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鸣
(一)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欧阳修)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
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
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
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阅读训练】
(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2)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
3.选文【甲】描写了哪几幅画面?请简要概括。
4.根据选文【甲】【乙】,分别概括欧阳修自号“醉翁”和“六一居士”的原因。
5.在不同时期,欧阳修分别以什么为乐?请根据选文【甲】【乙】的内容加以阐述。
(二)
【甲】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习惯说〔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zh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阅读训练】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3.【甲】文“予(周敦颐)独爱莲”,“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4.【甲】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者表达了一种怎样的生活态度?【乙】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用原文回答这个道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
1.(1)命名(2)意趣、情趣(3)离开(4)更改(5)这
2.(1)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2)您大概是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
3.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自号“醉翁”的原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自号“六一居士”的原因:家有六个一: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老翁一人。
5.在滁州时,与民同乐;在颍水之上,在琴棋书酒中自得其乐。
(二)
1.(1)多(2)更加(3)少(4)应当、应该(5)踩(6)告诉
2.(1)我唯独喜欢莲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父亲)看了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3.示例: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決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颐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4.【甲】托物言志。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作者单位: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