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斗
茅台在当下的中国不仅成为一种社会与经济现象,茅台经济学也应运而生。茅台成了经年累月持续性的热门大话题,涵盖产品、价格、供需、资本、投资、股价、金融、监管、调控、文化等多种经济要素。
富有中国特色的茅台经济学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的很多共识。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有许多基础规律发挥作用,但在茅台面前,这些普通经济学规律却失效了。
供不应求成为茅台的常态
究竟是需求创造供给,还是供给创造需求,正如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是包括经济学在内一切问题的本源。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在于需求能创造出自己的供给,因此提出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也符合社会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需求创造供给,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人们往往会基于自己的直观感受以及对市场需求的判断来从事生产与商业经营。而凯恩斯主义的冤家对头萨伊定律则认为供给创造需求,一种产品一经产出,从那时起就给价值与其相当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需求只能来源于高效的供给,而不能被刺激出来。
实际上,现代经济发展证明,需求创造供给,供给也创造需求,看不见的上帝之手能够巧妙地平衡需求与供给,消除供求之间的不适应、不平衡现象,使供应与需求相互适应,相对一致,消除供求差异,将一切终结于供求平衡点,只是这种供求平衡点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与再平衡中。
然而,茅台却总是处于供不应求的常态。近年来,茅台的产能持续增长,2015年酒基酒产量达到3万多吨,2020年更是突破了5万吨,并将2021年的酒基酒产能目标定为5.53万吨,但对于需求旺盛的中国市场而言却是杯水车薪。
巨大的供求失衡,直接导致了经销商的惜售、囤货与加价,再加上黄牛的炒作,茅台最后的市场成交价被不断推高。
官方限定指导价,但有价无市:没人卖得了茅台,也没人买得到茅台。如此恶性循环,价格不断被推高。
经济学的替代效应不适用于茅台
经济学意义上的替代效应是指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替代品需求量的影响。这种由于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而引起的其他商品对这种商品的取代现象就是替代效应。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所以,当一种产品价格暴涨时,消费者会寻求替代品。
但替代效应在茅台身上却失灵了。白酒的本质不是酒精而是中国文化,更是中国式社交的载体,也是中国人情感与生活交流的润滑剂。也正因如此,被奉为“国酒”的茅台具有了高端社交的刚需属性,商务、政务以及消费升级高端社交载体的价值需求决定了“一茅难求”的高端价格,于是茅台突破了一般商品的行业空间,勾起了更多人的兴趣与渴望,茅台成为彰显消费能力与消费品位的特殊载体。在许多场景下,聚会的人不熟,一瓶茅台酒一开,喝完了之后,关系就拉近了很多;特殊场景下,不开茅台成不了事,非理性繁荣之下,自然无法用传统的价值估值去计算茅台的一瓶酒到底值多少钱。
价格由价值决定等价交换才是经济学的应有之义
价值规律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石理论之一,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体现出来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虽然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生产者总想提高价格,而消费者又想降低价格,所以在长期的市场交换中必然形成等价交换的趋势。在商品交换中,如果一方总占便宜而另一方总吃亏,那么这样的商品交换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只要将空间与时间放得足够大,就算由上帝来当资本家也会发现你可以在所有的时间赚到一部分人的超额利润,也可以在一段时间赚到所有人的超额利润,但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赚到所有人的超额利润。
同样,价值规律在价格杠杆中的表现也不适用于茅臺。自2017年至今,53度的飞天茅台的价格一路走高,虽然厂家给出了1499元每瓶的市场指导价,但是由于供不应求,茅台酒的市场零售价飙升到现在已经接近3000元一瓶。在产品属性上,茅台的确具有稀缺性,原产地与酿造工艺的特殊性决定了茅台的产能不可能无限放开,加之作为白酒的茅台可以长期保存,越陈越香,存放的年份越久越值钱。
稀缺性、高价值、高认同、硬流通、没有保质期,这些特点在相当程度上赋予了茅台从金融属性。在货币超发、跑不赢CPI焦虑的大环境下,茅台集消费品、奢侈品与投资品于一身,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精神产品、收藏品甚至金融产品。茅台已不仅仅是中国的国酒,更成为“响”飘世界的中国代表符号之一。实际上,在中国股市,茅台的市值不仅已超过工商银行而成为市值第一股,而且在全球食品饮料行业中贵州茅台也超过可口可乐而登顶全球第一。
为了“稳市稳价”,茅台在2020年全国经销商联谊会上特别定调,将2020年茅台酒计划量全部投放市场,百分之百销售,做到应售尽售、不留库存,实现库存清零,针对经销商将大力进行价格排查,严格管理。参会的500余名各地经销商进行了诚信宣誓,表示不加价销售、不囤货居奇、不哄抬价格、不转移销售、不虚构销售、抵制假冒侵权。随后茅台又出台了专门规定:要求专卖店系统每月将80%的茅台酒按照1499元的价格拆箱售卖,并声明“厂家会不定期到店里检查拆箱售卖的情况以及箱子数量。如果发现箱子数量没有达标,酒厂就会对经销商作出相应的处罚。”后来,茅台又将拆箱销售的比例调整至100%。
大东家茅台酒厂为市场定下了“酒喝不炒”的大基调。然而,正如茅台往年的限价、控价方式,看得见的手的调控并未取得理想效果,市场还是缺货,实际价格依旧在高位而无法回落。许多茅台经销商既不愿让渡套利空间按官方指导价销售,也怕被茅台东家抓了典型查处而丢掉茅台经销商的资格,于是只好选择宁愿囤货不卖也不愿意出售茅台。
茅台事实上的价格双轨制依旧我行我素。也许只有把权力还给看不见的上帝之手放开管控,承认茅台奢侈品属性,让市场自动调节才是茅台经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