质与执行力,这是高校信息化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向。
二、基于“互联网+”推进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的意义
基于“互联网+”推进高校党建工作步入信息化轨道,不仅是高校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互联网+”在思维创新、工具革新与行动跃升方面的突出价值,其多元意义十分显著。
(一)“互联网+”赋予了高校党建新的理念与内涵
“互联网+”是互联网深度发展阶段出现的全新思维业态,可以简单理解为“互联网+传统行业”。“互联网+”既是一种内在的思维模式与理论方法,也是显性的实践工具与操作技法,它对传统行业的改进升级、创新完善具有显著推动作用。高校党建工作的信息化创新需要引入“互联网+”的思维方法,需要在“互联网+”工具范式指引下革除弊端、修复不足,提升信息化建设能力,优化党的建设体制机制,提升党建综合品质。基于“互联网+”推进党建工作,既可以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协调动员能力,也可以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密切关联,从而产生高效的“化学反应”,推动高校信息化工作走深走实。
(二)“互联网+”拓宽了高校党建的层级、范畴与影响
将“互联网+”与高校党建工作深度融合,既是高校党建信息化路径的现实归属,也是党建创新探索的核心诉求。“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平台理念与应用方法,拓宽了高校党建工作的领域,提升了党建工作层级与影响,实现了党建层级与范畴的有效贯通,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实践自觉与行动热情,促进了高校基层党建的深度“跃升”。在互联网平台及技术引导下,高校党建工作更具人性化特色,更具现实吸引力,党的建设因而呈现“一核多元”“一体多用”的良性循环效果。
(三)“互联网+”构筑了高校党建的平台与时空“堡垒”
回顾过往,一些高校的党建工作由于缺乏信息化思维,往往将互联网工具、平台和技术视为党建体系的“附着物”,并未真正认识到“互联网+党建”的创新价值,也缺乏对信息化党建的深刻理解。例如,过去不少高校党支部负责人片面认为党建信息化就是利用网络公开信息、推送信息,因而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优势,导致信息化平台深度开发不足,基础数据资源也缺乏整合与利用。实际上,“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高校党建的平台限制与时空阻隔,促使党建工作有效落地、有序推动,这是传统党建工作无法企及的。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的有效路径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的推进要革新思维、健全制度,增强党建工作执行力与落地效果,确保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取得积极突破,实现更大发展。
(一)引入“互联网+”思维模式,实现党建信息化下沉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推进,既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同时也要结合高校实际,制订针对性与差异性的工作方法。要认识到“互联网+党建”工作的基本趋向,即努力实现党建工作智慧化、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数据分析处理集成化与便捷化,推动党建信息化思维与理念革新,主动以“互联网+”思维方法武装头脑,提升基层党建信息化工作能力。在“互联网+”思维加持下,高校党建工作能够实现质效升级、工作方法创新与运行成本的有效控制。因此,要制订基于“互联网+”的党建工作举措,健全党建执行方案,推动实践工作下沉,确保党建工作惠及高校师生,产生最优效果。
例如,以“互联网+”思维模式为导引,探索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党建信息化路径,消除时空阻隔,提升高校党建综合质量。高校党支部可以建立院校两级党组织的QQ群与微信群,并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同时对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及时统一发布党建信息,开展协调管理,实现线上党建工作高效推进。再如,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探索的线上教学与办公经验,通过微信群、腾讯视频会议、即时通信等载体,组织开展主题党建活动,细化党建活动步骤,将其与“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密切融合,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及党建参与者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健全信息化管理与执行机制,提升党建服务水平
过去,一些高校的党建工作受思维理念、重视程度、执行能力、体系模式等的限制,往往存在党建与信息技术融合不足的状况,突出表现为缺乏统一完善的规章制度与执行标准,党建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工作质量缺乏保障,党建举措无法落实到具体部门与个人,以致党建质量大打折扣。此外,部分党建工作者缺乏对“互联网+”的深刻理解,致使党建信息化安全与管理方案无法有效执行。同时,部分高校缺少专业的信息化党建人才,党建审查、考核与评价制度也严重缺失。为此,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思维介入党建信息化工作的基本取向,即通过规章制度的建构和执行,提升党建服务能力与质量,确保党建参与者、工作人员有效协同,促进高校党建实现信息化“破局”,从而展现多样化的党建工作样貌。
表1集中展示了运用“互联网+”方法推进高校信息化党建工作机制建设的路径,对党建信息化机制进行了分解说明。可以看到,高校党建信息化机制以“规划建设”“规范运行”和“安全管理”为主体,体现了高校党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取向,也突出了核心功能与特色。以“规划建设机制”为例,借助党建云平台、数据库及线上党建中心等模块,可以实现党建信息的及时搜集、整合与发布,满足党建动态推送与精神贯彻落实的需求。同时,“一盘棋”布局与“一张网”的管理模式,不但能够提升党建质量,而且能够提高党建效率。例如,借助党建中心与智慧管理模块,可以设置“校级党委”“院系党委”“党支部”“党员社区”“党员中心”等多个板块。借助这些板块,能够记录监督各单位组织生活的开展情况,同时也可以发布、推送党员教育及学习资料,系统传达各项党内精神,确保党建信息在基层党支部得到有效传播。
(三)加强“党建云”平台建设,发挥数据资源引领价值
为进一步提升“互联网+党建”一体化工作水平和质量,必须强化互联网平台载体与实践工具的应用价值,促进高校党建工作升级。这其中,以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化处理为主要标志的“互联网+”方法将发挥核心作用。例如,依托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日常党建实际,搭建隶属于高校需求的党建“云平台”,组织开展各项党建实体活动,协调党建基层组织、部门、人员之间的关系,破除传统党建“关系网”桎梏,提升党建效率。再如,通过对高校党建各要素的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化处理,可以建立完整的“党建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借助数据分析与整合,制订针对性的党建解决方案,提高党建工作执行效能。具体来说,可依托大数据与智能化平台,建立高校党建运营管理中心,将高校党建工作与学校教学工作及师生党员学习、工作需求相结合,强化党建号召力,打通党建服务师生的“最后一公里”,让党建工作充满温情,彰显人文关怀特色。
如图1所示,根据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需要,在“互联网+”思维指引下建构高校党建“云平台”,加入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智能化处理等工具与载体,可以不断丰富高校党建系统,增加党建工作深度。在一体化党建“云平台”系统中,可分别设立党建信息化工作模块,以满足基层党建需求,展现党建工作价值。例如,在党建“云平台”中设置“会议功能”“党费缴纳”“党日活动”“获奖情况”等多个模块,借助线上平台开展党建活动、困难党员帮扶申请、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等常规业务,实现“线上办理,高效党建”。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筛查与智能化处理,既可以消除人為工作的不利因素,又可以提升工作效能,从而实现党建信息化要素的统筹与资源配置,极大促进党建工作的创新升级。
综上所述,基于“互联网+”思维推进高校党建工作,要秉持信息化建设要求,提升党建综合质量,破除传统理念束缚,确保党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要主动对接信息化技术与运行平台,建立高校党建信息化载体与管理系统,实现“云计算”“大数据”与“智能化”党建的有效跃升,确保技术主导下的党建工作实现创新发展。要重视思维观念的有效更新,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与保障机制,提高党建执行力与反馈水平,推动党建信息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为高校党建提供更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黎晓凤,钟明辉,李志军.高校“互联网+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16).
[2]张小平,任怀艺,杨帆.高校“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的实践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7(11).
[3]赵德金,蒋元春.“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信息化建设探析[J].大理大学学报,2018(9).
【作者简介】李 婵(1983— ),女,湖南衡阳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