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伦理视域下儿童的家庭教育研究

2021-04-22 05:33吴晓慧
成才之路 2021年10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家庭教育关怀

吴晓慧

摘 要:6岁到8岁是儿童思想品德形成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对此阶段的儿童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试图从关怀伦理视角探寻解决家庭教育中儿童“爱”的缺失这一深层次问题,通过关怀伦理建立良性亲子关系,以“真”关怀护航儿童健康幸福成长。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家庭教育;关怀;儿童;家长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0-0024-02

家庭教育是儿童生命中最早的教育形式,是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教育,奠定了儿童一生的教育根基,并持续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做补充和延伸,是终身教育的摇篮和归宿。当代社会教育观念发生转变,家庭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随之出现的问题也愈加突出。本文试图从关怀伦理视角分析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阐释家庭教育中的“真”关怀,为儿童成长做更有意义和价值的护航。

一、关怀伦理视角下的儿童家庭教育概述

关怀伦理这一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提出并经内尔·诺丁斯系统阐发。所谓关怀伦理,是指以关系为基础,关注双主体,强调被关怀者与关怀者之间的情感、关系以及相互关怀的一种伦理理论,其中关怀是核心。从关怀伦理视角来看,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家庭教育的启蒙性。3岁到6岁属于人的早期教育阶段,早期教育决定儿童一生的根基,儿童在此阶段的学习记忆最持久。故家庭教育干预越早,对儿童身心发展越好。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是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充分解读。其二,家庭教育的终身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的青少年应该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四个学会”,都需要以家庭为单位持续不断地进行。每一个人必须终身持续不断地学习,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终身教育的持续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场域的特殊性,只有家庭是伴随人始终的存在形式,是个体终身学习的载体。其三,家庭教育的深远性。家庭教育具有内隐性、深入性、广泛性等特征,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品格成长。

二、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学校教育已难以满足信息爆炸带给人们的巨大冲击,大量信息和知识的摄取势必要通过家庭这一场所来实现。世界变了,儿童变了,家庭教育也应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但是,当前家庭教育被人们误读而导致的过分溺爱和价值观偏离的现象普遍存在。

1.重物质轻精神

在市场经济时代,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物质与精神失衡则导致过分溺爱现象的产生。家长给予的物质极其丰盈,儿童的精神需要却频遭忽视,这种失衡是部分问题儿童价值观扭曲、品格缺失的主要原因。除了工作和家务时间之外,父母能够陪伴儿童成长的十分有限的时间又被网络占用大半,忙碌的家长更容易关注儿童物质上的需求,而难以留意儿童的内心世界。物质需求是表象,其背后一定伴随着相应的心理需要,而这份需要,在忙碌的过程中逐渐被忽视。隔代教育中的长者虽然有更多的时间和耐心,但过分宠溺导致“殊途同归”,部分儿童自私、任性、冷漠也就不足为奇。儿童的心理需要若没有得到家长及时、正确的反馈和纠正,错过品格形成关键期,再想重新塑造儿童的价值观与品格,将是比较困难的任务。

2.重智力轻品德

部分学校将“学习好”作为评价好学生的最重要标准,重智力轻品德的教育观念不仅在一些学校沿袭,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不理解儿童所处阶段应有的认知规律和特征,导致部分家长暴躁成为常态,不良情绪操纵的责备、否定、恐吓等表现就成了惯用手段。儿童畏惧家长的权威而暂时屈服掩饰了真实的内心,不快乐成为很多儿童的心声。家庭教育的代表人物董进宇博士提出,教育孩子,引发良性情绪是根本法则。儿童只有在愉悦的状态下,大脑才处于接收信息状态,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而不良情绪状态下的大脑拒绝接收信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为儿童的心理健康埋下了隐患。专制是很多家庭采用的教育模式,这种现象源于成人对自身权威的维护,源于“严师出高徒”的传统理念,亦源于家长个体的性格偏激。不论何种,儿童都是这种模式下的牺牲品。重智力轻道德的教育,培养不出全面发展的人,甚至不能培养一个正常的人。

3.重言传轻身教

囿于儿童的特殊心理,三年级以下的儿童不太能听懂抽象的说教内容,他们往往是通过模仿而学习。家长过多的言辞,不会使儿童对问题的认识更清晰,只会使其心生厌烦,以身示范才是最简洁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部分家长一边打骂儿童一边“教育”,认为“打你骂你都是为你好”,并不觉得异常。换位思考,成年人被家暴却是不能接受的,何以让儿童甘之如饴地接受打骂“教育”?家长期望儿童善良、富有同情心、包容、勇敢、勤奋,但儿童面对经常无法控制情绪的家长,是难以进行正向学习的。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树立榜样的前提,家长的以身示范是对儿童最好的身教。

三、家庭教育中的“真”关怀

部分家庭教育中的关怀,并非儿童真正需要的关怀。内尔·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关注被关心者的真实感受、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关怀链条的完整性。笔者尝试通过关怀伦理的三个关注点,探寻以“真”关怀解决家庭教育中“爱”的缺失问题。

1.重视对儿童的伦理关怀

关怀可分为自然关怀和伦理关怀两种。自然关怀主要是出于本能的、内心自发的、愿意为了某人而自觉行动的关怀,这种关怀不诉诸伦理努力。所有那些不能直接唤起对方回应的、需要借助个人伦理去行动的关怀就是伦理关怀。这种关怀使关怀者重视自己的关怀素养,坚持自己的道德理想的表现。笔者认为,一些家庭教育出现问题,多是家长的伦理关怀不足所致。

父母对儿童的爱与生俱来,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是人类受伦理思想的影响。家長对儿童的自然关怀主要体现在对儿童的身体保护,满足儿童的外显需要,而儿童更深层次的需求,则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借助伦理思想,激发对儿童的伦理关怀,才能得以关注和满足。只有上升到伦理关怀,家长才能理解儿童特殊阶段的行为,才能意识到责备、否定、恐吓等对儿童造成的巨大伤害。实现伦理关怀,家长首先要做的是管理情绪,只有控制好情绪才能调动伦理,实现有效的关怀。

2.完善对儿童的关怀链条

作为关怀关系中的两个主体,被关怀者发出需求,关怀者接收到关怀需求并实施关怀,被关怀者接受关怀并给予反应。关怀者和被关怀者相互依赖,是一种互动关系,二者基于对方的需求和反应而做出有效行为,关怀关系由此得以确立。家庭教育中的关怀通常未能建立是因为被关怀者没有反应,不承认关怀的存在,问题在于部分家长的关怀并非儿童所需。家庭教育中的关怀通常是家长单向的关怀,这种关怀没有接收到儿童的关怀需求,是儿童不承认的,关怀的链条没有得到完整链接,这不能称之为关怀,至少不是有效的关怀。家长需要关注儿童真正的需求,而不是以“爱”的名义对儿童实施不需要的关怀。这种强制的关怀,儿童体验不到快乐。家长要赋予儿童同情心,关注儿童真正所需,让儿童享受来自家庭的真正关怀。

3.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应当是互相尊重、理解与信任的。儿童通过家长给予的尊重、理解、信任,形成自主、独立、勇敢、坚强、感恩等良好的品格修养,并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获得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等健康成长所必需的条件。家庭教育中的良性亲子关系护航儿童健康幸福成长,是儿童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石。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内尔·诺丁斯.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侯晶晶,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教育家庭教育关怀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粤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阅读与感悟”的特征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