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政策导向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演进*
——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

2021-04-22 01:35
中文信息 2021年2期
关键词:国际交流留学生办学

薛 虹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 100101)

高校在不断提升自身学术能力、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并体现自身人才培养价值的目标实现过程中,来华留学生教育成为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发展的顶层设计,决定着来华留学生教育开展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又决定着来华留学教育的力度、强度和发展成效。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设定高校发展方向,全面做好顶层设计,来华留学教育才能够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笔者查阅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09-2020年年鉴材料,以年鉴中的学校年度工作总结、对外交流合作、党政发文目录三个模块中涉及来华留学生工作开展情况内容为基础,分析了学校发展策略和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适应程度,提出改革建议。

一、2009年-2020年年鉴材料与数据分析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来华留学生教育始于2000年,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招收首批来华留学生入校进行汉语学习。2009年-2012年年鉴显示,这四年的“学校工作总结”没有出现关于来华留学生工作的内容。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显示,学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归口在国际交流合作处,下设留学生办公室进行管理。“党政发文目录”中,只有在2012年年鉴中有关于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的文件。

图1 来华留学生来源国统计

2008年到2011年期间,来华留学生均为非学历教育,以语言培训和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为授课核心,

学生来源以亚洲为主进行汉语学习,且集中在韩国一个来源国。依托学校合作交流的欧美院校派来个别在校大学生到校学习,以文化体验为主(图1)。由此推断,在首次招收留学生学习汉语开始后的十年发展过程中,学校未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提出进一步具体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政策,汉语培训和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作为这十年学校唯一的来华留学生学习项目,在项目内容设计上不断完善,院校和机构的合作较为稳定,留学生数量呈现稳定的上扬趋势。这个阶段来华留学生教育完成了“有”的目标。

因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没有汉语言相关专业,也未将来华留学生教育同学校的学历专业教育协同发展,所以没有体现出学校人才培养优势。与同期同类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对比具有显著差距。

2013年-2020年年鉴内容,在“学校工作总结”中显示,为实现学校“十二五”提出的“国际合作办学与交流规模进一步扩大、水平进一步提升”发展目标,2012年留学生办公室从国际交流合作处分离,筹建国际交流学院,承担来校留学生教育教学工作。2013年正式建立国际交流学院,新增留学生教学、生活用房2200平方米。并整班建制招收了第一批留学生到校进行学历教育,学习经济学(国际贸易)专业。非学历教育的汉语言培训和文化体验项目同步进行。2015年招收2名留学生到校攻读硕士学位。2016年全面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召开首次外事工作会议,明确将“国际化办学”作为“十三五”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确立了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总体目标。2018年学校入选第二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拓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高度和广度。

在“对外交流合作”中的留学生数据迁移至“国际交流学院”模块,显示学院下设科室逐步完善,留学生管理工作业务细化,人员配备逐步满足业务开展需求,学历生数量逐步增多,留学生活动日益丰富,2016年举办首届国际文化节,留学生选学的本科专业越来越多,本科专业从最初的经济学(国际贸易)延伸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英语、企业管理、金融学、软件工程、市场营销等专业。2019年首次开设全英文授课专业。图2可见,2012-2019年,留学生整体数量没有大幅度波动,但历年非学历留学生数量持续下滑,学历教育留学生数量持续上升。

图2 来华留学生学历层次及数量统计

“党政发文目录”中显示,2013年成立国际交流学院,历年的奖学金执行报告,2014年修订奖学金管理办法,2017年发布国际学生本科生管理规定的三个相关文件,2018年发布来华留学生学位授予工作文件,2019年发布国际学生研究生管理规定、留学生日常工作管理等两个文件。

2012年前后的来华留学生发展态势,得益于学校在“十二五”发展计划中的来华留学生发展定位。学校意识到单一的语言培训无法适应现阶段国家乃至全球对高校教育发展的要求,对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呈现了显著的局限性。在这个政策的推动下,学校来华留学生管理模式发生了改变,从集中管理模式的留学生办公室转变为了综合管理模式的国际交流学院[1],以适应学校发展定位。国际交流学院成立后,紧抓“一带一路”建设及北京国际交往中心的政策导向,全力实现“十三五”规划,以“服务学生、服务社会”为宗旨,综合考虑自身特点,逐步构建具有“学校特色、国际视野、时代特征”的国际学生教育体系。学校充分发挥信息类、管理类专业的特色优势,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四通”的人才需求,形成以汉语教育为基础、以“信息技术、管理及贸易核心课程有机整合”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留学生管理的相关文件逐步出台,涉及留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政策指导不断优化来华留学生的办学质量。在2012-2019这八年里,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就读专业不断增加,不断实现学历教育的新突破。生源国由韩国扩展至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坦桑尼亚、新加坡、美国等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这个阶段来华留学生教育完成了从“有”到“优”的目标。

在这些年鉴材料和数据中,值得注意的是,留学生整体数量没有较大的突破,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生数量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参考历年来华留学生招生数据和在校生数据发现,留学生流失率较高,比如,2013年整班建制招收的32名本科生,在2017年顺利毕业的仅为10人,其他留学生都在中途退学。

另外,在留学生专业增多的同时,国际交流学院科室设置、人员配置和办学空间几乎没有变化,基本呈现了国际交流学院联动专业学院协同培养的来华留学生管理模式。随着来华留学生、学历生数量增多,专业学习选择多样化,进入专业学院的留学生更加分散,国际交流学院工作协调成本上升,通过压缩非学历教育项目来实现学历教育的提升。这就解释了留学生整体数量在发展得十多年间没有大的改观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成为制约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二、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演进建议

一是继续对接国家发展战略,进一步准确定位来华留学生教育办学方向,精细化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目标,转变教育管理模式,将来华留学生教育放置在学校层面的统筹管理之中。充分发挥专业学院的专业培养特色和优势,将来华留学生教育融合,促进国际化办学的目标达成。借助统筹发展的平台,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依托国家教师国际化培训项目、设立专项等方式,引进国际学术及技术发展前沿,加强全英文授课,探索与合作高校开展双向培养的合作办学模式,多渠道扩大来华留学生到校学习的可能。

二是培养工作不能局限在国内教育现状,而是应该立足国际教育市场需求,向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方式灵活化的教育体制模式转变[2]。提供更多满足留学生个人需求的服务举措。结合市场需求和留学生需求,借力校企合作,提供定制化的留学生培养方案,满足留学生就业需求,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实现学校留学生教育与企业发展共赢的局面。

三是来华留学生教育要秉承中国情怀和世界眼光[3]。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应融合在来华留学生各层次的培养当中,优化学历教育的培养方案制定,继续开设有特色的语言培训类和文化体验类项目,提高文化交流互融内涵,促进世界民心相通。将来华留学生教育从“优”做“强”。

猜你喜欢
国际交流留学生办学
打造中原武术国际交流新IP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留学生的“捡”生活
国际交流与合作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