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文军
摘 要: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学高年级是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高速发展的时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再到抽象思维,这个时期正是思维发展的一个渐进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试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等方面入手,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加以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思维特征;教学特点;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3-010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3.051
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直观的、感性的水平向抽象的、逻辑的水平转变的关键时期,尤其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正是由直观感性思维向抽象逻辑发生飞跃的转折阶段,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刻不容缓。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在教学上融入创新意识,以提升学生的主观思考能力,加强对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尝试,用创新思维解决数学问题,为培养合格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
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大脑逐渐发育成熟,思维方式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记忆能力都有了显著变化,自主意识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在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分析,具备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和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都在不断增强和逐渐提高。不過,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智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立体全面,在遇到事情时容易激动,有一些叛逆的思想。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综合考虑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在学生思维初步形成阶段进行科学引导,并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打下基础。
二、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特点
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取素材,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便于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正处在由直观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还是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而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是对生活实践的高度概括,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要把数学概念、公式等的应用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轻松理解掌握课堂知识。同时,小学数学的教学还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以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为了增加学生的直观印象,教师可以利用图形法、实物制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理解题意,同时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如,在一些工程类的题目中,经常有这样的问题,一项工程已修几分之几,距离工程的中点还有一定的距离,求问工程总长。这样的题目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关键在于对题意的正确理解。小学生如果仅仅通过字面的语言解释,或者自己的认知去理解,难度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作图的形式,来理解题意。在正确理解题意后,学生会发现这道题并不是很难,一般情况下都能顺利完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良好学习奠定基础。
三、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创新思维的意义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时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最佳时期。而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时期。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下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更需要富有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的人才,这也是教育工作当前的主要任务。而数学学习就需要学生不仅有灵活的思维方式,也要善于创新、敢于创新。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富有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
四、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从小抓起,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融入创新思维,具体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盛行,这样的课堂环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学生更好成长服务。教师应倡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亲历知识的发生和发现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这样的课堂活动是学生的活动,学生通过探究知识活动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容易引发情绪波动,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对知识进行探讨、分析,甚至是辩论,这样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还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比如,在高年级数学题目中有一些趣味数学题,对开发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例如“鸡兔同笼”问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共有头6个,足16只,问鸡和兔各几只。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假设法。假设全是鸡或全是兔子,一步一步进行计算,最终得出正确答案。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对这样的解题方式充满兴趣,积极性会提高,每个学生都会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以疑问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疑问在学习中的重大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多提问题。学生的疑问是求知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思考的结果,有疑问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之一就是为学生解惑答疑。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学生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提出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渐增强,在学习上也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认知、思维、兴趣爱好等会有明显的提高,数学发散思维能力也就因此得以培养和提升。比如,在数学习题中,举一反三的例子非常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不要急于下笔做题,先思考再动笔;或者是一题多解的现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做出题后,尝试看看有没有其他的解法。通过这样的思考、分析、研究,学生会提出很多的疑问,再把疑问解决,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尤其是数学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三)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教師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解决疑难问题时,要做到有所保留、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答案。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不要去死记硬背一些题目、答案,而是要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这其实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例如非常有名的打电话问题,某老师要通知10名学生到学校参加比赛,怎样通知学生才能更节约时间。教师让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对方案进行讨论,利用图表等方法列出通知学生的方案,最后归纳出三种方案:一个一个打电话,这样用时最长;分组打电话,能节约一半的时间;而全员参与通知,接到电话的学生都参与通知,这样最省时间。这看似是数学问题,其实是统筹方法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图表法来进行归纳,简单明了。学生不仅体会到优化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也培养了归纳推理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加强小组合作,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要增加沟通交流,能够进行合作学习。应该说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共性,这是建立小组合作的基本条件。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目的地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能够彼此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激发努力进取的决心,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的参与度更加广泛了,很多学生也敢于发言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加。通过交流合作,集思广益,学生之间可以合作共赢,并且拓展了发散思维,为培养创新性思维奠定了基础。
五、结语
总的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以及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来看,此时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黄金时期。为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和发现的过程,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升华,为知识创新和应用创造条件。数学知识的学习侧重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要做到举一反三,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励学生的活跃思维,并逐渐形成创新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万春蕾,肖依.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8).
[2]曹文营.试论“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
[3]杨祥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2).
[4]徐灿.觉则思,思则创——小学科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师,2017(3).
[责任编辑 康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