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语感自我生成,涵养言语思维底蕴

2021-04-20 12:08石承华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36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思维品质

石承华

【摘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通过阅读感染熏陶,陶冶情操,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从挖掘言语内涵表达,丰富学生语感体验;创设言语输出条件,体验语感自我生成;养成良好的阅读动机,培养感悟鉴赏能力;深化生活审美情趣,构建语感思维品质四方面,让学生丰富体验,想象活跃,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构建语感思维品质,达成《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提出的具有审美情趣,发展思维能力,涵养人文底蕴,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阅读熏陶;语感能力;思维品质;健全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通过阅读感染熏陶,陶冶情操,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使学生更好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挖掘言语内涵表达,丰富学生语感体验

叶圣陶说:“唯有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解得越深切。”语言感悟能力包括对文字符号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合的方式、方法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总体综合性的感知和领悟,所以形成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体会语境,把握语感。于是,我挖掘言语内涵表达,从课外书籍中挑选文段进行范读,丰富学生语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意识,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例如,我选了茅盾的《白杨礼赞》(节选)、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查一路的《月光下的蛙鸣》、郭枫的《空山鸟语》、朱自清的《梅雨潭》、迟子建的《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贾平凹的《溪流》、吴忌的《鸟是树的花朵》、冰心的《观舞记》、徐志摩的《山上漫步》、李颖的《夕照》、马德的《窗外》等进行范读。这些文章文字饱含情韵,呈现韵律美,部分文章的节奏感强。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体会语境,把握语感。朗读前后,引导学生注意部分关键词句,注意有特殊语序的句子,注意重复出现的词句等特殊语言现象,学生从品味词句中培养语感。

语文学科的人文主义性质引学生顿悟,成为我指导学生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聆听文学作品时心灵深处闪现美好的“妙悟”境界。教师进行范读的过程是语言以优美的言语对象作用于学生语言器官的过程,是激活学生感悟能力,感悟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具体韵味的内化过程。教育家蔡澄清先生在《“点拨”碎语》中说“既点且拨,导引学者自求而顿悟也”,学生在教师的范读感受中体会语法、搭配及其使用场合,促进自身对知识的贯通融合,达到“顿悟”,学生在学习、理解人文领域知识过程中情感态度得到涵养。

二、创设言语输出条件,体验语感自我生成

言语输出往往需要调动更多的心理因素,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与言语输入相比,言语输出所消耗的心理能量更大,因此它在主体内部留下更深刻的心理痕迹,另一方面言语输出还具有监察功能。我引导学生每周在家庭成员面前诵读文章,学生在言语输出前,会借助语言进入作者所创设的境界,根据文字发挥联想,展开多向想象,进行多层次的体验,感受形象,品味人物感情,感悟文章散发的艺术魅力。学生每星期诵读两篇文章(或段落),文章教师指定或自选。例如,指定诵读篇目为:毕淑敏的《提醒幸福》,邱红波的《最幸福的一晚》,季羡林的《黄昏》,姜华的《眼睛》,冰心的《往事》,杏林子的《桥》,何其芳的《雨前》等。自选推荐的篇目,如:席慕容、冰心、毕淑敏、朱自清、林清玄、巴金、林语堂、丰子恺、周国平、冯骥才、刘墉、丁玲、肖复兴等著名作家散文集中的散文。学生诵读后家长进行简要点评;每周选三位学生在班级诵读在家庭成员面前诵读过的内容一次,学生进行简要的点评,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逐步生成语感意识。

法国著名文学家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每一篇文章,都会有它独特的人文因素,深深地烙上社会生活的痕迹,从中可以读出作者的人生遭遇,内心情感,强烈地呼吁等等内容,然后丰富自己的情感。活动促使学生在诵读前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情况,聆听作者的倾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这些语句。语言文字不再是枯燥、机械的抽象符号在读中被感悟,作者笔下的人、物、情、景被领略,学生“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推其义”,与文本的有效互动,让人物的情操陶冶了学生,语感自我生成,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得以体现。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动机,培养感悟鉴赏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就是要给学生进行探索和体验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索和体验中提高感悟能力。我要求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多阅读课外书籍,体会作者对生活状态的描述,酝酿写作素材,每周写一篇读书心得。动笔的过程就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是知识重构的过程,当学生吸收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文章后,字里行间的语感美,便会油然而生。例如,学生小宇阅读了《美国国家地理志》后,写了读后感:“……我陶醉地反复翻阅着,梦想着自己进入它们精彩绝伦的世界,一起漫游着美洲大陆,似乎看到它的形成、它的成长、它的文化……合上书,我被作者感动了。本书完全覆盖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精粹,作者用尽最大的努力,怀着对事业的热爱之诚,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让自然界及美洲大陆许多珍贵的瞬间在镜头下定格成为永恒,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

遺传因素、社会熏陶等因素构成的心理能力,会影响人的“感悟”的获得,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后天的实践。阅读培养人的理性思维,使人拥有实证意识,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真知,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学生读写实践中善于反思,把生活中的经验和语言的运用联系起来,激发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动机,积累素材,拓宽视野,放飞思想,在遣词造句中,培养了感悟鉴赏能力。

四、深化生活审美情趣,构建语感思维品质

陶行知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我引导学生在阅读前,归纳课堂上学习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学习在阅读中推敲、揣摩、细细品味字词,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感受力,并培养学生抓住文章中的文眼和主旨的意识,培育学生的灵性,自我提升阅读能力,深化生活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例如,我列出郑渊洁、曹文轩、秦文君、伍美珍等儿童文学作家写的一些书籍让学生阅读。相机点拨学生抓住文章的线索,梳理出情节,理清作者的思路。语言感悟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得到训练,同一本课外书,对于作者的写作思路、情感、态度,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争辩中逐步达成一致,增强了审美情趣。例如,对曹文轩《草房子》中作者的情感,在对文章事例的辩论中,学生逐步体会到曹文轩所说的:“人性就是暗河。汹涌于地下的暗河是一直相通的,虽然地表是村庄,或者城市。在现今这样一个嘈杂的世界里,仍然留恋和向往淳朴、坚韧的价值观。”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文章中蕴含了相当丰富的情感,需要与作者进行神交,对语言的情感性进行感悟。学生通过文章所描述的形象或抒情性的语言进行体会,激发感受力,从抽象的语言文字中挖掘人文内涵,获得正确而丰富的了解力,陶冶了审美情操,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真、善、美成为了学生寻找的方向,丑、恶、凶成为学生批判的对象。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让学生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懂得珍惜美好事物,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人文底蕴得以涵养。

综上所述,通过语言内涵的挖掘,让学生丰富体验,想象活跃,进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构建语感思维品质,达成《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具有审美情趣,发展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思维品质
从高校辅导员视角论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英语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初探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论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