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慧琴
摘要:“经历学习”倡导学生亲力亲为、亲自感受,在经历中实现素养的提升。从培育“经历学习”的教师、提供 “经历学习”的动力、确立“经历学习”的范式、完善“经历学习”的记录入手,让语文学习在经历中真实发生,让学生在主观能动的经历中认知、体验语文,收获语文知识,习得语文能力,形成“带得走”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经历学习;平台;场域;范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谓语文实践,就是让学生在主观能动的经历中认知、体验语文,收获语文知识,习得语文能力,形成“带得走”的语文素养。
“经历学习”主张把一切有主观意愿的感知行为作为学习的有效手段,将学生走进未来社会有能力经历更为美好的生活作为当下教育的目标。例如 ,学习汉字“孝”时,学生很快能掌握其音、形、义,懂得遣词造句的运用,也能接受和认可孝文化的内涵,但是要深层次认同孝文化,将“孝”融入血脉,成为生命的自觉,是无法仅通过“教”就能实现的,这就需要学生在经历中亲身体验。因此,“经历学习”倡导学生亲力亲为、亲自感受,在经历的过程中实现素养的提升。如何让语文学习在经历中真实发生?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探索。
一、培育“经历学习”的教师
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都要内化为一线教师的自觉认识,才能惠及学生;任何先进的课改方案,只有外显为一线教师的自觉行为,才能立根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经历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以“经历教育”系列课题为辐射,鼓励教師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积极思考“经历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让教师在经历中意识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自己只是学生“经历学习”的助力者、推动者、参与者,要主动走下神圣的讲台,参与学生的经历,见证他们的提升。
语言文字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语文“经历学习”想深入学生的内在品行和精神成长,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的讲解者,更是寓教于学的学习实践的主导者。我校语文学科组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共同学习经典古籍,涵养提升教师的语文素养;利用每周集体备课的时间集中打磨教学案,主备课的教师以模拟课形式展示自己“经历学习”的教学方案设计,其他教师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帮助主备课教师根据学情二次备课。“经历学习”的教学设计着眼于“备”,强调教师熟读文本,多方关联,预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能够自然链接,无痕切入。各年级语文组落实师徒结对,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课,全面提升教师对“经历学习”课堂的实际驾驭能力。
二、提供“经历学习”的动力
(一)提供经历的机会,启动“经历学习”
“经历学习”需要教师敢于放手。首先,阅读不能止步于教材推荐,学生可以自主参与选择学习内容。我们要求学生对每篇课文举一反三,从各级地方课程、往届校本教材《海陵必读》等优秀作品中筛选三篇在选材、立意、写法等方面与之相近的文章作为自学及小组研学的内容。其次,让学生自主经历学习过程。根据教师推荐的阅读“三步曲”,学生按照“选用快速阅读、慢读、默读、跳读等适合的方法读文章,制订学习目标,并从主题思想、语言特色、写作手法等方面围绕目标提出相关问题—结合文章内容梳理答案,在文中圈画答案,尝试用关键词概括,并画出思维导图—结合生活实际,写阅读收获,并与同学交流分享”的步骤自主阅读。
(二)提供经历的平台,推动“经历学习”
教师要根据学生“经历学习”的需要,提供必要的经历条件。我校利用互联网环境创设条件,充分发挥微格教室、创客教室的作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阅读;利用QQ空间、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让学生在更多的关注下写作,推动学生的“经历学习”。
如,《未选择的路》是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首哲理诗,表达了“人生遗憾永存,面临选择,每个人都要慎重抉择,而一旦选择就要坚定不移”的主题。十三四岁的学生难以理解人生必须接受取舍的哲理。“我”对于未选择的路那种欲罢不能的情感是学生理解主题的瓶颈。于是,我们用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设置了一个岔路口的情境,直观形象地还原诗歌,让学生都成为诗中人,结合生活实际想象路况与可能遇到的人和事。学生在亲历选择的过程中自然懂得了取舍的辩证逻辑,明白了要以更认真的态度对待生活,获得生命的成长的道理。
又如,借助自媒体平台,学生实现了写作的“经历学习”。首先,学生在班级共享QQ空间、博客等自媒体平台自由作文;然后,学生自由学习他人的文章并结合评价升格自己的作文;最后,每个小组上传最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到班级共享学习区域,全班共同商榷升格意见,所有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与升格任意作文。大家一致认为升格成功的文章推荐发表于“我文我秀”微信公众号,接受更大范围的评价。搭建自媒体平台,有利于调动学生升格作文的内驱力,推动学生在经历中完成写作学习。
(三)提供经历的场域,带动“经历学习”
课堂是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但并不是唯一的场所。“经历学习”需要学生走进自然与社会,在更大的场域中经历学习的过程。
如,朱自清的《春》描写抒情的对象是大自然中的可感之景。对此,我们把课堂延伸至大自然,在春水涣涣、春风和煦、春雨绵绵的时节,走进春天的田野,走向乡间的小路,在草坪上、花丛中诵读课文,在大自然的课堂上全身心地感受春的新、美、力。
又如,教学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时,学生对家乡的文化遗产不一定完全了解,研读图文资料也不如实地考察更能真切体会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意义。因此,我们带领学生走进里下河,赏灶画、品方糕,让学生置身于学校之外更为广阔的大课堂中经历体验,帮助他们增进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三、确立“经历学习”的范式
“经历学习”要以“学”为中心,指向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基本的教学范式有:
(一)阅读:“知情—入境—悟理”
“知情”即阅读文本,理解主要内容,感知文章情感及主旨。此处的“情”不专指文章情感,而是泛指文学作品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一切非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作者的写作目的。“入境”即创设模拟情境,或者让学生走进真实情境。知情只是浅表化的认知,入境方能深入体验,体验后才有认同,“悟理”即在认同中悟出人生的启示。对他人情感的体认止于“知”,只有将这种体验、认知、认可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关联,才能将此情内化于心、外践于行。遵循此范式的阅读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无形中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写作:“触发动机—个性创作—公开升格”
我们认为,学生的写作离不开相应的动机。以下方法可有效触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模拟情境,还原生活真实;走进真实情境,捕捉生活真实;提供相关作品,以范文触动学生情感;基于生活事件,激发学生内心写作需求。无论是任务性质的写作,还是为表达自我自发的写作,积极的写作动机都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
写作是最具个性化特征的学习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达情感,表达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个性创作通常是文字作品,也可以是口头表达;可以写在作文本上,也可以以文字或语音形式上传到微博、QQ空间等网络平台。给学生表达的自由,是促进学生个性创作的有力保障。
学生将写好的作品投放至网络平台,在公开的环境中交互学习与评价,在评价中修正与提升,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四、完善“经历学习”的记录
“经历学习”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为了及时记录学生语文“经历学习”的过程与成果,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要求语文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语文学习成长记录袋,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与零碎体验,按序记录,集中整理。各班級每周交流展示,每月进行语文成长记录袋的检查,学校每学期组织评比,并对优秀者表扬奖励,特别优秀的作为校史资料展览。
语文成长记录袋,主要有以下几项功效:它是阅读体验本。学生每天语文阅读后,对精彩内容的摘记和读后感直接写在记录袋“阅读体验”栏。它是随笔积累本。学生每周关于生活体验的随笔写在“生活感悟”栏。不强求学生天天写,但要求有生活体验,及时整理,及时留笔。它是学习方法总结本。学生将学习过程中习得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整理,并不断完善,逐步形成适合学生的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成长记录袋的建立与完善,让学生的“经历学习”过程留痕,让学习的情思火花留影,便于学生明晰学习的步骤与策略,也便于语文教师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与个性倾向,为下一步的“经历学习”指明方向。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基础教育重点自筹课题“‘经历教育课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范式研究”(编号:Bb/2016/02/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