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理念探析
——以《c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节奏节拍分析为例

2021-04-21 01:18
戏剧之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尼诺夫拉赫玛声律

(广西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一、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理念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ch Rachmaninoff 1873-1943)作为二十世纪音乐史上地位特殊、风格突出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和尊重,其影响力渗透至今。通常对他音乐风格的研究多集中于其作品风格的显性特征:俄罗斯民族特性鲜明、旋律宽广优美、和声色彩丰富、偏爱悲剧性题材等,而很少深入触及他的创作理念层面。他在体现创作构思时手法细腻,技巧独特,其创作技法是传统作曲技法的发展与延伸,却又无法完全用传统作曲理论进行分析、归类。与许多同时代抛弃传统、追求新奇之风的“先锋派”作曲家相比,拉赫玛尼诺夫选择了一种更贴近自然、贴近人的情感体验的方式来表达音乐内容,即在秉承浪漫主义创作的基础上,在传统技法的有限范围内寻求无限变化,以追求音乐的圆融之美。可以说,他是处于“传统”与“近现代”之间“探索阶段”前沿的重要代表人物。

《c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个性化音乐语言的集中体现。作品中暗含的多重节拍与动力性和声节奏等节奏节拍的特殊处理手法是近现代音乐语汇与传统技法的融合,是其创作理念的具体体现,是钢琴演奏与教学实践中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下文就结合谱例,对拉赫玛尼诺夫《c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丰富的节拍节奏的立体构成和特殊变化进行深入剖析和论述。

二、节奏节拍特殊变化的音乐分析

在《c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拉赫玛尼诺夫通过节奏节拍的特殊变化,打破了传统平稳的和声节奏,使作品的音乐表现力更为丰富,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他将和声律动的改变转化成音乐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使这首规模巨大的乐曲始终处于持续的运动和发展当中,增强了作品的内在联系和整体结构的聚合力,使整部作品最终达到浑然天成的完美境界。

(一)暗含的多重节拍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姚恒璐在《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一书的第四节《现代节拍的若干组织形式及其表达方式》中提到:“暗含的多重节拍”指的是在某些作品中,作曲家所设定的节拍数往往与听者所感受到的节拍不一致,也就是说,在谱面上标记的节拍之外,还暗含着另外的节拍,这在听觉中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感觉。拉赫玛尼诺夫《c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就有多处存在这种特殊形式的节拍变化(见例1)。第二乐章5-12 小节具体可分为三个层面的节拍:乐队声部的主题旋律按照4/4 拍的正常节奏进行,这是作为前景的第一层节拍;钢琴声部从拍号上看为4/4 拍,节奏型为三连音的节奏型,但由于重音位置的改变,在实际演奏中,是以四个音为一组,在听觉上形成3/2 拍的效果,同样的节拍在钢琴声部一直持续到12 小节,这是作为中景的第二层节拍;这样,由于重音位置的错开进行,钢琴与乐队之间就产生暗含的多重节拍。而作为背景的第三层节拍则是非常重要但易被忽视的和声律动的节拍。

“关于和声变换的频度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和声的律动)……对和声律动的研究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活的音乐语言与演奏的语调的最主要特点。此外,和声律动的改变(减慢或加快)很容易与曲式发展、和声的变化或和声陈述的总的动力变化等问题联系在一起”通过分析可以发现,5-8 小节的和声是随着钢琴声部的独奏,以3/2 拍的节拍进行的。9-12 小节的钢琴声部除10 小节的F、11 小节的E 和12 小节的G、A、C,几乎是对前面的完全重复,然而,正是这些极其细微的差别,造成和声律动的改变:四个小节中只有9 小节的和声律动仍然延续了前面的3/2 拍,11-13 小节的和声律动则转成4/4 拍。那么,和声律动的节拍变换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换句话说,拉赫玛尼诺夫是出于什么目的而改变和声的律动?这就关系到前面提到的乐队那一层节拍。乐队从9 小节开始按4/4 拍奏出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音乐的重心由钢琴声部转到乐队声部,那么和声进行也就由跟随钢琴声部时的3/2 拍转到推动乐队旋律的4/4拍,但和声律动的节拍并没有在9 小节乐队进入时就同步改变,而是还在3/2 拍的节拍上逗留1 小节。这里显示出作曲家对于节拍的巧妙安排——试图通过和声因素的调和作用,弱化多重节拍造成的强烈反差。

钢琴声部在这里作为乐队中突出的一员参与到整个乐队的音响之中,既比乐队其他成员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感,又保持在乐队音响的整体框架中。与乐队声部间交错的节拍进行,使乐队(主奏声部)与钢琴(助奏声部)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话。而和声律动的节拍则随着音乐重心在钢琴与乐队声部间的转换发生变化,在二者间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钢琴与乐队显示出了一种独特的矛盾与统一,体现了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蕴含的圆融之美。

(二)动力性的和声节奏的推动作用

在这部协奏曲中,拉赫玛尼诺夫将动力性节奏的运用,尤其是动力性的和声节奏的运用,转化成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力量。他多次精妙运用转换功能和声的节拍强弱位置和扩大和声功能序进等处理手法,借助和声律动的改变更好地表现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的变化,使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更紧密。这也是作曲家对传统功能性和声技法的发展与创新,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创作手法的精细变化。

1.节拍强弱位置的转换

第二乐章中部的开始处47-50 小节(见例2)就是为推动音乐发展而打破传统平稳的和声节奏的典型例子。作曲家在此处标有Un poco piu animato,从主题旋律和音乐的发展来看,是对呈示部主题的进一步展开的段落,音乐情绪发生了变化。第一次出现的进行时,V处于双附点音符后的弱位置上,长度只有半拍,还未站稳,就立刻转到主和弦上,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第二次出现时,V变成在强位置上出现,长度增加到一拍,然后才解决到主和弦,这时才让人觉得把话说完满了。这两次V―I 的终止式中,E―F 的半音进行既是VII 级导音到I 级主音的解决,也是这一乐句的结构支点所在。通过这两次对V―I 的强调,将终止式中功能性和声的节拍强弱位置进行转换,形成音乐语气的变化,对音乐内容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音乐内容与形式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同样的手法在后面又多次出现。

2.和声功能序进的扩大化

三、结语

通过前文结合谱例对拉赫玛尼诺夫《c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节奏节拍的立体构成和特殊变化的具体分析,我们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更深刻地理解拉赫玛尼诺夫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和创作特性,即在传统作曲技法的有限范围内寻求无限变化,以追求音乐上的圆融之美。拉赫玛尼诺夫对其创作理念的执着追求,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精神生活的恒常性,如同契诃夫的小说、列维坦的风景画,拥有经久不衰的艺术影响力和生命力。相比片面追求新奇技法,对已有技法的纵深发展,由于其符合一般审美体验和自然音响规律,更易被普通大众和绝大多数的音乐专业工作者所接受。正是拉赫玛尼诺夫在创作《c 小调钢琴协奏曲》的传统技法中所隐含的种种极具创新性和艺术价值的个性化处理,使这部作品至今仍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广泛喜爱,成为钢琴协奏曲的传世之作。

猜你喜欢
尼诺夫拉赫玛声律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浅谈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以《音画练习曲》Op.39 NO.9为例
声律启蒙·一东(童声独唱)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以《春潮》为例
试论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的演奏技巧及方法
浅谈《诗品》中的“自然声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