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新 叶长胜
摘要: 习近平关于终身教育的重要论述以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为主要目标,旨在提升全体国民素质水平,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揭示终身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凸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要求;以公平性与协调性为典型特征,集中反映终身教育思想特性;以扫盲教育、老年教育、干部教育以及农民教育为实践基础,体现出相应的包容性与全面性。习近平关于终身教育的论述既是对国际教育发展新趋势的回应,又是对国内社会转型、教育变革新需求的呼应,更是对习近平自身实践经验与卓绝智慧的总结,对指导国内终身教育发展、提升国民综合素质、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彰显中国教育特色、传递中国教育声音、传播中国教育经验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习近平;终身教育;建党100周年;教育思想;学习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21)02-0026-08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期,我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要靠人才、靠教育,这使“学习强国”“教育强国”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担负着重要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强调,构建服务全民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才强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为此,党和政府先后颁布了涉及扫盲教育、继续教育、干部教育、老年教育、农民(农民工)教育、教师教育等不同层面、不同对象的有关终身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终身教育的高度重视。习近平关于终身教育的论述是习近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习近平终身教育思想对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習近平关于终身教育论述的思想探源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哲学追溯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成人教育不是单纯的文化、技术教育,而是全面开展政治、文化、技术、管理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1](P130),这就要求终身(成人)教育要努力培养素质全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时代新人。这种新人,面向着进化和变革的生活以及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这显然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张,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要适应多样化的劳动需求;个人智力与体力要全面发展,培养协调发展的人;人的才能、道德、审美等要充分发展,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这既是对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要求,也是我国确定教育目的、制定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习总书记的相关论述是终身教育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照下的应有体现,反映出人的发展是不断使自身的人格和个性得以发展和完善,使自己获得自由和解放的过程[3]。终身教育最深刻的依据就在于人之生命的未完成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其价值意义就在于人之生命的不断完善。从而可知,习近平有关终身教育的论述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有着深厚的哲学渊源。
(二)国际终身教育理念传播下的合理性借鉴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4],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和学习理念已难以适应个体及社会发展的需求,亟需新兴教育理念的指导以及新型教育业态的支撑。因应这种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朗格朗最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会议期间正式提出“终身教育”一词,并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5]。此后,该理念在世界各国开始传播。1978年左右,我国一些学者先后引进、译介相关著作,合理借鉴、汲取其思想精华,使“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等理念在国内深入人心,并逐渐被政府部门和学者所重视,这为习近平终身教育相关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传统优秀文化观照下的批判性继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习总书记注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汲取智慧,那么,其终身教育思想自然不会忽视存续在悠长历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事实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确实对国内终身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国终身教育独特性的重要体现,这也促使我们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视角分析、研究和发展终身教育[6]。中国关于终身教育的文化传统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论语》等经典书籍中强调人的一生是不断接受教育、不断学习的过程,要做到“有教无类”“学而不厌”“活到老,学到老”。此后,孟子、庄子、朱熹等思想家也相继强调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教育对象的开放性以及学习行为的终身性。可见,在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中已有终身教育理念的萌芽,这为习近平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传统文化的“沃土”。
(四)历届国家领导人教育思想引领下的进一步拓展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对成人教育、农民教育、干部教育以及职工教育等作出了诸多论述。毛泽东高度重视平民教育,“言世界改良进步者,皆须自教育普及使人民咸有知识始”[7],强调“用一切办法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邓小平强调“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8]。这些教育思想极大地提高了全党全社会对终身教育的重视程度,进而促进了国内终身教育的发展。之后,江泽民、胡锦涛相继对工农教育、青年教育、干部教育等思想进行拓展,并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9],等等。这些关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相关论述闪烁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光芒”。历任国家领导人的教育思想前后相继,一脉相承,习近平终身教育思想正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得以丰富与发展。
(五)现代化教育改革实践下的现实性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科学技术、经济文化、人口结构等方面都发生着诸多变化,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极大挑战。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终身教育而言,新时代继续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公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同落后的继续教育之间的矛盾”,转化为“公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学习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继续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10],开展终身教育有助于满足公民的生活学习需要和继续教育良性发展要求,是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之必需之举。习近平总书记紧跟国际发展趋势,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指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持续发展、能否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战略问题”[11](P41),因而需要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终身教育和学习体系,构成有法律保障的、持续人一生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服务于所有人的终身教育体系[12]。
二、习近平关于终身教育论述的基本内涵
(一)目标愿景:建设学习型社会
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学习强国的必要环节。1968年,罗伯特·哈钦斯首次提出“学习型社会”,倡导构建理想的学习社会形态,认为“这个社会将是一个成功地进行价值转换的社会,转换的方式是让学习、实现抱负、成就人性成为它的目标,并且全部的制度都导向这个目的”[13]。同一时期,《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也强调“教育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某一特定年龄的规定活动,教育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14]。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我国教育工作中颇为重视学习型社会建设,先后强调要“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15],“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16],因为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持续发展,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大问题[17](P7)。為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目标,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相继出台《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并对学习型社会建设做出相应部署。习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精心组织者、大力推动者”[18],同时,政府要重点搞好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建设,以点带面,为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扎实基础[17](P7),从而实现“人人都将有学习机会,人人都能发展成才,人人都能为社会服务,人人都有完美的人生”[19]的远景目标。
(二)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将人民对教育的利益诉求概括为“成学之教”“成人之教”“成业之教”“成己之教”以及“幸福之教”,强调教育具有为人生奠基的重大意义,而“立德树人”是其根本。“立德树人”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创新性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20]。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立德树人”,并将其视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之“德”讲求“大德”,立德就要引导广大青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1]。这就要求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既要拥有真才实学,也要注重德行培育、怀揣坚定信仰;同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和使命。我们知道,终身教育指的是人一生中各阶段所接受的各级各类教育的总和,而“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贯穿于人生各阶段各类型的教育之中,自然也是终身教育的根本目标和首要任务。因此,这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引领同样体现在终身教育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6],这充分反映了国家对教育事业中“立德树人”的高度重视。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这是习近平终身教育思想的根本指针,彰显了党和国家对于教育价值指向的精准判断[22]。
(三)主要特征:公平性、协调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3],要加快建成“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以及“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这一系列相关论述既描绘了一幅理想的、公平的教育图景,也真切反映了习总书记胸中怀有的教育理想,深刻揭示了党和国家“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习总书记深情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15]。终身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建设“人人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突出强调人人享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而更好的终身教育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公平的期冀亦在其中。可以看出,习近平终身教育思想的公平性特征既是“有教无类”等传统教育观念在当今社会的映射,又是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回应。在终身教育公平的践行过程中,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更加迫切地向往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4]。这意味着教育公平不仅要关注各群体受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以及结果公平,还要兼顾教育质量,实现人们从“有学上”到“学得好”转变,让受教者真正享受到高质量教育所带来的普惠成果。这不仅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还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5]。然而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如何实现呢?习总书记曾指出,“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26];“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27];此外,还要“确保所有女童上得起学和安全上学,发展面向妇女的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28]。
习近平终身教育思想还具有鲜明的协调性特征。“协调”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强调统筹兼顾、和谐发展,其哲学内涵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29]。在对教育体系及教育结构的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即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岗位培训上......”[1](P130);始终注重继续教育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等的统筹推进,协同发力[30]。在教育内外部关系方面,他不仅着眼于教育内部各要素的协同,还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31]。在受教群体方面,他不仅注重儿童、青年等群体的教育,还观照教师、农民、农民工、弱势群体(老年人、留守儿童)等教育对象。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可以看出,他还注意到不同的受教育群体所接受的教育内容也需加以协调。如在干部教育中,他始终强调党员干部学习要涉猎基本原理、通识知识、党纪国法等各个方面,注重个体知识结构的协调性、理论与实践的协调性等。此外,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领导协调机制也是该特征的重要表现。如2014年《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习型城市建设领导协调机制,意味着教育部门、民政部门、文化部门等应该协同工作,保证终身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共同致力于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三、习近平关于终身教育论述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关于终身教育的论述切合国际发展趋势,符合国家教育发展需求,在促进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主要体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展示中国教育特色;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传播中国教育经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传递中国教育声音。
(一)融会中西贯古今,展示中国教育特色
“教育就其内容而言,无非是文化与生命之间的积极互动,任何教育都是立足个体生命而展开的文化引领。”[32]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及教育思想格外推崇,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33]。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不断形塑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这是习近平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的内在要求。此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是习近平终身教育思想的突出特色与重要表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同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的过程,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交相辉映。”[34]因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指导,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终身教育发展中的功能,使其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和文化效用,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与教育自觉。总之,习近平终身教育思想既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二者的融合发展彰显了其融会中西思想、贯穿古今文化的优势,展现了中国教育特色。
(二)推進我国教育现代化,传播中国教育经验
教育现代化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35],是实现我国教育强国之梦的关键。习近平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不仅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众所周知,教育现代化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具有对象普及化、教育终身化等特征,其“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现代化,提升人的主体性”[36]。而注重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又是习近平终身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涵。因此,习近平终身教育思想能够引导教育现代化落脚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使其聚焦于人的全面发展,从而进一步丰富、深化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同时,习近平终身教育思想融合借鉴了国际优秀的教育理念,能够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我国教育发展中,并在教育实践中予以凝练升华,推动我国教育思想(理念)的现代化。此外,习近平终身教育思想还能够促进我国教育制度的变革与调适,使各级各类教育制度更加适合人民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推动教育制度现代化。一直以来,我党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37],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验,而习近平终身教育思想正是对我国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在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推进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习近平终身教育思想立足于中国实践,凝练中国教育经验,在接轨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加强文教领域的国际合作、构建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无疑为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传播特色鲜明的中国教育经验推开了重要“窗口”。
(三)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传递 中国教育声音
习近平终身教育思想内容丰富,涉及我国农民、干部、教师、青年等多个社会群体,既是习近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更是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中国教育面貌的一面“镜子”,成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学习强国建设以及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思想旗帜。习近平终身教育思想在吸收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关于扫盲教育、农民教育、干部教育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呈现出自身独特的教育价值,从而拓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理论,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导向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同时,习近平终身教育思想还具备相应的开放性特点,不断向世界传递我国的教育声音。中国的终身教育发展不但要立足实际国情,还要具有世界眼光,“既要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又向世界贡献中国教育方案”。习近平总书记紧跟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在多个国际场合阐释中国发展终身教育、重视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理念,积极与世界各国交流沟通,不断推动中国教育“走出去”。这使习近平终身教育思想在国际舞台得以充分展现,传递出独具特色的中国教育声音。
四、习近平终身教育论述的实践推进
“知行合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体现是“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央党校干部培训班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实干家”[38],要明白“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因此,研究习近平终身教育思想不仅需要着眼于其理论认识的发展,更应关注其成长中的实践活动,在“知行合一”的辩证关系中阐释习近平终身教育思想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一)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习近平终身教育思想贯穿在习近平总书记自身学习以及从政经历之中。在“上山下乡”期间,他主动阅读经典书籍,自觉学习文化知识。“习近平深爱学习,白天干一天活,深夜还要在煤油灯下读书”[39];“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40]。梁家河村民的一言一语道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学而不厌”的求知态度,这是他在困苦环境中笃行终身学习思想的真实写照。在福建从政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完成了清华大学的在职研究生学习,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除了自身积极学习实践外,习近平总书记还非常关注青年人的学习,鼓励青年人树立终身学习观。他在上海考察座谈时提出,青年人“要珍惜盛世年华,刻苦学习,敏于求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学习作为一种日常习惯、一种生活方式”[41]。总的来看,无论在“上山下乡”期间,还是在地方任职主政,习近平总书记都注重终身学习,积极践行终身教育理念。
(二)扫盲教育的“力行者”
1950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后,全国范围内掀起扫盲运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一项重要的群众教育运动。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时期积极参与了扫盲教育活动,梁家河是他参与扫盲教育的“第一站”,也是其“扶贫必扶智”思想的重要“策源地”和“练兵场”。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他不仅从事农业生产,也积极开展扫盲工作,注重村民文化知识学习,提升村民的文化水平。“近平说办就办,马上就办了个扫盲班。他的目标是,让每一个梁家河人多少都能够认识常用的一些汉字,并且认得越多越好”,“除了识字以外,近平还经常跟大家谈天说地,通过这种轻松愉快的形式,梁家河村的人从他那里了解了很多大山以外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丰富了知识,也增长了见识”[42]。后来,闽东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扫盲教育思想的“生成地”。从“扫盲参与者”到“扫盲教育指挥者”,习近平深刻意识到文盲社会的弊端,强调扫除文盲需要具备愚公移山的精神,落实“一年扫一点,几年扫一片”的扫盲方法论;他继承并发扬了列宁同志“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不能建设成共产主义的”[1](P131)扫盲思想,积极更新转变人民的教育观念;他反对“‘扫盲不扫盲一个样‘剩一些文盲也无关紧要”的懈怠思想。并且,基于文盲社会存在农民缺文化、少技术、不善经营、致富门路窄等诸多问题,他提出“把扫盲教育同学习实用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密切结合起来”的扫盲方针,让“文盲们”意识到学习文化的重要性,从而調动他们的学习自觉性。这一系列的扫盲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一文中,成为习近平终身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农民教育的“实干者”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教育是提升农民综合素养、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手段,更是实施精准扶贫、推进农村发展、支撑农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生活过,参与过农村农民扫盲教育,深知农民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他在工作中不断推动农民教育工作,担当农民教育的“躬行者”。在河北省正定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和书记期间,习近平紧抓农村教育、农民教育。在他的推动下,多个公社文化站和文化中心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逐步筹备“两室”“两场”等学习设施;举办农民夜校,普及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此外,他提倡开办农机、农技等短训班,培训各类技术人员6 600多人,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43]。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他说“我走了不少乡村,看到不少简陋的校舍,心里沉甸甸的。在同农村干部、农民专业户的交谈中,我更感到科技兴农、人才兴业的重要和紧迫”[1](P128)。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意识到加强农民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在担任国家领导人以后,更是极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2017年,他考察四川代表团时强调“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推动现代化农村建设。从大队书记到地方领导再到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农村,关心农民教育,身体力行,是推动农民教育发展的“实干家”。
(四)干部教育的“亲历者”
建党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诸多优良传统,干部教育便是其中之一,这是我党干部队伍建设的“法宝”,也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在我国的生动诠释。习近平总书记在干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正定工作时,他就提出“只有搞好党员教育,努力提高党员队伍的政治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党的战斗力”[44],号召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在福建、浙江主政期间,他又提倡“‘弱鸟先飞意识和‘滴水穿石精神”[45],强调“不能在‘温室里培养干部”[11](P2)、“为政者需要学与思”等干部教育观点。在兼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并参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指出“领导干部的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领导干部到党校学习,可在精神上‘补补钙,在知识上‘充充电,在能力上‘加加油”[46],要求党员干部“一定要强化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11](P41),要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学习环境,要“牢固确立党组织全员学习、党员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健全管用有效的学习制度”[47]。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习近平更加重视国家干部教育工作,相继下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等重要政策文件,涉及干部教育培训的教育对象、目标任务及培训内容等多方面,进一步拓展丰富了我国的干部教育理论。
(五)教师教育的“推进者”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职责,在学生学习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必须不断充电学习。198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首次使用“终身教育”这一名词[48],将“终身教育”理念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并与教师继续教育建立了联系。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推动教师教育工作,他强调“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49];“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50],要将教书育人同个人的自我修养结合起来,不断提高道德素养,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在培养目标上,他强调以“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为引导,“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51]。这些相关论述足以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素质的重视,对教师教育工作的关注,突显其“好老师作为民族的希望,不仅孕育着希望,也在实现着希望”[52]的理念。
习近平关于终身教育的论述是其终身教育思想形成的铺垫,秉承了马克思主义开放性与发展性的理论品质,既立足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扎根于中国终身教育的具体实践,又着眼于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不断推进我国终身教育向主体多元化、类型多样化、内容丰富化、群体广泛化发展;同时,以人本思想为核心,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推动我国继续教育实践的有效开展,并始终强调“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系列创新性的思想内容与教育论断,为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传递中国教育声音、传播中国教育经验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对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 叶忠海.大学后继续教育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33.
[3] 陈凤琴.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教育哲学的实质[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12.
[4] 习近平.善于学习 增强本领 努力实现“中国梦”[EB/OL].(2013-04-28)[2020-04-20].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428/c40531-21322132.html.
[5] [法]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15-16.
[6] 张妍,等.终身教育在我国的独特涵义与研究趋势[J].教育研究,2016(08):132-136.
[7] 韩红升.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人民教育实践[J].党的文献,2005(06):25-26.
[8]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4.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80.
[10] 李中亮.继续教育发展新时代的理性思考[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8(02):25-29.
[11]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2] 徐小明.关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未来展望[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6(02):11-14.
[13] Hutchins,R.M.The Learning Society[M].New York:Encyclopedia Britannica,Ine,1968:134.
[1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0.
[15] 习近平.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N].人民日报,2013-09-27(03).
[1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17] 朱漪.论习近平终身学习思想[J].当代继续教育,2018(01).
[18]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N].人民日报,2009-05-14(04).
[19] 李中亮.新时代成人院校转型发展战略思考[J].成人教育,2018(05):7-10.
[20] 杨修平.论“课程育人”的本质[J].大学教育科学,2021(01):60-70.
[21] 宋凌云,王嘉毅.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J].教育研究,2017(02):4-11.
[22] 彭寿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12-21.
[23] 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人民日报,2016-09-10(01).
[24] 沈红宇,蔡明山.公平价值的引领:从免费到公费的师范生教育[J].大学教育科学,2019(02):66-71+124.
[25] 褚宏启.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公平:研究问题域与政策工具箱[J].教育研究,2020(02):4-16.
[26] 新华网.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EB/OL].(2015-05-23)[2021-01-2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5/23/c_1115383959.htm.
[27] 习近平.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报,2014-06-24(01).
[28] 习近平.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共建共享美好世界——在全球妇女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8(03).
[29] 李伟.习近平总书记协调发展重要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J].党建研究,2017(07):24-27.
[30] 李中亮.新时代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思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解读[J].当代继续教育,2019(03):4-10.
[31]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32] 刘铁芳.追寻生命的整全: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0.
[3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
10-15(02).
[34] 李捷.从五四运动百年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J].广东社会科学,2020(01):114-120+255.
[35] 程天君,陈南.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百年书写[J].教育研究,2020(01):125-135.
[36] 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与评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现代化[J].教育研究,2013(13):4-10.
[37]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38] 习近平.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 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N].人民日报,2019-03-02(01).
[39] 福建日报社新闻研究所.福建新闻奖作品集:2002年度报刊部分[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601-607.
[40] 南方日报评论员.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找寻青春答案[N].南方日报,2017-08-23(02).
[41] 中国政府网.习近平与青年代表座谈 要求大家培养作风增长才干[EB/OL].(2007-04-30)[2020-05-23].http://www.gov.cn/gzdt/2007-04/30/content_603029.htm.
[42] 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221.
[43] 程宝怀,刘晓翠,等.习近平同志在正定[N].河北日报,2014-01-02(01).
[44] 习近平.知之深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81.
[45] 《秘书工作》采访组.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倡导践行“马上就办”纪实[J].秘书工作,2015(02):7-8.
[46] 韩庆祥.领导干部修炼内功的“心学”——学习《习近平党校十九讲》[N].学习时报,2016-04-25(A1).
[47] 中新网.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秋季进修班开学典礼讲话: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EB/0L].(2009-11-18)[2020-04-20].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9/11-18/1970743.shtml.
[48] 谢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终身教育政策文本分析[J].终身教育研究,2019(03):22-26.
[49]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50]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三个牢固树立”为教师立标 [EB/OL]. (2013-09-10)[2020-05-21].http://cpc.people.com.cn/n/2013/0910/c241220-22871316.html#.
[51]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
09-10(01).
[52] 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42.
XI Jin-ping's Thoughts on Lifelong Education: Its Origin, Connotation and Practice
SUN Li-xin YE Chang-sheng
Abstract: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lifelong education aims at constructing a learning society with “everyone learning, learning everywhere and learning all the time”, pointing a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ll citizens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country in education. Taking moral educ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this paper reveals that the essence of lifelong education lies in cultivating people, highlighting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of running people's satisfactory education, and taking fairness and coordination as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It further reflects the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ifelong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of literacy education, elderly education, cadre education and farmer education, which reflects the corresponding inclusiveness and comprehensiveness. XI Jin-ping's discussion on life education is a response to the new trend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at reiterates the new demands of domestic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educational reform, and a summary of his personal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extreme wisdom.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lifelong education in China,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national unity, and enriching the socialist educational ide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addition, it plays positive role in demonstrating Chinese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transmitting the voice of Chinese education, and spreading Chinese education experience
Key words: XI Jin-ping's; lifelong education;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Party; education thought; learning society
(责任编辑 黄建新)
收稿日期:2020-11-20
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教育溢价视角下老年人的幸福测度与实证研究”(BKA180235)。
作者简介:孙立新(1980-),女,山东即墨人,教育学博士,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成人教育基本理论、比较教育研究;叶长胜,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宁波,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