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鉴赏现代散文语言艺术

2021-04-18 15:15孙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百草园词句散文

统编版语文课程凸显了人文主题和阅读方法双线组元,凸显了语文教学要坚持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散文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既要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学会如何遣词造句,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藏在散文中的人文情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文本细读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结合文字进行深度感悟,并在体会语言的基础上感悟作品中蕴藏的文化韵味,更符合统编版教材双线组元的要求。

一、咀嚼字词,推理深层意蕴

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尝试体会作品中的精妙词句,体会散文精简凝练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作品中反复出现、前后矛盾、违反常规搭配的那些词语,在理解词句本义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这样学生就能逐步推理出隐藏在这些词句背后的深层意蕴。

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作品中的词句展开深入分析:“‘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在这个句子中,大家是否能找到一对语义彼此矛盾的词语呢?作者为何要这样写呢?”学生很快就找到“似乎”和“确凿”这样一对语义矛盾的词语,并尝试探究隐藏在其中的深意。如有学生认为:“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说是印象十分深刻的地方,所以作者应该很难忘记它,用‘确凿就是为了表示这一点。”还有学生认为:“但是作者毕竟离开家乡很长时间了,对于往事的记忆也会随之而变得模糊,所以作者又加上了‘似乎一词。”教师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将这两个词语整合在一起,想要表达什么。学生认为:“这样的话就能表现出作者对于童年的回忆记忆犹新,但是世事沧桑,他的记忆又似乎变得模糊了。但是作者能肯定的是百草园的确让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了乐趣。”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如此选词,结合语境说说作者是否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对社会的探索和对未来的思考融入到了文字中。这样学生就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深入到了文字的肌理之中,对于作者的创作思路也有了一定了解。

二、推敲标点,理解情感倾向

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只会注意作者所用的词句,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其中的标点符号。其实精彩的标点符号往往具有表情达意的意思,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作品中具有特殊韵味的标点符号加以解读,说说其中隐藏了怎样的思想。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补白,尝试填补其中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秋天的怀念》的时候抓住作品中的标点符号进行品味,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如围绕“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一句展开赏析,说说作者为何要用省略号,表达了什么含义。学生在分析中认为:“母亲应该是想要让作者回忆起快乐的童年时光,所以便用问句启发作者思考。但是在说到杨树花是毛毛虫的时候,她想到自己用了‘踩这个词语,而想起此时儿子已经不能走路了,所以害怕刺激儿子,所以再也不敢说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个省略号能否感受到母亲的情感。学生认为:“可以看得出母亲十分在意孩子的想法。她一方面希望能让孩子回忆起美好的往昔,变得乐观开朗,另一方面又很谨慎,担心自己无心的话语触痛孩子的心。”通过这样的感悟,学生很好地体会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在探究作品标点符号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作者并非随意选择标点符号,而常常用它们来表述更加隐晦的意思。所以如果要深入阅读文本,那么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就不能忘记探究其中的标点符号,感受其含义。

三、揣摩句式,把握节奏韵律

句式就是组成语句的方式,在学生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探究句子的各种不同的组成方式,思考如果调整语序、增添删减某些词句的话,是否会让意思发生变化,思考作者是否用某些句式表达了特殊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诵读来感悟作品的句式特点,尝试把握节奏韵律,体会散文的音韵美。

学习《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品中的词句展开赏析,说说这些句式给人什么感受。学生发现作品中有不少对偶句,如“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等,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给人怎样的感受。学生首先感受到了这些句子给人朗朗上口的感觉,此后还感受到这些句子给人的力量感。学生認为:“这样的句子让人觉得很有力量,似乎能感受到闻一多先生有着说一不二的气魄,这样就能更好地让人感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性格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尝试结合作者本身的创作风格来分析。学生发现原来本文的作者臧克家是一位诗人,所以他的作品中也喜欢使用对偶这样在诗歌中常常使用的创作手法,这样让散文也变得朗朗上口,充满情感。结合这样的赏读,学生发现原来散文作品也能和诗歌一样体现出独特的音韵美。

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散文作品句式的时候,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整体基调,说说作品整体语调是怎样的,思考它是轻松而有朝气的,还是带着淡淡的忧伤,还是具有反讽的意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基调的形成和作者所选择的句式之间是否有关系,这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如何创作散文。

四、赏析修辞,想象营造画面

精彩的散文作品常常用精美的修辞手法来展现画面,促使作品在艺术上呈现出更大的感染力和张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展开文本细读的时候也要指导他们结合作品的修辞手法展开赏析,想象一下作品营造了怎样的画面,获得多种感官的享受,此后再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看到了什么,促使其更好地品味作品营造画面的魅力。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有不少修辞手法,展现出了唯美的情境。教师指导学生赏析这篇作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词句,并展开赏析,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出了怎样的意境。如有学生找出了“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这样的句子,并提出“摇篮”这样的比喻显得十分温馨,让人觉得济南如同生活在襁褓中的孩童一样,这样生活在济南的人也会感受到如同睡在母亲怀抱一样,感受到温暖。同时学生还发现,这样的比喻能更好地展现济南“温晴”的特点,体现出济南是一个适合生活的地方。除此以外,教师还指导学生寻找课文中的其他词句,看看给自己怎样的感受。如有学生找到了“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这样的句子,认为“卧”字用得很好,用了拟人的手法,展现出一种闲适、安乐的场景,和文章中的“摇篮”也能有呼应的效果。

修辞手法的使用常常具有一定的个性化色彩,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的文化修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本细读和对中国文化的探究结合在一起,这样也体现了统编版教材人文主题和阅读方法双线组元的特点。

五、厘清线索,进行心灵对话

现代散文往往是作者抒发自己的心情,和他人分享自己人生经验和感悟的作品。所以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语言分析和人文情怀的感悟融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作品中的情感线索,看看作者用怎样的词句来表达情怀。这样就能起到披文入情的阅读效果,学生能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体会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巧妙之处。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文章的写作线索,说说作者为何要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放在一起,它们之间的转换意味着什么。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和作者形成共鸣,体会到作者的创作理念。如有学生认为:“百草园意味着童年的美好,是一个充满了乐趣的地方,而三味书屋则代表了从无忧无虑的童年逐渐变得懂事,了解社会,逐步进入到成人的世界,而成人的世界是充满了世俗感和功利心的。我觉得作者这样写实际上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作者想要永远留在百草园这样美好的世界,但是却不行,他最终还是要来到三味书屋,并渐渐地长大。”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把握住了作者的情感波动,并了解了作者创作的意图。

在学生解读作品的时候,教师要引导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一下某些词句中是否蕴藏着特定的人文情怀。这样学生就能在文字表面深入下去,体会到隐藏在其中的一份温情。

散文是创作主体个体情感、生活、经验和感悟的整合,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教师在指导学生展开散文阅读的时候要引导他们运用文本细读的方式,体会散文作者“怎么写”,感受散文语言凝练而独具韵味的地方。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散文语言深入下去,探究隐藏在个人风格背后的文化底蕴。这样的赏读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散文的特点,提升阅读能力。

孙瑞,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百草园词句散文
学校里的“百草园”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