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成都优势建设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支点

2021-04-19 10:30崔艳新
先锋 2021年3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崔艳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四极,是新发展阶段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重塑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支点。“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成都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一核,要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

成都战略地位突出,优势明显

成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便捷的陆海国际大通道与广阔的消费市场空间,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成都实现了从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进而冲刺世界城市的历史性跨越。2020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716.7亿元,稳居中国(内地)城市第七名,比“十三五”末期增长45.6%,增幅在内地十大城市中排名第一。根据GaWC发布的2020全球城市最新排名,成都上升12位,排名全球第59,在国内的排名仅次于香港、上海、北京、广州、台北、深圳,排名全国第七。

产业基础与创新体系日渐坚实。目前,成都14个产业生态圈渐次成型、66个产业功能区逐渐成势,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0家、产值突破万亿元,国家级创新平台达119家、增长77.6%,飞机制造、超高清显示、网络安全等领域研发能力居全国前列,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实现翻番,新经济活力指数居全国第2。成都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达,已形成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拥有亚洲最大、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航空发动机维修基地,笔记本电脑售后维修占全球维修业务的80%。根据2018年度《中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成都得分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位居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连续三年领跑中西部城市。成都还是中国重要的“手游之都”,被誉为是仅次于广州、深圳和上海的网游第四城。

经济循环发展动力强劲。2020年,成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18.5亿元,仅次于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位列全国第六,已成为全国性消费中心城市。2020年,成都进出口总额达到7154.2亿元,同比增长22.4%,占四川省的比重近90%,超过杭州、南京等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出口总额跃升至副省级城市第4位,经济外向度由2015年的22.8%提升至2020年的40.4%。

陆海国际大通道日益畅通。目前成都双流机场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26条,成为中西部地区通往全球最大的门户枢纽,2019年监管进出境人员超过700万人次,居中西部第一,全国第四。成都第二机场天府机场航站楼基本建成,计划于2021年6月正式投运。届时,成都将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中国内地第三个实现“双机场”运营的城市。“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成都通过国际班列提能计划,构建“纵贯南北、横贯东西、通江达海、四向联通”的陆海国际大通道。中欧班列(成都)累计开行4600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1/4,开行数量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运行最稳定、运行时间最短、发班频率最高的中欧班列。中欧班列(成都)累计带动超200亿美元进出口贸易,已经形成7条国家铁路通道和5条铁海联运通道,站点链接“一带一路”14个境内城市和26个境外城市,成为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最广、开行线路最多、频率最稳定的中欧班列。

营商环境便利化程度高。改善营商环境和創新环境,有助于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成都市拥有相对较优的营商环境,根据《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投资评估报告》,成都在经济竞争力、有形资产实力、无形资产实力、城市品牌魅力等指标中脱颖而出,荣获2019“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奖。

推动成渝共建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支点

面向“十四五”,成都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部署,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机遇,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打造国内循环的战略腹地和国际循环的门户枢纽,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推动成渝共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

建设国内循环的战略腹地。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最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与消费中心,辐射西南部约 2~3 亿人口,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未来该地区城镇化水平将大幅提升,释放大量的基础设施(包括新基建)、耐用消费品、新型消费、服务消费需求,将形成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引领的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一方面,成都要加快建设成为立足西部、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带动成渝经济圈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的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另一方面,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高新、高端、高效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动形成强大内需市场腹地。

建设国际循环的门户枢纽。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就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成渝地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节点,随着RCEP协定的落地实施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将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门户枢纽。一方面,要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另一方面,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强化国内国际高端要素集聚运筹功能,促进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形成吸引国内国际商品和资源要素的巨大引力场。

实施举措与政策建议

新形势下,成都要立足新发展格局,在强化自身发展的同时,更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大定位”,携手打造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支点,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第一,推动成渝共建现代产业体系。成渝地区要坚持协同发展、高效发展与联动发展的理念,携手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强化产业合作竞争优势,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统筹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鼓励建设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聚焦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跨区域打造现代化产业创新体系,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未来产业布局,共同培育打造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是要协同建设国家重要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立区域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成渝科技创新资源要素集聚集群化以及创新链协调统筹化。规划建设“成渝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成渝科创走廊,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实施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三是统筹金融资源协同,积极争取证券交易所落户成渝地区,支撑重庆和成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推动区域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持续提升。共建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引导基金,共同培育各类风险投资机构、信用担保机构,强化金融支持产业培育和人才引育力度。

四是要统筹科教人力资源协同,支持两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地方和企业联建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合力打造成渝智库集群与人才联盟,强化融智汇智能力。在户籍政策、福利制度、薪资待遇、子女教育、税收优惠方面达成“共享人才”协议,破除人才流动的藩篱。

第二,推动成渝共建高标准市场体系。成渝地区要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借鉴长三角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经验,推动营商环境联建、重点领域联管、监管执法联动,统一市场规则、统一信用治理、统一市场监管,逐步实现市场信息互通、标准体系互认、市场发展互融,共同建设统一、高效、高标准市场体系。

一是建立统一的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重点推进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市场秩序、信用体系等方面的一体化乃至同城化建设,推动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引导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等新型要素市场,健全要素交易信息披露制度。

二是要提升市场体系监管水平,要打破地方保护,推动成渝经济圈海關、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信息共享、资质互认、执法互助,进一步加强两地工商、质监、税务、劳动和知识产权部门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逐步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信息交流共享和应用联合惩戒机制。

三是合力建设数字成渝双城经济圈,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公共服务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数字化与一体化建设,实现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服务资源一卡通共享,扩大公共服务辐射半径,打造优质生活空间。

第三,推动成渝共建开放高效便捷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成渝地区要加快建设畅通高效开放通道,优化提升开放口岸功能,重点打造开放物流枢纽,共同构建开放、高效、便捷、安全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一是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选取重点行业、优势行业与关键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锻造供应链长板;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补齐供应链短板;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二是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建设成都重庆至上海沿江高铁和成渝世界级机场群,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进一步加大对中欧班列(成渝)“枢纽对枢纽”开行、线路运力保障的政策支持,批准设立天府国际空港综保区、全货运航空基地公司,提高中欧班列开行质量,推动国际陆运贸易规则制定。

三是探索建立全球供应链企业联盟,深化成渝海关开展“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创新海关监管模式”等合作,全面启动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全面提升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作者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双城和一周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