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庆彬
摘要:传统的填鸭式课堂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尤其是阻碍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展。高中物理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在学习过程中延续死记硬背的方法,很难让学生了解吃透其中真正的原理概念。而研究性教学,则是通过发现探究和体验,去观察和学习,了解知识内涵的本质。并通过研究与分析,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学科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不断渗透在当今教育中。以往的教学,由于课堂时间紧凑,应试教育等原因,留给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的时间少之又少。高中物理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逻辑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抽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主动探究问题的精神,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为推进研究性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一)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地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以“注入式”教学来进行课堂教育。课堂效果单一枯燥,很难引起高中生的兴趣,更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中注入探究式教学,更能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拉近师生的交流与互动,让教师更加迅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课堂疑惑点,进而针对性教学,帮助学生突破困境。
(二)重视研究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相比其他学科,物理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其公式概念以及物理现象,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于部分想象力差,逻辑思维有限的学生而言,学习具有非常大的挑战。因此这种状况下,教师不仅要做教育的组织者,更需要做教育工作的参与者。在为学生进行知识概念讲解的同时,也主动向其发问,使学生更加主动探究观察。进而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优化知识结构,渗透学科素养。
(三)结合生活现象,诱发探索欲望
物理学与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包含着物理知识。让教材内容走进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抽象古板的物理知识,转变成更加具体,生活的问题。通过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与探究,分析整理事物发展的状态与过程,进一步提升对物理学的理解,并了解和认知物理价值,诱发积极探索的欲望。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措施
(一)通过教学提问,启迪创新思维
研究性学习以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为基础。如何在课堂教育中展开研究性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减少课堂发言,鼓勵学生去思考,探究和分享。课前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生活观察或者是查询互联网的方式,提前做好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中,主动放弃宣讲式教学,通过提问的方式,诱发学生思考。设立学习小组,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发言的机会,并通过探究判断,获得学习成果。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课前准备好锯条、橡皮条等工具,通过按压、拉扯从视觉上让学生发现物体形态的变化。并发出提问:是什么原因令物体发生了变化?随后,邀请一位学生,展示拉动小车行为,引导学生观察小车与学生的行进方向。通过观察发现做出相应的实践,测量力的大小,产生原因,以及相互作用的原理。其次,通过学生拉动小车的实验可见,力是有方向的,并且有助推和加速作用。经过师生的配合,引导学生发现和观察问题,并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力的图示,以此加深记忆,养成物理逻辑思维。
(二)借助教学实验,培养探索分析能力
探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学实验,想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离不开实验探索的精神。对于精神压力高度紧张的高中生来说,利用物理实验,通过简单的工具,将枯燥的难以理解的教材知识以直观的、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更具研究魅力。例如:《摩擦力》,实践内容简单且容易实现,利用课堂中几分钟的互动,就可以吸引注意力,并通过互动,加深学习印象。随后通过自我探究,发现和总结物理规律,了解实验原理,培养探索的精神,为后期学习和生活,养成良好的思考分析习惯。
(三)借助小组讨论,激发创造想象
研究性学习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来制定学习方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探究课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组织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分配材料,查询资料,实践演练等,了解实验步骤,协调实验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这一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收集的材料,以及制定的方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其更加快速有效的实现物理探究成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更加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的提高。相比于传统教学中依赖于教师传授,通过自发的学习,并探究实验过程,更加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好奇心。作为教师,应不断审视自身专业能力,改善教学方式,调整和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和学习状况,为其突破学习困境,并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孙燕.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J].速读·中旬,2019(05)
[2]张飞翔,许锋.高中物理课外学生实验的创新研究[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