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占龙
摘 要:现代教育体系对青少年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生活调查中发现,很多具备良好知识储备的学生在为人处世上具有问题,没有健康的心态与人格。小学阶段的学生相比于小学生具有一些差距,这样的学生需要教师正确的行为规范,纠正学生一些思想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学环境下,教师普遍将教学的重点投入知识与技术的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交流,没有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学生在树立健康心态的关键没有被规范和教导。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解决问题,疏导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者通过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基于此,文章详细阐述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因此在学生的成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健康教育;自我意识
一、 引言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针对小学生的成长特点,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教育事业、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和发展,社会经验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调整人际交往和继续学习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教育来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与人的成长有关,这是一个人能否在遇到困难的过程中坚持不懈的关键。因此,学校应通过正确的指导来帮助学生发展道德、智力、身体健康。
二、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社会中许多的事例表明,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能够避免学生走向歪路,抵御诱惑。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敏感且叛逆,容易对教师产生排斥心理,在学习压力下逐渐形成郁结,没有通过正确的方式排解自身的压力,因此形成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部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教育提升重视,希望教师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學,帮助学生建设健康心理,达到综合教学的目标。
(一)家庭对于学生过于溺爱
当6至12岁的孩子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时,父母需要密切注意该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家庭会特别注意他们的孩子,甚至可能会喜欢他们。通常只有孩子缺少伴侣,这导致缺乏与人交流的经验。在父母和祖父母的宠爱态度下,过强或自大的自私行为会导致自私和自大的行为。随着当今社会离婚率的逐步提高,单亲家庭的成长也带来了孩子的极端性格。当进入一所学校,您需要与更多同龄伴侣进行交流时,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越来越明显。
(二)学生心理状态得不到及时干预
心理健康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有意识地维持和促进这种良好的心理活动。小学心理问题的迹象主要是学习,人际关系,情感和道德人格。这些问题多数是由学生的心理残疾造成的。由各种不良影响引起的各种异常现象称为心理问题、行为障碍。大多数小学生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焦虑症。焦虑会导致学生发生各种异常行为。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学校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异常,也无法及时干预学生的心理状态。
三、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单方面的心理知识和认真的形式主义
目前,不难看出,大多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普通科目相同。老师指导学生以机械的方式强行灌输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只是通过现场让学生了解一劳永逸。完全违反了心理教师的职业道德,没有认真地教给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不但可以理解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实践,从而培养出良好的素质和健康的人格。如今,在我国教育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入学率和教育工作已成为许多学校的首要任务。
(二)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人才
要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前提是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以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健康。因为合格和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深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当前的问题主要在于教师薄弱和专业人才匮乏两个方面。从我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度出发,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个人素质。大多数心理教师主要是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心理咨询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水平还很低,导致小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无法及时解决。
四、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正确的思想意识,建设健康思想
心理健康问题的教学首要任务是为学生建设正确的思想意识,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吸收积极思想,学习课本中没有的品行和精神,正能量的积累能够让学生逐渐丰富内心。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有基本的语数外学科,还有专业知识学科,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善于借助自己教学的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提升知识的同时形成健康的心态。
比如,教师在进行语文学科教学时,需要充分发挥课本中涉及的内容和精神进行讲述,让学生进行语文积累的同时明白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品质,逐渐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在进行技术方面的教学时,可以从知识、技能和工作精神上入手,让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学习实际工作中应该秉持的精神和态度,接受一些正确的工作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普通的心理教学并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而积极的思想意识的态度能够帮助学生自主解决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一点一滴地让学生积累自身能力,更好地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二)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发现与解决心理问题
作为小学阶段的一名教师,除了要负责自己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和技术,还要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疏导学生的思绪,让学生找到自我解压的方式。沟通和交流是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距离的关键,教师可以在融入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与学生进行分析,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