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口述 口述评弹

2021-04-18 13:36子方
曲艺 2021年4期
关键词:烟云苏州艺术

子方

《弦索烟云——苏州评弹口述历史》(以下简称《弦索烟云》)的作者潘讯是我的师兄,也是同乡,他眉眼清朗,洵洵儒雅,深具江南文士的气质。潘讯专研苏州评弹多年,成就颇为可观。如今,《弦索烟云》寄封鱼函,乘雁足而来,给了我一个深入了解他所学,进而全面深入地了解学习苏州评弹的机会。

一开一合,《弦索烟云》读完,正好一天。大概说来,该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潘讯访谈老一辈苏州评弹人的口述记录集锦,第二部分则是作为苏州评弹研究者的潘讯自己的独语。第一部分中既有对评弹历史的总览和提纲挈领的规划,又有通透沧桑的记忆和深入肌理的细节;第二部分是针对前一部分的辨析、思考、提炼、总结,可谓有张有弛,血肉交融。当我掩卷罢手之际,突然意识到一点:从开卷到释卷,我的阅读之所以如此流畅,是因为《弦索烟云》一书,本身就可看作一部长篇评弹作品。

在第一部分里,潘訊与周良、金丽生、邢晏春、邢晏芝、薛君亚、王鹰、杨玉麟等诸位先生的对话,恰如评弹“双档”合作,钩沉于史海意境中,将骊珠化为了精美的艺术性文字。而第二部分中,潘讯针对评弹艺术的理性总结,也与评弹中的“单档”表演仿佛。

在那一场场“双档”表演里,老一辈名家们纷纷居于“上手”,把弦索间的历史烟云一一道来,居于“下手”的潘讯辨其话风、引其诗云,又有夹叙夹议,时而深入追索,时而慨而叹之,如此往来之间,观书者如同在听一部评弹,弦索一动,唇齿一开,便有洞天无数。

书接上回,潘讯在“单档”表中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思考,构筑出了第二部分的内容。苏州评弹的史论研究、苏州评弹的表演流派研究、苏州书场的演出形态研究、评弹女艺人研究、《杨乃武》评弹文本的发生发展研究、评弹伦理学研究等,这些依据口述史而自然生发出的学术话题,在“竖着挖井”的同时“横向开河”,在阐明苏州评弹艺术体系精微变化的同时,更将之置于江南文化生态、甚至是中国文化生态中的“大历史”研究中。

苏州评弹是一个地方曲种,但它的影响力却远传广被,播于四方。以苏州为起点,经过400多年的发展,苏州评弹渐渐“溢出”江南文化圈,不独在中国四境之内,于海外也获得了相当多受众的接受和喜爱。就此而言,苏州评弹也不可能是封闭的艺术,它有着海纳百川的文化姿态,始终保持着积极学习、吸收不同艺术优长的“进取心”。这一方面得益于苏州评弹与市民文学的紧密联系,正如潘讯在书中所说,“评弹的生命密码之一就是与市民文学携手,从‘三言二拍到鸳鸯蝴蝶派直到今天的网络文学构成了市民文学的一条脉络,而评弹发展在其重要的两个阶段都是与市民文学崛起紧密结合的,从而获得了较高的文学艺术品位”。所以在传统作品之外,评弹的“市民文学”因子在一直发挥作用,着力于不断创演深刻反映生活作品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当代市民文学或通俗文学的评弹化路径,《繁花》《雪山飞狐》《天龙八部》等同名评弹作品的问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另一方面则是苏州评弹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意识地与其他艺术形式良性互动,所以我们能在京剧、越剧、滩簧、话剧等剧种中不时看到苏州评弹的影子,也能在苏州评弹中看到“蒙太奇”等电影的展现方式。

王国维曾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而这种不断进取、自我优化的艺术态度,使得苏州评弹能有一代接一代之新调。代代进取的评弹艺人从不同角度发展艺术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探索回馈给评弹艺术的固本培元的过程。于是,一个故事,一种表演,一种艺术,才能在被反复琢磨、千锤百炼后,永传后世。

这还使得评弹艺术成为了一口文化深井,那些千锤百炼的故事,反复描摹的人物,最终又为其他艺术门类提供了情节范本,如《玉蜻蜓》《珍珠塔》《杨乃武与小白菜》《三笑》等故事,在不少戏剧剧种中都有出现,这甚至给了我另一种启悟——中国早期的话剧,有相当一部分也围绕评弹说唱艺术所锤炼出的情节和人物范本展开,如早期文明戏之市民趣味、滑稽方言表演、家庭剧情节、类型化人物,显现着大量的来自于评弹故事中的文化基因,而与文明戏有深切联系的早期中国电影,又将这种基因带入了部分影视片的类型叙事中,甚至在琼瑶的电视剧与周星驰的电影中,我们依然能看到评弹叙事方式或者人物构造程式的影子。从这个层面来说,苏州评弹艺术因其开放包容的姿态,成就自己的同时,也将艺术成果回馈给了整个文艺界。

这种有益的回馈绝非是苏州评弹人的预判成果,而是一种本能的文化自觉的自然体现。苏州评弹人的骨子里有一种文化本能,只要是与文化相关的存在,必视之爱之,珍之惜之。因此,在弦索叮咚间鸣珂溅玉的苏州评弹,才能不断精进,在琅寰福地中不断开辟福地洞天。

所以,苏州评弹人更应该注重对文化的记录和研究。而值得欣慰的是,无论经历了怎样的岁月风烟,那些原本应该口传心授的故事,都能遇到有心人,他们或是传承人,或是研究者,或是媒体人,或是出版者,或单纯只是爱好者,但无论如何,他们尽了一切努力,将评弹艺术存身立世的文化背景和包容展现出的文化状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掘、整理、完善、发展。

文化之留存与延续,不正是这样吗?

(作者:云南艺术学院教授、云南省评协副主席)

猜你喜欢
烟云苏州艺术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秋暮
纸的艺术
病后弃政从文
坦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茶山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