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笛,刘丽芳,罗君,柳佳璐,龙俊瑶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是一种以乳腺小叶为中心,以肉芽肿形成为病理特征的疾病[1]。属中医学“乳痈”范畴,好发于非哺乳期女性,临床表现以突发乳房肿块为主,伴或不伴脓腔形成,病程较长。对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治疗,西医考虑其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多以免疫相关治疗为主[2-3],但会产生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中医对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治,多以局部情况为主,结合全身症状予以辨证施治。笔者基于清代医家程钟龄《外科十法》对中医外治法的认识,浅谈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中医外治法如下。
《外科十法》[4]包含总论十法及周身上下所患外科病症的治法方药。其中,总论十法包括:内消法、艾灸法、神火照法、刀针砭石法、围药法、开口除脓法、收口法、总论服药法、复论五善七恶救援法、将息法。具体而言,内消法,是指初起肿毒结聚之际,尚未化脓之时,及早使用解毒消肿之药以促消散。《外科十法·艾灸法》云:“隔蒜灸法,胜用刀针。”善用艾灸法,可促使疖肿消散、煨腐成脓、瘀去新生,从而治疗痈疮及一切无名肿毒。神火照法是指将火照散置于肿毒半寸之外,以麻油点燃而熏之,适用于火在头面以上,不宜艾灸者,可与艾灸法交互为用。凡毒有拘急绷亮,疼痛难忍者,脓已成熟也,视其部位及脓腔大小,分别选用刀针砭石法或开口除脓法以祛脓生新。围药法,是指肿毒之大者,利用药散箍围收束之效,使疮肿或消或溃,范围不至扩大。而痈疽溃后或切开后,难以收口愈合者,多由瘀肉、脓腐不尽所致,故可根据疮口情况使用药物以促进创面愈合。在总论服药法中,程钟龄又讲到对于任何痈疽肿毒都应分型论治,以阴阳为核心,加以对症用药,从而达到药到病除之效。另外,程钟龄所阐述的五善七恶救援法虽与陈自明所论不同,亦体现了其对疾病善恶转归的认识和独到的处理方法。《外科十法》中总论十法对痈疽等外科疾病的治疗、转归、预后论述全面,而在将息法中,更是提及了痈疽病中的大小宜忌事项,故此十法实为痈疽治疗之纲。
《外科十法·总论服药法》中云:“凡痈疽……大抵有阳毒,有阴毒,有半阴半阳。宜细辨之。”阳毒者,临床可见局部疮势红肿,疮顶尖耸,根脚不散;阴毒者,可见疮势灰白,疮顶平塌,少痛,根脚走散;半阴半阳者,可见疮肿虽红,却不甚尖耸。故临床上,在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时,应观察乳房肿块状况,结合全身其他症状及舌脉特点,首辨阴阳,或用膏,或用刀针,或服药,多能取效。
2.1 肉芽肿性乳腺炎属阳毒者肉芽肿性乳腺炎属阳毒者,乳房局部肿块红肿疼痛明显,界限清晰,且成脓迅速,或伴有发热、恶寒等明显的全身症状。在外治法上,成脓前,应尽快予以药物外敷促进肿块消散。《外科十法·周身上下所患之病名》云:“治肿毒初起时……外敷远志膏,一切恶毒,无不消散但宜早为妙。”远志膏,乃远志肉去心,清酒煮烂,捣为泥而成。程钟龄认为其用于肿毒初起之时,可使肿毒立消。临床上,对于疮疡肿毒,伴有明显红肿热痛而尚未成脓者,使用远志膏外敷肿处,可获痊愈,且治疗越早,疗效越佳[5]。当其用于乳痈早期时,收效较好,大多1次即可见效[6-7]。故对于肉芽肿性乳腺炎红肿热痛明显,且局部未成脓,尚处于疾病早期者,可用远志膏外敷病灶,以期速消肿块,截断疾病进程。
《外科十法·周身上下所患之病名》曰:“倘疮已成脓,无从消散也,必须外溃。”肉芽肿性乳腺炎属阳毒者,往往成脓迅速,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辨别肿块脓成与否,脓成后应及时切开,将脓腐放尽。患处皮肤绷紧光亮,患者疼痛感明显加重,且指端有波动感时,则说明脓已成。反之,则脓未成。脓成后,应予刀针砭石法将肿块切开,躯干及四肢之脓肿,皆可用刀法,而头面及耳前后之脓肿,则宜用砭法。在切开肿块时,又应辨脓之深浅,《外科十法·刀针砭石法》云:“……以手指按下,软肉深者,其脓必深;软肉浅者,其脓亦浅。若脓浅刀深,恐伤好肉。脓深刀浅,恐脓不出而肉败,最宜斟酌。”因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成脓的脓液中往往混杂坏死的脂肪组织,故脓液浓稠浑浊,遂常不予针刺抽吸,以恐脓液残留不尽,而程钟龄在其开口除脓法中主张烂开大口,即当脓腔较大,脓液较多,脓液浓稠之时,应将切口适当开大,故在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时,应适当开大切口,以防口小脓多,致脓出不尽,或硬脓难出,以致延绵难愈。需要注意的是,切开引流之后,不论脓液多少,最好安放引流条于创口,一者以防小切口过早愈合使得脓液流出不畅,二者有利于脓液过多时进行充分引流。另外,包扎时,应配合垫棉法加压包扎乳房局部,可促进腔面贴合,防止渗出,加速愈合。
肉芽肿性乳腺炎属阳毒者,腔面往往鲜活,血管丰富,容易愈合。但切开后,仍应在脓腔内予以化腐祛瘀类药物,使脓腐尽出。《外科十法·开口除脓法》中提及可用乌金膏提脓祛毒,推陈致新。乌金膏由巴豆去壳,新瓦上炒黑,研细为末而成,在《本草纲目》中,称巴豆为外科要药,且在《外科枢要》及《痈疽神验秘方》等中医外科典籍中皆有提到脓肿切开后,若脓未流尽,可蘸乌金膏,纳入疮内。亦有研究表明[8],巴豆霜可使疮疡肿毒脓腐脱,肉腐分,起到“呼脓拔毒”之效。当腔内脓腐排尽后,则切口可自然愈合,而无闭门留寇之虞。
2.2 肉芽肿性乳腺炎属阴毒者肉芽肿性乳腺炎属阴毒者,皮色多正常,以局部肿块为主,少有成脓,且肿块通常较大,多界限不清,无明显疼痛,故在治疗上,局部多以内消法及围药法为主。《外科十法·总论服药法》言:“阴毒者,宜以温为主”。《外科十法·围药法》言:“若以万全膏,遍敷肿处,可使消处自消”。因万全膏有温化顽痰,散结消肿之效,遂适用于疮疽属阴毒者。万全膏是由藿香、白芷、当归尾等75味中药制成,其温化顽痰作用较强,且可止痛消肿,对于风寒湿邪痹阻日久,顽痰瘀血胶着,而致关节肿大变形者,外敷可拔出毒气病邪[9]。另外,外感寒湿毒邪,或脏腑功能失调,而致邪毒痰瘀,凝滞脉络,发为阴证脱疽时,亦可用万全膏贴之,以达温阳散寒除湿,活血通络化痰之效[10]。肉芽肿性乳腺炎属阴毒者,多由阳气不足,痰浊瘀血凝聚于乳房而成,遂局部外用具有温阳、化痰、祛瘀、消肿功效之万全膏,可促进肿块消散。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外敷膏药时,应当覆盖整个肿块。
肉芽肿性乳腺炎属阴毒者,在整个病程中,肿块多不化脓,给患者带来的病痛和伤害较小,此时内服法在其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整体辨证论治,灵活运用中药内服,再配合患处局部治疗,多可加速肿块消散,缩短病程。
2.3 肉芽肿性乳腺炎属半阴半阳者肉芽肿性乳腺炎属半阴半阳者,乳房肿块虽红却不甚,其肿块亦可化脓,但时间较长,多有成脓不畅之虞。《外科十法·总论服药法》言:“半阴半阳之治,宜温而不助邪”。故在成脓前,可将清热之远志膏及温阳之万全膏交替使用,从而达到温阳而不助邪,清热而不留虞之效,并且可调和肿块之阴阳,促进肿块消散,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若已觉肿块局部少量成脓,可用具有温阳之效的艾灸法进一步促进其成脓完全,《外科十法·艾灸法》中提出使用隔蒜灸法,但因乳房皮肤娇嫩,不宜行刺激性过强的治疗,故可用艾条悬灸法熏灸肿块局部,时间长短依据疮毒大小,注意勿烫伤乳房皮肤。程钟龄云:“此法可使皮色紫滞者立转红活,疮热平塌者立转高耸”。或者可配合内服温阳中药以促使阴毒消散,肿块化脓。脓成肉腐后,再视局部情况运用刀针砭石法或开口除脓法切开排脓。
肉芽肿性乳腺炎属半阴半阳者在切开排脓后,创面往往颜色灰暗,难以愈合。研究表明[11-12],用艾条熏灸创面可促使肉芽生长,伤口愈合,故此时亦可用艾灸法治疗局部,以期皮色立转红活。若腔内颜色仍然灰暗,腔面肉芽难以生长,《外科十法·收口法》云:“凡治痈疽最难收口者,由瘀肉夹杂,瘀脓不尽所致”,可将海浮散敷于腔内,以达瘀肉自脱,新肉自生之效。海浮散由乳香、没药各半组成,其剔除腐肉、促生新肉效果较佳。临床上,将海浮散用于水肿明显、颜色灰暗、久治不愈之疮面,效果显著[13-14]。海浮散的生肌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创面新生毛细血管的数量和胶原蛋白的含量,改善局部微循环,加速肉芽组织的形成,最终达到促进创面愈合的目的[15]。故切开排脓后,灵活运用海浮散,可加速创口愈合。将药物放置于腔内后,使用垫棉法对伤口进行加压包扎,可促进创面贴合,加快痊愈速度。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近年来女性多发的乳房炎症性疾病[16],因多数肿块反复溃烂,难以愈合,对乳房外形的损伤较大,严重影响了患病女性的生活质量。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乳房局部肿块,而大多数患者往往全身症状较轻或者未见全身症状,故对于患侧乳房的局部治疗尤为重要。程钟龄《外科十法》将肉芽肿性乳腺炎按阳毒、阴毒、半阴半阳之毒进行论治,但三种分型也非绝对固定,治疗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变化,且对外用药物的使用也不应固定化,应视情况随机应用,再根据患者全身症状进行辨证论治。应当注意的是,在使用各种外用药物时,如若患者出现过敏情况,则应立即停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