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对婴幼儿腹泻的临床价值

2021-04-20 13:26张艳
系统医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滴管轮状病毒抗原

张艳

江苏省丹阳市云阳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丹阳212300

轮状病毒为肠病毒科下属的一种病毒类型,其具备双股RNA,依据病毒具备的抗原性可将其分为7组,分别为A~G组,其中A组、B组与C组可对人体造成感染[1]。A组轮状病毒的主要感染对象为婴幼儿,其是导致婴幼儿发生腹泻的主要病毒类型,有资料显示婴幼儿腹泻中A组轮状病毒感染率接近80%,其中又以2岁以下幼儿为主要发病群体[2]。轮状病毒主要经由粪-口传播,病毒感染后会导致患儿出现呕吐、脱水、腹泻等症状,可引发机体水、电解质失衡,甚至对患儿生命产生威胁。为有效改善疾病预后,就需尽早诊治[3]。因此分析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对婴幼儿腹泻的诊断价值,对于婴幼儿腹泻的诊治均具备积极意义[4]。该次研究就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因腹泻到该院就诊的15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对婴幼儿腹泻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因腹泻到该院就诊的15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1~6岁,对其他病毒感染引发腹泻的患儿进行排除。

1.2 方法

检测试剂盒为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20人份/盒,购自英科新创(国械注准20173401226)。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开展检测工作,首先将滴管旋开,取出采便勺,采集患儿粪便标本,采集量为100 mg左右,取样后抹平勺面,将采便勺放入滴管内,与样本稀释液混合,将滴管盖旋紧后震荡滴管。在干燥台面上放置测试卡,注意保持测试卡平整,将滴管上的盖帽折断,向测试卡加样端中心加入2~3滴样本,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A群轮状病毒进行检测。于硝酸纤维素膜上的检测区包被A群轮状病毒抗体,并用胶体金标记A群轮转病毒单克隆抗体,若检测区出现1条红线,则检测结果为阳性,若无红线形成,则检测结果为阴性。加样后5~10 min内对结果进行判读。

1.3 观察指标

①该组患儿的A组轮状病毒阳性率;②不同性别患儿A组轮状病毒阳性率;③不同年龄组(0~1岁、>1~2岁、>2~6岁)患儿A组轮状病毒阳性率;④不同季节(春夏季、秋冬季)发病患儿A组轮状病毒阳性率;⑤不同性状粪便(黏液便、水样便、蛋花汤样便、其他)患儿A组轮状病毒阳性率。

1.4 统计方法

数据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与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患儿A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率

该组150例患儿在接受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后,48例患者为阳性,A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率为32.00%。其中男82例,A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27例(32.93%)例;女68例,A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21例(30.88%)。男性与女性患儿的A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1,P=0.789)。

2.2 不同年龄组患儿A组轮状病毒阳性率

>1~2岁组患儿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不同年龄段A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组患儿A组轮状病毒阳性率比较

2.3 不同季节患儿A组轮状病毒阳性率比较

春夏季发病患儿共70例,A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15例(21.43%),秋冬季发病患儿共80例,A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33例(41.25%)。秋冬季节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率高于春夏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1,P=0.009)。

2.4 不同性状粪便患儿A组轮状病毒阳性率比较

黏液便或水样便腹泻患儿的A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率较高。见表2。

表2 不同性状粪便患儿A组轮状病毒阳性率

3 讨论

轮状病毒为呼肠病毒科中轮状病毒属,其是引发低龄儿童死亡的主要病因,轮状病毒引发的腹泻一般具备自限性,病程通常为7 d左右,病情痊愈后基本无后遗症,但若患儿出现严重轮状病毒感染,同时未能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合理,则可能引发小儿心脏损害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做好轮转病毒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实施积极治疗对于预后改善尤为重要[5]。该次研究应用的胶体金法在对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进行检测时,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同时具备极高的特异度,在各级医疗单位特别是基层医院中属于检测轮状病毒感染的首选方法[6]。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150例患儿在接受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后,A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率为32.00%。与前人研究报道[7]中轮状病毒感染率30.82%基本相符。表明婴幼儿腹泻因素中,轮状病毒感染占比较高,属于引发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男性与女性患儿的A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率无明显差异,表明性别不会影响轮状病毒的感染几率。>1~2岁组患儿的阳性检出率为52.94%,高于0~1岁组的18.18%与>2~6岁组的7.41%(P<0.05),0~1岁组患儿的轮状病毒感染率较低,可能是由于患儿经由母体获取的特异性IgG抗体以及分泌型IgA抗体可使新生儿抗感染能力增强,因此可有效预防部分轮状病毒的侵入,由此取得较低的轮状病毒感染率[8]。而>1~2岁组患儿大多已经停止母乳喂养,该部分幼儿主要应用混合喂养方式,使得其通过饮食摄入的IgA抗体水平明显降低,自身具备的IgA抗体也会逐渐减少,加之随着年龄加大,幼儿的活动范围与活动强度增加,暴露风险提高,因此其具备较高的轮状病毒感染风险[9]。>2~6岁组患儿的阳性率明显降低,分析其原由,可能是由于该年龄段幼儿自身机体的免疫系统逐渐发育完善,加之其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已经出现过轮状病毒感染,自身机体sIgA水平提高,主动免疫功能增强,使得轮状病毒感染风险降低[10]。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春夏季发病患儿共70例,A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15例(21.43%),秋冬季发病患儿共80例,A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33例(41.25%)。秋冬季节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率高于春夏季节(P<0.05)。与国内研究报道基本相符[11]。导致轮状病毒感染呈现出明显流行趋势的原因可能与空气温度、气候、湿度、菌株变异存在关联,由于秋冬季节具备较低的温度以及湿度,因此可使病毒增殖以及传播效率提高,同时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病毒具备更长的存活时间,这也可能是秋冬季节轮状病毒感染高发的原因之一[12]。

同时该次研究发现,黏液便或水样便腹泻患儿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率较高,分别为44.23%与38.71%,因此临床上在为腹泻婴幼儿开展样本检测时,当发现样本表现为黏液便或水样便时需引起重视,避免造成轮状病毒漏检,同时做好与其他因素导致的腹泻之间的鉴别。有学者[13]通过对轮状病毒感染个体肠道内菌群情况应用分子方法开展分析,结果发现当机体受到轮状病毒感染后,患者机体肠道菌群内的丰富程度会明显降低,认为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原因和轮状病毒的致病机制相关。轮状病毒引发的腹泻为渗透型腹泻,轮状病毒进入肠道后会在小肠绒毛细胞内进行增殖,由此导致细胞出现空泡变性以及坏死,使肠黏膜具备的水分以及电解质回收能力降低,使肠黏膜吸收蛋白质、脂肪以及糖的能力减弱,进而使肠腔内渗透压提高,导致肠蠕动性明显增强,使腹泻症状加重[14]。并且在开展镜检时还可检测出不同数量的白细胞与脂肪球,因此在对粪便标本进行镜检时,若发现存在白细胞与脂肪球,则患儿可能出现轮状病毒感染,需为患儿开展A群轮状病毒抗原检测,使感染病原体类型得到尽快确定,为后续治疗的实施提供参考,使疾病预后得到有效改善。

综上所述,轮状病毒为婴幼儿腹泻发生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尽早开展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工作,可为患儿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指导。

猜你喜欢
滴管轮状病毒抗原
滴灌浇花器
猪轮状病毒病及其防控措施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牙签变星星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梅毒螺旋体TpN17抗原的表达及纯化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Lppx和MT0322人T细胞抗原表位的多态性研究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
盐酸克伦特罗人工抗原的制备与鉴定
一起兔轮状病毒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