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教师发展中心 张艳文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把思维品质确立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之一,提出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认为,思维品质可以通过基本的教学环节来提升,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的学习和活动是促进思维品质发展的关键途径。下面以外研版教材八年级上册Module 8 Unit 2 I was trying to pick it up when it bit me again为例,谈谈如何在读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则航认为,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指人们在表述一件事情或论述一种观点的时候,前后是否相关联,是否有矛盾,段落之间是否顺序得当、条理清楚,所用的论据是否能有效支撑论点,所得结论是否顺理成章等。恰当的任务设计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
1.看图预测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判断能力。
教师先在屏幕上展示课文插图,然后依次呈现下列问题:(1)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 How do you know?(2)What’s the man’s job? How do you know?(3)Can you guess what happened?(4)What will the man do next?每一个问题都引领学生走向更深一层的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开放性的,不同答案生成的信息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好奇心。最后一个问题What will the man do next?引起学生对故事发展的多种猜测,此时,教师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2. 语篇信息排序,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信封下发到每个小组,信封内装有整个语篇内容裁剪的文字卡片,学生在阅读卡片的过程中要完成两个任务:(1)验证在看图回答问题活动中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卡片排序。学生在排序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此时教师展示幻灯片,提示学生关注上下文信息,如:“...and it landed on the table”和“While the snake was lying on the table”是相关联的。最后,教师利用幻灯片呈现排序结果以确保班内所有学生排序正确。
上述设计有两个亮点:一是能使学生提高自我纠错能力,增强自信。二是教学难点预设准确。因为没有学生曾被蛇咬伤过,语篇内容超出了学生的认知经验,因此在排序时产生了障碍,教师适时恰当的点拨使学生茅塞顿开,顺利完成了故事的排序任务。
3. 图示语篇结构,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前面的看图猜测和卡片排序活动,学生基本了解了语篇内容,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梳理。学生首先默读全文找出语篇主题——“People and Nature (People and Animals)”,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语篇划分段落,画出结构图并梳理话题词汇。语篇的第1-2 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大段,交代故事背景,第3-6自然段为第二大段,交代故事的发展经过,第7自然段为第三大段,交代作者给读者的建议。到此,师生共同完成语篇结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以简单的逻辑关系展现了记叙文特有的文本特征、行文思路和主要内容,对语篇内容进行了全景式的呈现,让学生简单而高效地提炼语篇主旨和篇章结构,建立起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的批判性在于质疑、求证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为批判性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看法去分析问题,对看到、听到、读到的事情进行阐释、分析、评价、推理等。基于语篇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此项任务在前面教学活动中已经完成,不再赘述。深入语篇的问题和超越语篇的问题因其答案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对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1.深入文本设问。
教师在屏幕上依次呈现以下问题:(1)How many times did the snake bite Henry, and how do you know?(2)From the words“suddenly appeared”,“bit”and“hid”,can you guess the snake’s feel⁃ing?(3)Why does Henry say,“But as you know,the snake won’t smile!”?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关注字里行间的信息,探究文本背后的深意。警示读者蛇是不会在你照相的时候配合微笑的,那么蛇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这句话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蛇可能会逃走,也可能会袭击人……作者以幽默的言语提醒读者要远离蛇,要注意自身安全。这句话突出了语篇的主题——人和动物要和谐相处,要注意自身安全。
2.超越文本设问。
教师在屏幕上依次呈现以下问题:(1)What do you think of Henry, and why?(2)If a snake bit you, what would you do first?(3)Are there any bet⁃ter ways to deal with the snake?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懂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这三个问题引发了学生们各种不同的答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就是一种思维品质。以上的问题设计使阅读训练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融为一体。
思维的创新性是指学生在实践体验活动中,能摆脱思维定势,敢于超越常规,重新架构原有的知识,产生新的独特的想法和做法,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读后输出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搭建了平台。
1.模仿语言,奠定写作的基础。
本课的语法重点是时间状语从句,学生在排序的过程中关注到了表示时间的“when, while, as, as soon as”等连接词以及它们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但是要掌握它们的用法还需要语言实践。教师要求学生先在课本上依次圈出含有时间状语从句的语句,然后再以蛇的口吻进行复述。这样的设计使复述难度降低,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同时也突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观,使语法知识的学习在语言实践中得到落实,为后面的写作做好语言上的铺垫。
2.创造内容,构建个性化认知。
当复述活动进行到Henry去了医院的时候,蛇不能再对Henry 的行为进行描述,此时教师问:“If you were the snake, what would you do when Henry was in hospital?”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被打开,各种不同的想法不断地迸发出来,由于学生没有学过虚拟语气,教师没有对答语中的语法错误进行纠正,以保持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紧接着,教师又问:“If you were the snake, what advice would you give people?”
这样的讨论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在复述的过程中掌握了语法知识,使语篇主题进一步明确,学生通过换位思考明白了如何保护自身安全。
3.借助导图,完成读后输出。
在学生语言铺垫成熟,新认知建构起来后,教师继续进行引导:“If the snake were the writer, what would the title be?”这时,教师利用屏幕复现语篇结构的思维导图和话题词汇,要求学生借鉴思维导图进行布局谋篇,利用话题词汇和自己拟定的题目完成写作任务。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推测、创新等生成任务,语言训练充分,内容建构真实,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完成作文任务水到渠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升华。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程晓堂指出,教师应设计有梯度、有深度及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断、归纳、概念建构、评价和创新等思维方式,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在读写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契机,创造性地提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合理质疑,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