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导入 激活课堂

2021-04-23 22:19王冠军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课堂导入问题情境初中数学

【摘 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呈现得精彩,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启发学生的智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这足以看出课堂导入环节对上好一节课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文以初中数学学科为研究对象,对课堂导入的实施策略进行优化,以促进课堂教学稳步、高效进行。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趣味故事;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34-0090-02

数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科目。但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这使学生学习新概念时容易出现思维障碍,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思维矛盾。为了实现学生思维的积极转化,促进学生深入把握新知识、领会新概念,教师应重视课前导入环节,并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优化导入过程。这样不仅能推动数学教学活动的稳步、高效进行,还能给学生创设积极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构建一个精彩的课堂。

1   联系新旧知识

新知识大多数以旧知识为基础,并且通过旧知识的不断延伸而形成。因此,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联系新旧知识,深入把握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以及知识体系,以此为切入点,唤醒学生的原有认知,使学生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实现认知思维的转化,降低学生认识新知识的难度,深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1]。

以“分式”的教学为例,为使学生经历分式与分数的比较过程,体验分式与分数的联系以及区别,教师可先以有关分数的问题为导入,如“一块长方形玻璃的面积为2平方米,如果长为3米,则宽为多少?”学生对分数有充分的认识,因此他们可以得出“三分之二米”这一结果。此时,教师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此延伸问题,如“这块玻璃的面积不变仍然为2平方米,如果长为a米,则宽为多少?”学生能够根据题意的理解,列出代数式,但对列出的代数式形式却未建立清晰的认识,进而只能对分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分式的概念,便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教师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并以旧知识为导入,引导剖析新知识,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还能使学生完善数学知识框架,把握新知识的含义,内化新知识,从而建立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数学认知水平。

2   引入趣味故事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学生而言是相对枯燥的。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导入环节,可引入趣味化故事,使学生在故事情节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此外,以趣味化故事作为课前导入,也能够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积极、有效开展[2]。

以“勾股定理”的教学为例,为使学生深刻把握勾股定理的发展过程,并使他们了解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教师可先引入故事,如应用多媒体介绍“毕达哥拉斯定理和商高定理”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能将学生带入到探究勾股定理的世界中,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发展以及由来,并对勾股定理产生初步的表象认识。随后,教师便可引导学生验证勾股定理,深刻理解这一定理,使教学更加有效。可见,趣味化故事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的数学知识,还能够强化他们对客观事实的理解,激发他们探究数学概念、定理的欲望,为学习目标的完成提供良好的保障。

3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思维意识的驱动力。在导入环节,教师可抓住学生的思维矛盾点,以此设置问题情境,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对新问题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探究行为,还能够使他们产生主动思维的意识,促进他们的数学思维得以发展。除此之外,以问题情境的设置为课堂导入,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此完善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3]。

以“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为例,为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教师可先设置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一张厚度为0.1毫米且足够大的纸,折叠1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折叠2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折叠20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对于第一个问题以及第二个问题,学生能够通过折纸活动得出答案,但对折7次后,便无法继续折下去,只能猜测折叠20次的结果。有的学生提出“相當于一个桌子的高度”,有的学生提出“相当于一本数学课本的长度”。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折叠20次的高度比教学楼的高度还要高”,这一问题的结果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进而使他们产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随后,教师便可展开后续的教学活动。由此可见,结合学生的认知冲突设置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还能让学生以具体的问题为探究的起点,不断挖掘问题中所蕴含的数学原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4   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并且大多数数学知识都源于生活,并最终能作用到生活中。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以及生活经验,因此,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以此为切入点,不断拓展数学知识,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还能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促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此外,还能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建立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运用数学知识思考生活问题的迁移能力。

以“生活中的不等式”的教学为例,为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大量不等式并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教师可先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构建问题。如小明和他的爸爸、妈妈体重分别为30千克、75千克、55千克,在放假期间,小明的爸爸妈妈带着小明去公园玩跷跷板,小明和妈妈玩跷跷板时,谁会向上跷?小明和妈妈坐在一头,爸爸坐在一头,哪边会跷?对这样的生活问题,学生能依据生活经验,感受不等关系与生活的联系,产生探究不等式相关数学知识的兴趣。随后,教师便可结合牛奶袋上营养成分含量,引导学生具体分析,使他们进一步感受生活中大量的不等关系,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更加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由此可见,在教学导入环节,联系生活背景能够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也能够引发学生较为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索欲,能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深化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

5   合理利用多媒体

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被广泛运用到初中数学课堂中,也为课前导入环节提供了新思路。因此,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数学知识以图片、视频等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不仅给学生一定的视听觉冲击,还能够降低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难度,从而推动数学课堂的展开。

以“图形的平移”的教学为例,为使学生在图形进行平移变换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教师可利用媒体展示旋转木马的转动过程、荡秋千的过程、小火车的行驶过程等,这些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观察秋千的运动过程,秋千的形状、大小在运动的前后是否会发生变化?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平移运动不会改变物体的大小、形状等,以此使他们对“平移”有深刻的认识。由此可见,借助多媒体技术不仅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平移现象的发生过程,使他们产生对平移探索的强烈欲望,还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学习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推动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首先应了解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特征。其次,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构建多元化的导入方法。通过联系新旧知识、引入趣味故事、设置问题情境、链接生活背景以及利用多媒体等方式,有效地提高导入效果,发挥导入的积极作用。但无论是哪一种导入方式,其目的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并将学生的学习结果由之前的“学会”转化为“会学”,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认知水平,完善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韦就泉.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策略探究[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7(32).

[2]徐坤.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策略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8(7).

[3]刘群.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的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16).

【作者简介】

王冠军(1976~),男,汉族,江苏徐州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数学。

猜你喜欢
课堂导入问题情境初中数学
谈中职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