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高段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1-04-23 23:04潘李锋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估算能力高段培养策略

【摘 要】数学课标指出,具有估算能力能使学生对数量、时间和空间等有整体性、全面性与概括性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估算能力也有很广泛的应用。因此,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应不断探索和思考,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本文从估算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入手,并提出几点培养策略,期望能够为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做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段;估算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34-0242-03

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口算非常相似,主要是指充分考虑到具体实际情况和相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结果进行合理推断和估计。估算能力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都很有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关注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并进行相应的课堂练习,以便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1   估算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探析

1.1  促进运算准确度

小学数学的基础性知识较多,学生在课堂中需要掌握多种运算规律,并面对大量需要计算的问题。如果学生具备良好的估算能力,在解决问题前就可以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在探索解题策略的同时对结果进行估算。这样在解题后,学生可以将自己精算的结果与估算的结果对比,如果偏差较大就可以及时进行验算,从而验证正确的答案。可见,估算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运算准确度。

1.2  培养良好的数感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数感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有助于其数感的形成。课堂中学生经常会学习许多概念,如距离的长度、空间的大小等,需要用数的概念来判断。而在判断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有意识地量化数的概念,这是数感的表达。数感在学生学习中还能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及量化的判断基础,而估算则可在不需要精算时进行大致的判断[1]。可以说数感与估算能力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因此,具备良好的数感对培养估算能力是有一定的帮助的,反之,随着学生估算能力的提高,其数感也会随之增强。

1.3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估算也经常在现实生活中使用。与精确的计算和测量相比,估算从某种层面来看更加方便,可以为人们节省大量的时间。因为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不可以或不需要精确计算的,这时候估算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如学生在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时,很难精准地去测量,只能估算大约的距离;又如去超市采购后结账时,需要比较带的钱与购买商品价格总和的大小,这也是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因此,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培养小学数学高段学生估算能力的策略

2.1  推动学生形成估算意识

2.1.1  精心设计激发估算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往往会看到题目就提笔计算,很少会想到估算,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计算的精确性。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设计既可精确计算又可估算的练习题,并为学生营造出恰当的情境让学生尝试估算,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估算的兴趣[2]。

如在教学“四则运算”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掌握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律的基础上,对估算产生探究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教师应在教学初始,用多媒体展示几个问题,如学校需要重新规划校园,布置9个规模相同的盆景区,每个区域中要放置196盆花,大约需要多少盆花?并给出三个选项:A.多于1960盆;B.少于1960盆;C.等于1960盆。教师在学生认真阅读完题干后,可以先让学生在三个答案之间进行比较,并通过估算来猜测大约需要的花的数量,由于196×9比较难计算,选项中给出的1960又可以拆分为196×10,学生可以通过类比和联想确定最终的答案为B。学生估算得出答案后,教师再鼓励其进行笔算,得出196×9=1764这一精确的结果。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明显地意识到估算的便捷性,这能够让其意识到估算能力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学习兴趣的培养。

2.1.2  引用实例体验应用价值

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人们认为数学枯燥、神秘、难以理解的原因之一是数学与现实联系不紧密,出現了脱节。很多学生不了解估算的价值,也不知道培养估算能力有什么作用,对此,教师应引用实例让学生体验估算的价值。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探究,学生可以更清晰地体会到估算的作用,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3]。

如在教学“运算定律”一课时,在讲解交换律和分配律之前,教师可先在导入环节设计这样一道题:学校要更换教学楼的日光灯,我们学校一共有两栋教学楼,大约需要安装多少盏日光灯?学生则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猜测,有的说:“学校一共有两栋教学楼,每栋教学楼大约有20间教室,如果每个教室需要装14盏,则大约需要装560盏日光灯。”也有的说:“每个教学楼有四层,如果一层大约需要装70盏日光灯,则两栋教学楼一共需要安装560盏日光灯。”学生很自然就会懂得在日常问题中,有些时候只需要说出近似数就行了。从这个例子中,学生可以从熟悉的问题场景中感受到估算的作用,从而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自己的估算能力。

2.2  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估算,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估算的重要价值。情境教学法从某种层面上而言是学生接受程度较高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丰富的估算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估算的兴趣,深刻理解估算的意义,使学生的估算思维得到快速发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4]。

如在教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妈妈买来香蕉5千克,每千克2.4元;梨4千克,每千克3.2元;橘子11千克,每千克4.2元。妈妈买的这些水果平均每千克大约多少元?并要求学生在一分钟内计算出结果,就在这时,学生拿起笔开始计算。时间很快就到了,但只有几个学生举手,有不少学生还没有计算出来。教师可让还未计算出结果的学生讲解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说:“我要先列出公式,然后采用的是竖式计算的方法,所以我没有足够的时间。”然后,教师又让一些计算速度更快的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得出答案的,一名学生说:“题目中有‘大约二字,因此我是运用估算的方法,先算出买所有水果大约花费的钱数,再借助除法计算每千克的钱数,这样计算就更快。”通过精算和估算方法的展示,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了估算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估算意识。然而,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估算的机会不多,因此教师要想尽可能地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就要重视创设情境,讓其亲身体验估算的便捷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估算,并积极地学习估算方法。

2.3  引入生活案例,养成估算习惯

估算能力的提升和估算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逐步地积累,教师要采用多种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沉淀。在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本身年纪小,抽象思维并没有完全建立,生活经验也相当欠缺,面对困难容易产生退缩的情绪。所以,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学中的难点,有机地将生活案例融入教学策略中,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猜测和推理,使学生形成估算的习惯,从而更快地解决实际问题[5]。

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购物这一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展开估算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小数加减法运算规律的同时,获得估算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在课堂中,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小刚带了40元去买文具,他已经买了一个文具盒和一个订书器,还想再买一支圆珠笔或钢笔,小刚带的钱够不够呢?同时以图片的形式展示文具盒的单价为17.9元,订书器的价格为14.2元,铅笔的价格为5.6元,钢笔的价格为10.8元。在带领学生分析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其通过估算来解题,学生则会借助四舍五入的方式进行估算:17.9<18,14.2<15,5.6<6,10.8<11,18+15+6=39,39<40证明剩下的钱购买一支铅笔,而18+15+11=44,44>40则证明剩下的钱不够买一支钢笔。根据学生估算得出的结果,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那么,如果想要买一支钢笔,需要花费多少钱呢?”并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让学生意识到需要花费的钱数应该是少于44元,多于40元的。这种估算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猜测和推断,从而更快速地解决现实问题。

2.4  传授技巧,培养估算能力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口算和笔算能力是学生进行估算的基础,也都属于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估算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并掌握一定的估算技能,以便更快速、准确地估算正确的结果。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创造机会,向学生传授估算方法和估算技巧。久而久之,学生会掌握估算的运用原则,掌握更多的估算方法,确保估算结果科学有效,这对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及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行估算49×104的结果,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估算技巧的传授。部分学生会选择借助50×110、50×100等式子来估算最终结果,教师要引导其分析不同的估算方式有哪些优缺点,50×110是将计算结果向大估,这种方法更适合用在解决问题上,更符合问题实际;而用50×100估算则可能使结果更加接近准确结果。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时候应该估大些,什么时候应该估小些,并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估算方法,而不是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值。当讲解完知识点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其进行独立思考,之后再通过小组内的交流,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便让学生深入感受估算方法的多样性。这既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又能够通过交流使学生加强对估算方法的掌握。

2.5  合理渗透,掌握估算方法

2.5.1  计算中渗透估算

想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教师要先让其掌握正确的估算方法。同时,估算能力的培养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完成,因此教师可以在计算教学中渗透估算教学。在学生灵活运用法则、定律或性质的过程中,也就是其系统化掌握知识,并灵活运用知识的过程。

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教师可应先利用课件展示20×3=、2×70=、100÷2=、180÷6=等计算题,让学生通过口算快速说出结果,这种回顾旧知识的方式,能够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并使其思维活跃起来。之后,教师再展示另外两道题目:89÷3≈,178÷6≈,让学生说一说这两道题目是怎么计算的,并重视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学生经过思考,在计算89÷3≈这一题目时,会将89看成90来计算,式子就变成了90÷3=30,所以89÷3≈30,第二道题目也是如此,将178看作180再计算就会容易很多。之后,教师再次提出新的问题:“大家为什么会想到将89看作90,将178看作180呢?能不能看作其他的数呢?”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结论,这样估算是因为90是距离89最近的整十数,180也是距离178最近的整十数。此外,为了让学生对估算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适量的估算题目,使学生在练习中强化估算能力。

2.5.2  解决问题中渗透估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经常会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一契机,结合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能够深切地体验到估算的实际应用价值,这样不但可以在更深层面上提升学生估算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还符合数学课标的要求,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解答能力,拓展学生解题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对此,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测,之后再计算验证,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时,教师也可以将估算教学融入到课堂中,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提出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如教师在课堂中讲解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后,可以提问:平行四边形底为9.8米,高为6.2米,则其面积为多少平方米?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先估算,利用四舍五入将底看作10米,高看作6米,由此估算它的面积应该为S=ah=10×6=60平方米,之后再借助笔算准确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学生估算出的结果能够作为验证的理论依据,学生估算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题目中的条件进行估计和推测,这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总之,在当下的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是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估算的价值,并结合实际教学深化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教师也要坚持将估算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每堂课中,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到估算在计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从而促进学生估算能力的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赵艳梅.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提高策略探索[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4).

[2]陈婷.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与能力探研[J].成才之路,2020(36).

[3]张惠芳.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11).

[4]王左秀.浅析小学数学中高段估算教学的有效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45).

[5]郁雯溪.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的问题探析[J].求知导刊,2020(42).

【作者简介】

潘李锋(1992~),男,汉族,浙江杭州人,本科,初级教师。研究方向:单元整体教学。

猜你喜欢
估算能力高段培养策略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初探
小学生估算能力培养初探
关于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现状的相关思考
提升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的策略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实践研究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探究当下小学高段语文的朗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