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使然“好声音”,为民歌唱七十年
——歌唱家贠恩凤侧记

2021-04-19 13:43高贺杰
歌唱艺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好声音民歌歌唱

高贺杰

引 言

贠恩凤是陕西民族声乐的标志性艺术家,在七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她用自己的歌喉为三秦父老乃至全国人民留下了一首又一首经典作品。每一次见到贠老师,她都是那样的坦率、亲切。她是如何拥有并保持如山泉般清冽甘甜的好声音?她是如何保持充满活力的艺术家精气神,并以此感染周围的群众?她又是如何做到七十年为民歌唱永葆活力?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们走近了贠恩凤的歌唱人生……

“好声音”天性使然

贠恩凤在中国歌坛有“秦川百灵”“黄土高原上的银铃”等美誉,王洛宾先生曾说“贠恩凤的嘴里像含了一块金子”。1984年,贠老师于上海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周小燕先生在之后召开的座谈会中曾说,“我对恩凤同志是先听其人,而后闻其声”。可以说,如“山泉般清冽甘甜的声音”是很多人对贠老师歌唱艺术风格最深刻的印象。

贠老师是如何练就这样令人羡慕的嗓音,她平日里又是如何训练并保养自己的嗓音呢?当我将这些疑问“抛”给贠老师的时候,她却颇不以为意,反倒是讲故事一般地跟我说起了自己从小的生活和歌唱经历的点点滴滴。

关于自己的嗓音天赋,贠老师觉得这得益于“先天”。她记得母亲的嗓子就很好,源于这种遗传,她的嗓子属于比较“耐唱”的那种。同样得益于这样的天赋,贠老师的姐姐唱歌也很好,“是个很好的女中音”。她记忆中,在上小学的时候,姐姐就曾一个人练习《黄河大合唱》。而最初的音乐学习,贠老师觉得主要是受益于她的姑姑——贠友兰。姑姑是其所在小学的教师,给她很多幼年时期的音乐启蒙。

似乎,从事声乐演唱对贠老师来说是某种天生注定、自然而然的事情,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她似乎确实没有经历太多挫折。也许,正是这些成就了她那干净、通透的声音,就像她本人所言,“我心态比较好”。

在贠老师的记忆中,小时候在自家院门胡同儿的嬉戏玩耍,每次都是那么尽兴。她可以中午吃完饭,就与同伴相约去操场上拍皮球,直到下午上课铃响;也会一边走路一边踢石子儿,最后“一个星期穿坏一双鞋”;甚至可以像男孩子那样滚铁环、拉洋片、斗蛐蛐、玩“打嘎”。贠老师童年居住的大院还有一个地窖,她常常躲在那里练习唱歌,她的歌声也常常穿透地窖传出去。有时,她又会像个假小子似的爬到院门口的两棵大槐树上,站在大树上放声高歌。于是,周围街坊四邻常常听见从茂密的枝叶中传来的清脆响亮的歌声,一时成为当地美谈。在我看来,也恰恰是这样自小就天真坦率的性格,造就了贠老师的声音毫无雕饰、明朗无瑕的品质——这就是声如其人、艺如其心。

家学深厚,博采众长

一位歌唱家的艺术造诣,除了源自天性的禀赋之外,“诗内”与“诗外”良好的教育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十三朝古都西安是享誉海内外的斯文盛地,在这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中心,有一处赫赫有名的大宅院。这所大宅院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明崇祯年间,迄今四百余年,虽久经风霜却保存完好,在古色古香的大门上悬有乾隆“御笔”的“榜眼及地”的牌匾。那是因为在乾隆年间此宅院有三名子弟喜中榜眼,几百年间诗书传家,培养出了不少人才。

贠老师的奶奶就生在这座高家大院中,爷爷则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1949年以前曾在陕西的高等法院任职,也曾在张载的故里陕西眉县担任县长。在贠老师的记忆里,爷爷饱读诗书且不失威严,尤其对后代的教育更是体现出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特点。上小学的时候,无论早出晚归,只要知道爷爷在屋中,她都会前去报告、问安,正应了《弟子规》中那句“出必告,反必面”。回忆起自己的父亲,贠老师也清楚地记得父亲对爷爷的敬畏与孝节。贠老师还记着,作为旧社会的文化人,当年爷爷在退休之后还坚持将《康熙字典》里的很多内容转换成白话文讲授给晚辈们。从上述点滴细节都可以看出,传统儒家文化对贠老师成长的浸润与影响。

在声乐专业学习方面,贠老师有虚心好学、博采众长的品质,对每一位师长都感恩敬重的态度,更是成为业内美谈。著名作曲家石夫先生就曾指出:“她多年坚持上夜校补习文化课,刻苦学习乐理、视唱,跟老同志学发声;先后拜陕北民歌歌唱家白秉权、青海花儿名歌手朱仲禄等为师;向老艺人学戏曲、曲艺……一点一滴积累着自己所需要的知识,逐渐加深了对民歌在情趣、乡俗、表现特点的理解。她从不放过深入生活的机会,经常跟着演出队爬山涉水、翻山越岭。”①在这篇文章中,石夫先生还提及贠老师在学习民间戏曲、曲艺过程中态度的转变,他写道:“贠恩凤同志告诉我,她年轻时总认为学唱歌的人去学习戏曲音乐没用,要耽误时光。但当她接触了陕西华阴县著名眉鄠老艺人张各罗之后,立即被那刚柔和谐、充溢着关中平原情趣的眉鄠曲调所征服,从那时起,她开始在戏曲音乐唱法上下功夫……为了更好表达声音上的字正腔圆,她向著名曲艺演员学练喷口、练绕口令和曲艺的吐字,从此在她的演唱中又融进了戏曲和曲艺音乐的特色。”②

的确,现今人们往往对贠老师歌唱中清晰的吐字这一特点印象深刻,殊不知在学习过程中,贠老师也遇到过困难,据说,她的演唱也曾经出现声音虽好但吐字并不清晰的问题,也就是所谓“声把字裹住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贠老师认真分析了很多民间曲艺和民歌的演唱技术特点,如碗碗腔、河南坠子等,甚至专门到京剧团学习戏曲,就是要将民间歌唱体系中的“字正腔圆”学到家,并最终形成了她吐字清晰、声音饱满持久又富于行腔韵味的个人风格。

当我在采访过程中向贠老师问起华阴老艺人张各罗时,她几乎不假思索地脱口唱出了当年学习过的唱腔段落,特别是其中的衬词、润腔的风格都鲜活浓郁。可见,虽时隔几十年,那些民间艺术家和民间曲艺作品对贠老师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影响仍不可忽视。

事实上,贠老师除了积极汲取西北民间音乐艺术的养分外,还更广泛地向南方诸多艺术门类借鉴、学习。比如,大家都听说过,她曾向演唱苏州评弹的艺术家学习评弹演唱,从方言、语音和吐字到唱腔韵味,都力求掌握得惟妙惟肖,她演唱的评弹风格的歌曲《蝶恋花·答李淑一》就曾在上海音乐厅进行表演并获得江浙沪听众的一致好评。此外,她甚至在国外演出时,为国外听众演唱当地民歌而获得赞誉。

当然,贠老师在艺术道路上曾向很多位有名或无名的“老师”虚心学习,但对她影响最深的还是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因为有着深厚的戏曲演唱功底,郭兰英先生在教学中往往能一针见血地发现问题,并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她还记得郭老师曾教她演唱时注意字头、字身、字尾的吐字归韵的变化处理,并做到“字中有情”“声情并茂”。贠老师至今仍对郭先生教学上的严谨、细致感念至深,更对她直率的个性和爽朗大气的艺术风范记忆犹新。当讲起郭先生在听到她演唱后兴致勃勃地与她同台放歌,我看到贠老师眼中闪现出孩子一般欣喜、欢悦的神情。

事实上,除了在舞台实践中善于学习、勤于钻研外,贠老师在对民间音乐特点的理论整理方面,也有许多值得后来者学习之处。比如,1953年贠老师和爱人孙韶一同向白秉权老师学习民歌,为了掌握陕北民歌的韵味和精髓,她曾自创了一些标记法标注民歌中的特色音调。此外,1984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贠恩凤演唱歌曲选》一书中,就将贠老师演唱的作品分为民歌、创作歌曲、外国歌曲三大部分,而其中的创作歌曲,就有许多是贠老师和孙老师合作的作品,这些文献也都值得后人好好关注并学习和研究。

说到贠老师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断追求,不得不提她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举办的一系列重要的独唱音乐会,特别是1984年她在上海音乐厅举办的个人独唱音乐会并同时召开声乐艺术研讨会。此后,她于1985年12月28日在北京接连举办了两场“民族唱法独唱音乐会”。由于反响热烈,深受欢迎,她又于1986年初在北京举办独唱音乐会,而这次音乐会也创下了迄今为止在中南海怀仁堂举办独唱音乐会的“唯一”。

回想当年这一系列重要的演出经历,除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接受听众的检验外,我更愿意将此举看作是贠老师对自我的不断挑战与突破——在一位声乐表演艺术家可以安然享受赞誉和已有成就的时候,她选择了用更多、更新的作品、更丰富多元的歌唱风格挑战自己。也正因如此,当她在北京举办独唱音乐会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专门为她题词:“唱群众喜爱的歌曲,做群众喜爱的歌手”。我想,这句话应该也是习老对于她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的一种鼓励与肯定。

贠恩凤夫妻合影

坚守初心七十年

201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贠恩凤“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九部委联合授予贠恩凤“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同时还被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此外,她还曾荣获“中国金唱片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等。作为一直扎根于陕西本土的艺术家,她曾于2014年被陕西省委宣传部授予首届“三秦楷模”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而在这些荣誉面前,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位和蔼可亲、朴实无华的艺术家。

如果从1951年贠老师领唱《团结起来把账算》之后被余景儒团长选入广播乐团开始“革命工作”算起,到2021年她已经用自己的好声音和真挚的艺术热情,为人民歌唱七十年了!在访谈的过程中,贠老师穿着标志性的红色羊毛衫,虽然前几天略感抱恙,但仍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不时对我和一同前去的几位青年同志关心有加,也让我们感到既荣幸又亲切。大家虽然都是听着贠老师的歌声长大,但当我们面对面坐在一起的时候,看着她仍然是那么年轻、有活力。贠老师指着身上的红毛衣说:“这件羊毛衫是我亲手织的,已经穿了二十多年了。”

在另一篇关于贠恩凤的报道中,著名词作家、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对于贠老师的为人民歌唱的艺术经历有这样一段的描述:“几十年来,她把歌唱到了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厂矿工地、部队军营、大中小学、街道广场,甚至是高墙监狱。退休之后,贠恩凤的大部分演出都是他们夫妻二人妇唱夫随——孙韶背着36斤重的手风琴,贠恩凤提着演出服装。哪怕只有几个环卫工,或者是一家人,他们都是极其认真地演,一首接一首唱到大家满意为止。”③

在我看来,贠老师不仅仅是把歌唱当作自己的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她的心里,歌唱就是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表达方式。她曾在一篇报道中说:“我们的青少年应该从小接受民族音乐教育,这对他们的成长、高尚情操的培养,对他们爱国主义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文艺工作者不容推辞的一项义务。”④事实上,那些在我们脑海中熟悉的旋律,无论是《信天游唱给毛主席听》《延安儿女心向毛主席》,还是《兰花花》《三十里铺》《绣金匾》《翻身道情》《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大部分都是贠老师首唱或经由她演唱后广为流传。在七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她为百姓演出超过五千场,演唱了三万多首(次)歌曲,连续二十多年的春节她都主动下基层义务演出。她的艺术经历,就像当年周恩来总理听过她歌唱后所说的那样,“你的名字里有个‘恩’字,我的名字里也有个‘恩’字,你要为人民服务,我要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很喜爱民歌,你今后要多唱”。她七十年的艺术经历也无愧于当年总理的期望和嘱托。

在访谈的过程中,一边看着贠老师热情生动地讲述,一边听着她银铃般的嗓音,我感慨万千:在旁人眼中,贠老师是令人仰望的艺术家,但在她的心里,始终将“歌唱”看作是自己对“为人民服务”的践行,如此简单而纯粹。如同贠老师自己所说,“我心甘情愿一辈子做一个为人民放歌的义务工”。我想,这就是一份对初心的坚守,是一位彻彻底底心里想着艺术、装着人民的歌唱家的本色!

注 释

①石夫《秦川银铃吐清音——记民歌手、女高音歌唱家贠恩凤》,《人民音乐》1986年第3期。

②同注①。

③尚飞林《贠恩凤:一辈子为人民唱歌》,《人民音乐》2020年第4期。

④《贠恩凤说:民歌最有生命力》,《音乐世界》1985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好声音民歌歌唱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歌唱十月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台媒关注“好声音”李代沫吸毒被抓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