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没变,立足根本

2021-04-22 06:56谢嗣极
关键词:高三复习

谢嗣极

摘要:“八省联考”语文卷的题型和考点并没有变,即根本没变。带给高三语文复习教学的启示是:立足根本。具体而言,不要机械模拟“八省联考”卷;要全面复习,但不可细而偏;训练题可从以往的高考卷中选择;清楚而健康是作文之本。

关键词:八省联考;语文卷;高三复习;根本

2021年的新高考卷会有哪些变化?高三复习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对此,大家都想从“八省联考”的适应性考试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八省联考”语文卷,我的看法是:试卷的根本没变,复习需立足根本。

一、八省联考试卷分析:根本没变

根本没变,并不是说试卷一成没变,而是说题型和考点没有变。从题型看,不外乎选择(客观)和简答(主观)两种。两篇现代文阅读,既考选择题,也考简答题,在同一类文本中,两种题型混考,看上去与近几年的江苏卷略有不同。其实,早在2004年,江苏首次单独命题时,文学类文本阅读就是两种题型混考,前三题简答,最后一题选择且为“五选二”的形式;2007年江苏卷的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是两题选择、两题简答;2009年,变为两题选择、一题简答;现代文阅读单考简答题是从2011年开始的。诗歌鉴赏,江苏卷始终如一地考简答题,但选择和简答两种题型混考,是全国卷的传统,江苏教师对此应该并不陌生。而且,诗歌鉴赏兼考两种题型,难度低了很多,且主客观题之间还可相互启发,这一点,“八省联考”卷体现得尤为突出,故江苏考生应对这种题型,应该游刃有余。此外,文言文阅读、语言运用也没有出现全新的题型,不再举例。总体而言,试卷所考知识和能力,并没有超出语文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范畴。

二、高三语文复习建议:立足根本

无论是日常语文教学,还是高三语文复习,都应立足根本。“根本”是什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其“基本理念”部分反复提到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运用的规律,一再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关系,语文能力与审美的关系,语文能力与人的文化修养的关系。可见,语文的根本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和文化修养的提升,其途径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和实践。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具体而通俗地说,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听说读写”。故把“听说读写”理解为语文的“根本”,大致是不错的。

下一阶段高三语文复习如何立足根本?联系前一阶段的复习,参照“八省联考”试卷,可获得如下启示:

(一)不要机械模拟“八省联考”卷

自从官方公布江苏高考采用全国卷之后,坊间即有传言,新高考卷长得像山东卷。然后,各类“取经团”纷纷赴齐鲁大地“取经”,各色“朝圣者”络绎往孔子故里“朝圣”。广大教师及各种官方、非官方的机构,仿佛病毒专家研究“新冠病毒”一样研究山东卷,力求把山东卷从头到脚乃至每一个毛孔都研究透,然后消化吸收。于是,一套套酷似山东卷的模拟卷相继出现在江苏高三学生的面前。这些模拟卷的共性有三:(1)现代文阅读Ⅰ选文两篇,文体特征、文本内容尽可能与山东卷近似——山东卷的试题分析者刘敏将其归为“信息类文本”,且认为“这是对全国卷论述类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整合”,考查题型、分值和山东卷完全相同。(2)语言运用和表达都考了标点符号的用法、比较语义基本相同而句式不同的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3)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文化常识和断句。大概这些内容是近几年江苏卷没有考的缘故吧!然而,上述这些共性在“八省联考”卷中只出现了断句的考查,其余则大不相同;“现代文阅读Ⅰ”虽然也选了两个非连文本,但文本比山东卷通俗易懂。分析“八省联考”卷,如果只看其表,似乎证实了新高考卷像山东卷的传言,因为“八省联考”卷的结构、题量、四大板块的分值,都与山东卷相同。我希望不要因此坚信,新高考卷就是山东卷和“八省联考”卷模式,而机械模拟山东卷和“八省联考”卷;希望下一阶段的模拟卷,外国小说、川端康成不要成为文学类文本的选文热点。如果比较两份试卷的内容,“八省联考”卷和山东卷完全不同,故下一阶段复习的重点不可像之前机械模拟山东卷一样,机械模拟“八省联考”卷。

(二)全面复习,但不可细而偏

不要误以为某份试卷的考点会暗示复习的重點。一份试卷能考的知识点,不可能涵盖高中生应该掌握的全部语文知识,也不可能全面涉及高中生应该具备的语文能力。这次考的,下次未必考;这次没考的,下次未必不考。如果我们以山东卷或“八省联考”卷所考内容为重点,这些重点在高三各种模拟卷中反复出现,便会在学生的脑中形成定式。那么,一旦所考试卷与平时所做的模拟卷差别很大,学生便会产生不适心理,必然影响正常发挥。因此,复习要以教材和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梳理高中阶段的相关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才是根本。但全面复习要避免细而偏。前一段阶段模拟卷中所考文化常识,远远超出了“常识”的范围。如“任子:因父兄的功绩,得保举授予官职的人。汉制二千石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保任子弟一人为郎”,学生看到这一选项,要考虑:是否“汉制”?“二千石以上”的级别对不对?“三年”的任职年限是不够还是超了?是否为“郎”?这既不是考课本的知识迁移,也不是考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样考,导向有待商榷。为应对文化常识的考查,相关的文化常识复习资料泛滥,把所谓文化常识的条目,罗列得至纤至悉。就算学生把复习资料上罗列的文化常识全部背了,考试仍然未必做得出。再说,学生为什么要知道这些?难道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两脚书橱”?学生劳心劳力去记这些“死”的知识,意义在哪里?这种教法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吗?就算以后学生在阅读研究过程中,遇到不熟悉的所谓文化常识,查一下工具书就解决了。我不是功利主义者,我不反对学生了解一些文化常识,也不反对考文化常识,关键要看考的是否属于常识,我坚决反对为了应试去死记硬背那些生僻的所谓常识。关于这一点,2018年全国Ⅲ卷的试题分析可供复习参考:“考查词语(文化常识),一般是随文命题,要么是课本中学过而且必须积累的,要么是可以根据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进行推断的。比如‘令尹就是来自课文《屈原列传》。”“八省联考”卷的文言文命题再一次证实了这一分析,希望下一阶段文言文复习不要因为“八省联考”卷考了古今词义的差别而去罗列大量的古今异义词,让学生死记硬背。

(三)训练题可从以往的高考卷中选择

不要受新高考的“新”字干扰而迷信所谓新题,训练是为了提高语文能力,在这一点上,新题和旧题的效果是一样的。而高考卷的题目,总体上比形形色色的模拟卷严谨、科学。其实,无论是山东卷还是“八省联考”卷,都未出新意。两份试卷中的试题可说明这一点。

先看2020年山东卷:第18题考查标点符号,这是20世纪90年代常考的知识点;第22题给出新闻语料考压缩语句,这种题型在1999年的全国卷就考过,只是压缩的要求不同而已;第21题给出语段考病句修改,1996年、1997年的全国卷,1997年的上海卷就考过这种题型,且考得更复杂,是把标点、词语、语法、句意综合在一个语段中考。这一题不仅形式上没有创新,且所考病句都可在以前的试卷中找到类型完全相同的。举其中的三个病句略作比较(见表1)。

再看“八省联考”卷语言文字运用的第18题、第19题,题目涉及的相关语料如下:

围棋是一种策略型棋类游戏,起源于中国,距离今天已经超过四千年的历史,被称之为棋类的鼻祖,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围棋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围棋的棋盘、棋子含有“天圆地方”的思想;棋盘分为四部分,可以视为象征一年的四个季节;361个交叉点,和农历一年的天数大致相当;()围棋棋形变化无穷,棋理深奥幽玄,充满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围棋的胜负和其他棋类不同。其他棋类大多是斩尽杀绝或把帝后抓走才算胜。但围棋中盘胜也是赢,赢半目也是赢,体现了一种和谐中庸的思想。另外,围棋黑白交融的棋形就像一幅迷人的水墨山水画,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太极在棋盘的中央,黑白两色棋子代表了阴阳。

B.而太极在棋盘的中央,阴阳是黑白两色棋子。

C.棋盘的中央是太极,黑白两色棋子代表了阴阳。

D.棋盘的中央是太极,阴阳是黑白两色棋子。

这一题的答案是C项,判断的原则是叙述的对象要一致,材料以“围棋的棋盘、棋子”为叙述对象,故选C项。这样的题目,20世纪90年代的全国卷中常考。如:

(1997年全国卷)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下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__________________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该题的答案是B项,判断的原则如上。1995年的全国卷也考了判断原则与之完全相同的题目。

第19题考查画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这种题常考且简单,不再具体分析。

这类题目只因为江苏卷多年未考,看似新颖,其实不过是多年前的题目回归。复习用题,不可一味求新,可从以往高考卷中选择经典的试题供学生练习。有命题经历的语文教师都知道,命制一份科学的、答案没有争议的语文试卷不是件容易的事。不科学的、答案有争议的、教师评讲难以说清的题目,不要给学生做,这有损于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因此,我主张从以往考卷中选择经典试题,反对大量地、盲目地刷题。

(四)清楚而健康是作文之本

清楚而健康是作文的一般要求。清楚的意思有三:(1)书写清楚,以我所见及与阅读卷教师交流所得,书写清楚的考卷很少,书写漂亮的考卷更是凤毛麟角。要求学生努力把字写清楚,至少让读者不用费大的力气就能认识你的字,用一学期时间还是可以做到的。(2)层次清楚,层次清楚需要思维清晰,逻辑严谨。(3)观点、思想、情感清楚,这要求学生不要玩深奥。所谓深奥往往是自己说不清楚。写不清楚的内容。学生说不清、写不清,既有思想(包括思维和认识)的问题,也有表达的问题,这两方面的能力,要在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中培养、提高。健康是就文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言的,简言之,可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去判断一篇文章是否健康。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尊重并敬畏自然是健康的;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是健康的;在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时,能够促使人与自我乐观上进、“勇于敢为”是健康的。反之,则是不健康的。

不要给学生讲作文题的类型,分类是专家的事。教师当然可以成为专家,教师队伍中也有不少专家。即便是专家,在面对学生的时候,也最好以有专家学养的匠人身份出现。我们的专家把恢复高考以来的作文题大致分为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五类。现在似乎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当道,作为教师,我们可以知道这些,但千万不要让学生根据类型审题、套作。审题的根本是看清要求,写作的关键是依照要求,就是这么简单。如“八省联考”卷的作文,审题的根本就是看清两句话:“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和思考。”这两句话的关键信息如下:所写文章的主题是“铭记历史,迎接挑战”;“历史”即试卷所给出的抗美援朝的材料,材料包括抗美援朝的背景,中华儿女在这次战争中做出的牺牲、取得的战绩,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发挥的历史作用;“挑战”,即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铭记”和“迎接”则要求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发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战胜面临的困难。

要指导学生从教材中汲取写作的养分。比如,对于“铭记历史,迎接挑战”,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可为借鉴;再如,对于山东卷的“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一滴泪中的人性世界”专题,可为借鉴。借鉴不是套作,而是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最根本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和表达水平。

总之,语文教学(当然包括高三复习),如能立足根本,即使出现新的题型,也可从容应对。2020年山东卷的第4题和第20题,相对而言较有新意。第4题“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的定义”,这题实质是综合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和下定义的方法。阅读理解每年必考,下定义的方法,之前的试卷中考过不止一次。2009年江蘇卷,就考了下定义。第20题“原文中‘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这道语言运用题,其实是考“咬文嚼字”的能力,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专题“语言,存在的家园”,选了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一文。如果认真学习了这篇文章,真正理解了“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懂得“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道理,平时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做这样的题便会得心应手。再说,恢复高考的前几年,既无考纲,也无可参考的考卷,试卷的题型也不像现在这样基本稳定,有些考生一样能考出好成绩。所以,如果平时的语文教学和高三的语文复习能够立足根本,那么无论新高考是山东模式,还是山西模式、海南模式,抑或河北模式,学生都能应付自如,考出应有的水平。

猜你喜欢
高三复习
高三复习
活用英语新闻报道,提高高三复习备考效率
从阅卷情况分析生物高考对学生规范性的要求
讲求阶段侧重,切实提高词汇复习实效性
“问题导学”在高三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例谈“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在高三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
构建有效的中职高三语文课堂研究
用递进式问题链驱动化学课堂的互动
“卤代烃”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与反思
步步质疑 层层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