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曲水流觞 道不完弦歌沧桑

2021-04-18 23:42汤力帆
曲艺 2021年4期
关键词:阳关杨先生艺人

汤力帆

“鼓鞞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歌阑酒罢,玉啼金泣,此行良苦。驼背模糊,马头奁匝,朝朝暮暮。自都门燕别,龙艘锦缆,空载得、春归去。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凉酸楚。粉阵红围,夜深人静,谁宾谁主。对渔灯一点,羁愁一搦,谱琴中语。”这首《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出自南宋词人汪元量之手,记载了舟行淮水,闻孤灯悲曲,抒宋朝国变、失却山河之恸。而位于淮水中游的淮南寿县正阳关古镇,作为鄂、豫、皖等地的货物水运要冲,历史文化浓厚,是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项目淮词的落户安家之埠。

2020年10月14日,笔者来到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正阳关镇,聆听79岁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杨志强先生演唱最接近“原味”的正阳关淮词,被他那凄美幽怨的唱腔深深吸引。笔者通过与杨先生交谈,观赏其编排的新淮词节目,翻阅其整理收集的正阳关淮词资料,进一步加深了对正阳关淮词这门古老艺术的好奇探幽之心。

一、源头扑朔迷离

据杨先生介绍,正阳关淮词艺人陶凤龙(已故)曾听师父周维汉说过:三国时期有一秀才进京赶考,遇狂风暴雨,只得在正阳关投宿。次日傍晚雨过天晴,他乘船到淮河游玩,见晚霞映照河上,顿时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吟诵时被同舟艺人听见,艺人以诗配曲,即兴演唱。一曲唱罢,四座惊赞。秀才高兴,谢过艺人,因词曲产生在淮河上,二人将此曲命名为“淮调”,后更名为“淮词”。但是,我国的科考制度发端于隋唐,此前的“三国时期”并无“秀才赶考”一说。

坊间还有另一种说法,淮词诞生于南京秦淮河畔的娼寮酒肆,与当地的“白局”很相似,由商人们从水路带入寿县正阳关及阜阳市阜南县一带。

1999年8月出版的《安徽省志文化艺术志》(以下简称《艺术志》)第五篇第一章第十七节对淮词有如下描述:“淮词,又名淮调。流行淮河长江沿岸各支流县地,如淮河有寿县、霍邱、阜阳、淮阴、清江等地;长江沿岸有当涂、和县、芜湖、繁昌、无为等地。其支流如涂河和巢湖沿湖各地亦盛行之。淮词形成于何时无考,艺人投众所好,以演唱为生。当演唱于淮河两岸时,吸收了船工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号子之类,丰富了唱曲,名之曰:‘淮红调;不久,由于艺人深入水系以外的各地演唱,又吸收各地民歌,在‘淮红调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当回到江、淮沿岸时,却以新的面貌出现,改名曰‘淮词。”

杨志强先生为正阳关本地人,1968年,他拜民间艺人陶凤龙为师,开始学习淮词。杨先生在2010年填报的省级非遗传承人申请表,非常清晰地记录了寿县正阳关淮词的传承谱系——从杨志强开始,上溯四代艺人全部男性:第一代艺人陶五爷,出生于1884年的清代,同代艺人还有老维(真实姓名不可考,1886年出生);第二代有周维汉(1899年出生)等4人;第三代有陶凤龙(1920年出生)等3人;杨志强属于第四代,与他同代的还有陈家礼、吴守琳2人,已经去世。如此说来,正阳关淮词可能在清朝中期以后开始在民间流行,流行路径与当时繁忙的华东水路运输有关。

二、曲水流觞与蔚为壮观的演唱观賞群体

据《艺术志》记载:“淮词随水路流行,船到那里淮词就到那里;尤其是大船皆为巨商所有或租赁,商人往往邀艺人演唱于船上,以为长途船运消遣;每当到城镇码头停靠时,商人出入于茶社、酒肆、旅社,皆为淮词艺人演唱之所,也是淮词流行集中的地方。因为唱淮词的不仅是艺人,商女、市民、渔民、农民都爱好而且能随时歌唱,所谓‘随口曲子自来腔。扬州、南京等地,爱听淮词而以为娱乐者不限商人和普通人,尚有官宦、士绅,以及文人、武士等,均是有钱有闲阶层人物;凡是各水路城市皆如此,一时街头巷尾,卖艺为生者日多。即使是名妓亦以此演唱待客……从此连帮的大船队,不邀艺人,而挟善唱淮词的妓女,日益增多。走运河、渡高邮、进江淮、步洪泽、达临淮、入巢湖,广泛播种淮词,因此,淮词达到迅速发展。”

由此可见,淮词是以船为载体,以淮河、大运河沿岸商埠码头为流布汇集地,士民工商各阶层不论男女均好“这一口”。沿淮、沿运河各地,曲水流觞,弦歌悠扬,“春则晌、夏则凉、秋则场、冬则黄。”(《艺术志》解释为“春天多在饭后的晌午,各执乐器于树下演唱,半至一小时即散,听者大多休息于树下。夏天大多演唱在夜晚,当众人迎风纳凉时,听淮词演唱。秋天演唱于稻场上,边打稻子边唱。冬天大多演唱于黄昏以后,也即是晚上,唱的是长篇曲目《西厢记》《荷花记》等,演出时间较长。”)

三、花开正阳与“晚景凄凉”

寿县正阳关镇处于淮、淠、颍三水交汇处,从东汉末年刘备筑城始,有上千年历史、说不完的故事。鸦片战争后,作为鄂、豫、皖等地的货物水运要道,赣、浙、晋等15省市都曾在彼设有会馆,英、俄、德等国设有贸易公司。据杨先生介绍,清末是正阳关淮词的鼎盛时期。当地富户如云,来往商贾众多,沿淮一带有许多业余戏班,常在正阳关的茶馆、酒楼等演唱,普通百姓会唱淮词者甚多。民国时期,因政府查禁,淮词的演唱班子大多不存,偶有随意搭班、自娱自乐者,也有少数穷人口唱淮词上门乞讨。这种说法恰好印证了《艺术志》中的描述,不过民国政府何时查禁淮词,目前尚未找到相关资料佐证。

1955年,正阳关淮词参加六安地区(当时寿县尚未划入淮南市管辖)音乐舞蹈会演,获挖掘整理和表演一等奖;1956年参加省民间音乐舞蹈调演,再获挖掘整理和表演一等奖。这两项大奖将淮词艺术推向又一个高峰。但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正阳关淮词再陷低谷。

进入21世纪,正阳关大多数会唱淮词的艺人陆续亡故。杨志强先生抢在他们身故之前登门记谱并学唱,撰写了一批文字资料,灌制了一些盒式录音带,记录整理了19篇淮词曲谱。如果正阳关淮词还算夕阳残照,杨先生则是这抹美丽倩影的拍摄者记录者,这是何等的功劳!

我们试图在当地寻访第二个像杨先生那样能将淮词演唱得较为正宗的人,但失败了。杨先生目前尚无合适的淮词接班人。这一艺术的未来,实为让人忧心!

四、艺术特色

(一)表演

淮词的表演通常由4人组成,一人主唱,一人帮腔(或两人对唱),2人伴奏。主唱与帮腔者均站立表演,伴奏者坐着演奏。

主唱者左手持一白色细瓷的瓷碟(上口直径约14.5厘米,下口直径约8.5厘米)、一根竹筷(长约20厘米),大拇指和二拇指分别捏着碟子的内外中心点,中指和二拇指挟着竹筷敲打碟子的两个外沿。演唱者右手持同样的一支竹筷,沿瓷碟边击打,每击打一次,左手的筷子也与盘子碰击一次,每轮发出“嗒、嗒”两声,遇乐曲的长音时,则连续击发出“嗒嗒嗒嗒……”的响声。这样,依乐曲节拍和速度,连续、平稳地进行。帮腔者,左、右手的大指与中指各拿住两只小酒盅,按乐曲节奏,一次一声,交替碰击,发出“叮铃”之声。两人各自操作,有机配合,发出“嘀哒、叮呤”的清脆之声,衬托演唱,十分悦耳。有时,伴奏者也配合帮唱。帮腔者,两手的拇指与食指分别夹住两个铜制(后改瓷质)酒盅,中指插进另一酒盅,两只手共4个酒盅有节奏地两两相碰,发出叮铃声。

伴奏者手中的乐器通常为四胡(一种四弦乐器)和二胡各一把,也有用笛、箫各一伴奏的说法。

(二)唱腔

淮词的唱腔为板腔式,它有别于热烈奔放的北方音乐,音色极为清丽凄美,委婉细腻,很可能以江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吸收了沿淮地区民歌成分,常见曲牌有【慢八板】【穿心子】【彩句子】等。前两者又称“一字三哼”调,【慢八板】【彩句子】均系4个乐句的起承转合结构,两种唱腔均系五声音阶为主;【穿心子】以六声音阶为主,【慢八板】是五声商调式。【彩句子】也是徽调式(起承句)转同宫系统的商调式。

淮词有严格的重复、变化,重复、扩展,取头、取尾、取中拼接等程式。它的3个常见曲牌既可单独使用,又可连缀构成连牌。它们之间能连得如此协调,自然是因为它们的第一乐句的开头都是基本相同的。

(三)唱词

淮词的词本结构为4句一段,句式为7句、10句交错,没有一定格式。一个曲牌也可换韵。唱词中方言较多,有的明显非本地方言而是来自其他地区方言,往往还夹杂一些虚词,如“的小”“唉哟”“吱个”“你个”等,通过虚词以提高唱腔的韵味。

(四)曲目

淮词的曲目可分为3大类:社会生活类、爱情婚姻类与世情风物类。社会生活类有长工诉苦、妇女诉苦等,爱情婚姻类有恋人相思、夫妻恩爱等,世情风物类有颂物、颂景、颂人等。目前已挖掘整理成文的有《下盘棋》《二姑娘害相思》《忠贞》《虞美郎》《十月想郎》等,当然还有一些失传曲目,如《游湖船造新桥》《一寸光阴一寸金》《对扒》等。

五、保护价值

音乐价值。淮词作为当年在淮河流域盛行、以唱为主的曲艺形式,江淮一带广为传唱的民间小调、音乐形式尽在其中,而这些唱腔现今大多不存;即便有少量存在,也因为脱离当时那个时代久远而濒临失传的窘境。目前安徽境内仅有少数地方极少数且年龄偏大的人会唱淮词,如果不尽快把这些“活化石”整理保存下来,这对广大曲艺研究者来说,将来肯定会增添很多遗憾。

民俗价值。从目前收集到淮词曲目来看,从清朝到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特别是正阳关地区)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可谓应有尽有,非常值得探究。不可否认,淮词中确实存在一些旧时代的糟粕,但也有类似《送郎打日本》之类反映抗战时期当地人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优秀作品,这些好作品值得后世传诵。

探索价值。笔者认为,淮词中还有许多未解之谜,亟需当代研究者探索,比如淮词的起源问题,本适合女性的唱腔为何由男性表演传承,等等。这些谜团,只有通过把现存的淮词曲目抢救保护下来之后再进行细致考证探究,興许能寻出蛛丝马迹。

六、面临困境

安徽省、市、县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正阳关镇有关部门对淮词这一古老的艺术形态可谓非常重视。20余年以来,安徽省文化(现文化和旅游)厅曾多次派人赴正阳关镇调研淮词,收集资料。省市曲艺家协会也曾派人赴正阳关考察调研。杨志强先生本人,也先后培养了一批学员,自创改良版淮词作品,辅导学员练习。杨先生还在正阳中学开设淮词课堂,每周3节课,听课学生30多人。但毋庸讳言,受诸多因素制约,淮词的保护与传承还存在许多缺憾。

一是大量曲目未及保存。旧社会,淮词依靠师徒间口口相传,艺人们大多不识字、不识谱,加上“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思潮的干扰破坏,20世纪80年代之后各种新兴艺术影响不断扩大,年轻人外出打工,正阳关当地懂淮词、愿意学淮词的人越来越少。杨先生挖掘整理出来的淮词曲目,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曲目伴随老艺人的离世而“人亡曲散”。

二是文化和旅游部门对淮词的保护任重而道远。杨先生整理的淮词曲目,据说只有少数曲目有音频资料(盒式录音带,质量如何未知)存世,多数曲目没有录音、录像。如果得不到专人专款抢救,仅靠杨先生手写的几十页文字资料,怕是难以反映出淮词艺术的全貌!

三是传承问题堪忧。杨先生目前在正阳中学传授淮词,由于淮词的演唱方式特殊,孩子们年纪小,又受农村学校基础教育条件限制,无法全盘吸收,只能勉强了解淮词的唱腔形式。也就是说,正阳中学的淮词课堂只能普及一些基础知识,达不到传承效果。至于杨先生教授的成年学员,或许可以组团表演一些自创的淮词节目,但真正能收为弟子者暂无(这一点,杨先生本人也认可)。所以,正阳关淮词的挖掘整理、传承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七、解决思路

笔者就目前正阳关淮词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解决建议,期盼将来有望落地实施,真正把正阳关淮词传承下去,让这门古老的艺术重新绽放魅力。

(一)拨经费、抽专人,全力解决淮词曲目保护问题。一是收集、整理好相关文字;二是充分利用杨志强先生目前身体尚可的有利时机,将已经整理出的淮词曲目进行录像保存。

(二)选拔表演及伴奏后备人才。根据淮词的唱腔形式,当前这门艺术比较适合年轻女性登台表演,要求表演者有一定的乐理基础、嗓音条件要好,建议把淮县各学校的年轻音乐教师作为选拔重点。

(三)纳入文旅融合项目,做好品牌宣传。正阳关是著名古镇,旅游资源丰富,如果将淮词纳入当地旅游规划,开辟专门景点让老艺人驻点宣传淮词,或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编新节目,讴歌新时代。淮词需要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很多古老的曲目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不适合现代观众审美需求,所以如何在保留淮词艺术精髓的同时按照现代理念打造时代精品,这成为文艺工作者需要面对的新课题。当然,前提条件是培养出优秀的表演人才。

“我们来自正阳关,唱唱家乡古今篇……”太阳虽然西落,但是明天依旧会东升。愿正阳关淮词能冲破旧时代的藩篱,在新时代闯出一片崭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文化艺术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8月。

(作者:淮南市曲艺家协会主席)

猜你喜欢
阳关杨先生艺人
前面就是阳关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阳关:虚实印象
阳关路
朝三暮四
艺人指数Top10
唐诗中的“阳关”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花灯艺人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