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疗法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

2021-04-20 13:26郝树琨
系统医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脑血管神经功能神经

郝树琨

武城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德州253300

脑血管疾病由于在脑血管病变或血流障碍基础上发生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障碍,主要分为脑萃中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萃中属于急性病,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为24 h以上,同时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短暂性脑出血发作症状持续分钟至数小时,最多不超过24 h,且无CT或MRI显示结构性变化[1]。脑血管疾病属于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主要因为脑血栓、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闭塞及脑动脉损伤等原因,大部分患者因脑血管疾病导致偏瘫、语言组织及肢体行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由于脑血管疾病治疗复杂,治疗不周将给患者留下严重后遗症。脑血管疾病主要因突发性供血不足和外伤[2],导致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并形成血栓,临床治疗通过常规手术需对患者进行开颅手术,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抗拒治疗行为;药物治疗时间较长,患者易出现负面心理,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经临床医学多年研究,神经介入治疗有效治疗脑血管疾病患者,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确切。因此该文通对2017年5月—2019年5月120例脑血管患者采用神经介入治疗,分析神经介入治疗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12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3.6±4.1)岁,患者疾病类型伴有脑出血10例,脑梗死5例,糖尿病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肥胖3例。对照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53.2±5.3)岁,患者中伴有脑出血11例,脑梗死8例,糖尿病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肥胖5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检查后确诊患有脑血管疾病[5];②其他重要器官无损伤;③患者自愿并签署同意书;④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癌症患者;②对实验药物过敏;③患者脑肝功能衰竭;④精神障碍或语言组织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通过开颅手术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两种方式,开颅手术治疗将安装头固定在患者手术位置附近,对患者硬膜外进行麻醉,使用电钻打开患者头颅骨,通过CT检查检测患者脑部血管血肿情况,对患者脑部实施清除或引流;药物保守治疗通过采取口服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44021139)50~300 mg/d及氯吡格雷片(国药准字J20080090)75 mg/d,药物治疗持续3个月后以100 mg/d的阿司匹林药物量维持患者生命健康[3]。

实验组患者采用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患者可口服阿司匹林200 mg/d,患者手术前将大小便排除干净,准备好皮,医护人员在术前准备好相关药物及敷料,进行尿常规、血常规及心电图等检查[6]。对患者局部位置进行常规消毒后给予患者局部麻醉,消毒并确定好位置后在腹股沟处下方2 cm处伴有明显脉搏微动位置进行穿刺,穿刺角度为30~40°之间[7],穿刺时按压穿刺点,通过将肝素液冲洗后的直导丝及导管在动脉出血点位置将引导管插入,之后将适合患者大小的微导管通过动脉直至患者病变位置,对其进行栓塞、注射药物及扩张动脉的治疗方式,操作完成后,对患者穿刺位置进行止血包扎。

1.3 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患者治疗满意度。对比患者神治疗前后经功能缺损状况主要根据中国脑萃中临床功能缺损评分分析患者神经功能,分数越高缺损程度越严重;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根据患者中出现急性脑梗死、动脉瘤术中破裂、脑血管痉挛、穿刺伤口感染4种情况。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实验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对比[(±s),分]

?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导致越来越多人群患有脑血管疾病,并且脑血管疾病对人群造成致残率及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脑血管疾病老年人居多,老年人身体机能及多个器官组织功能逐渐下降,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对社会及家庭造成一定负担。缺血性脑血管病史属于脑血管疾病中常见一种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发病原因由于颅内外大动脉呈粥样硬化斑块引起动脉狭窄,主要因脑组织和脑部神经受到损伤及脑部血液循环受到障碍,阻挡脑部血液供应缺乏或中断,从而引发患者脑组织缺氧、缺血及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出现脑组织坏死,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导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显著下降。

介入治疗通过尿激酶药物直接溶解内源性纤维蛋白,实现患者体内纤溶酶催化降解,促进患者体内血液循环系统,将远端小血栓彻底溶解,提高溶栓效果。神经介入治疗属于缺血性脑血管患者治疗手术方式中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神经介入治疗在CT、MRI、大型C臂机等影像设备的导引下,使用特殊材料经血管内诊断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性或非血管性疾病,神经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效果快、并发症少等优点,神经介入治疗通过对视野清晰的脑血管造影技术确定患者疾病类型及发病部位,同时分析患者血管是否发生堵塞。造影时间需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情况并无禁忌证情况下,通过球囊导管或金属支架恢复血管正常,保证人体器官血液循环通畅。

脑血管造影通过计算机将血管造影形成的X线影响信息,经数字化减影处理后转化成血管图像,最终显示的是造影剂充盈血管内管腔的空间结构,从而消除影响血管图像中重叠结构阴影。该文通过对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神经介入治疗方法,将脑血管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18.49±1.36)分低于对照组(30.41±2.41)分(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10.0%)优于对照组(35.0%)(P<0.05)。根据任斌[7]实验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17.26±2.13)分低于对照组(32.67±1.74)分(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10%)优于对照组(32%)(P<0.05),证明该次实验正确性,因此说明脑血管患者通过神经介入疗法有效救治脑血管疾病,控制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由于常规治疗需进行开颅手术及长期药物治疗,导致患者容易出现抗拒心理及负面情绪,神经介入治疗避免常规手术带来的组织创伤,具有适应性广、操作简单、创伤小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治疗效果在患者接受范围内,从而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确保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不出现意外情况。

神经介入治疗范围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通过神经介入治疗应用分析其临床医学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①患者男56岁,症状为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语言不清,评估后对患者给予尿激酶50万U,缓慢注入血管内,治疗后患者仅留下左侧肢体轻度瘫痪后遗症。

②患者女66岁,症状为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嗜睡,评估后给予尿激酶24万U,缓慢注入血管内,经治疗后患者未留下后遗症。

③患者男62岁,症状为头晕并反映迟钝伴有记忆减退,同时患有高血压病8年,诊断为脑供血不足,经DSA检查后右侧颈内动脉开孔狭窄为95%以上。给予患者动脉开口处放置大小适合的支架,术后打开患者狭窄位置,患者头晕症状完全消失,行为及记忆明显改善,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8]。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采用神经介入治疗,临床效果良好,同时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血管再通情况,值得临床广泛使用及推广。

猜你喜欢
脑血管神经功能神经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神经”病友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尼麦角林注射液治疗脑血管功能不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