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 姣,李 镜,井夫士,井夫杰
(1.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2.潍坊市中医院,山东 潍坊261000;3.莒县人民医院,山东 日照276800)
小儿厌食又称恶食,是以较长时间食欲不振、见食不贪、甚至不思饮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1],为儿童常见病。若不及时治疗将造成患儿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可导致佝偻病、贫血、坏血病等,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智力发育和心理健康[2]。现代医学认为小儿厌食与胃动力不足、肠胃黏膜结构改变、微量元素缺乏、食欲调节因子异常、肠道菌群失调、喂养不当等因素有关[3-4],多采用补充益生菌、微量元素(如锌和维生素制剂),口服消化酶制剂、促胃肠动力型药物,心理疗法等对症治疗,但疗效不甚理想,而且某些药物还具有明显的不良反应[5-7]。井夫杰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二十余载,对推拿治疗小儿厌食有独特的见解与治疗经验。笔者师从井夫杰教授,有幸跟其临证学习,受益匪浅,现将井夫杰教授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的经验总结如下。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但发育迅速,对营养物质需求尤为迫切,与“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相矛盾,又乳食不知自节,寒温不知自调,若喂养不当、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病后失养易损伤脾胃,使脾胃失健,纳化失和而成厌食。故小儿厌食病在脾胃,治疗以调理脾胃为主。然井教授强调五脏虽不同,但同属一体,多相互影响,或多脏合病,指出小儿厌食虽病在脾胃,但与肝、肺、肾的功能密切相关,治疗时应兼顾其他脏腑的影响。
井教授认为过食零食、生冷、油炸、肥甘厚味及高营养的滋补食物易致乳食停滞中脘,日久化热伤津,津亏滞碍,脾运失健,食物更不得运化,长期恶性循环致其食量减少,见食不香。故井夫杰认为厌食初起食滞为先,多为实证;继之脾运失健与食积共存,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后期则无积滞征象,多见虚证。因此在临床治疗厌食中,井教授谨守小儿厌食脾胃失健,纳化失和的病机,以调理脾胃为主,分期论治小儿厌食,并立足整体,重视肝、肺、肾对脾胃运化的作用,仔细分辨厌食轻重程度及所累积脏腑,灵活采用疏肝健脾、补肺调脾、温肾健脾之法。
井教授善于以推拿代药,分期论治小儿厌食之疾。其选取穴位时,按照辨证、分期及穴性进行选穴,选穴少、专、精,且不拘泥于小儿特定穴,灵活运用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并结合君臣佐使组方配伍理论,使推拿处方严谨清晰。操作时要求严格按照推拿手法操作规范,结合患儿年龄大小、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及耐受力选择适宜的手法及刺激量。井夫杰以《理瀹骈文》中“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为理论基础,辨证选用推拿介质,以提高疗效,保护小儿皮肤。
2.1 厌食初起,消积导滞厌食初起,食滞为先,有滞当消,正所谓“不消其滞则其疾不平”,但应顾护脾胃,不得攻伐太过,中病即止。症状多见不欲饮食,食量减少,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或伴有口气臭秽,嗳腐吞酸,夜寐不安,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厚或腻,指纹紫滞,脉滑数。治法:消食导滞,佐以健脾和胃。推拿介质:消食运脾膏,即将苍术、茯苓、陈皮、砂仁、神曲、鸡内金、山楂等药物烘焙研制为细末过筛,将药粉与凡士林按照1∶1的质量比例,搅拌均匀,每次取适量药膏涂于穴位处。取穴:清补脾经,清胃经,清肝经,清板门,掐揉四横纹,顺时针方向摩腹,按揉中脘、足三里,捏脊。夜寐不安者加清小天心,大便秘结者加清肺经,清大肠,揉龟尾,推下七节骨;手足心热者加清天河水。
推拿处方中清补脾经为君,以健脾消食、增食欲;清胃经、清板门为臣,以消宿食,降胃通腑气;掐揉四横纹、揉中脘、顺时针摩腹为佐,消食理气导滞;清肝经与捏脊均为使穴,清肝经可调畅气机,捏脊可通经络,和脏腑,调阴阳,理气血。且现代医学认为捏脊可以调节肠道菌群,提高微量元素,调节胃肠道运动,增强免疫力[8-10]。大便秘结及手足心热为食积化热的表现,应佐以通便清热。“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故推拿介质选用消食运脾膏,其中苍术、茯苓燥湿运脾,陈皮、砂仁理气助运化,鸡内金、山楂、麦芽、神曲开胃消食,化积导滞,以上药物在推拿的促进下可直接通过皮肤,传至经络脏腑,直达病所,发挥健脾消食助运之功。
2.2 厌食迁延,健脾化滞厌食迁延,脾运失健与食积共存,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则应消食化滞治其标,健脾助运治其本。症见食欲不振,多食或强迫饮食后脘腹胀满,嗳气不适,形体偏瘦,面色少华,但精神尚好,大便不调,舌淡红,苔薄白或腻,指纹淡红,脉滑。治法:健脾助运,佐以消食化滞。推拿介质:同上。取穴:补脾经,补胃经,运内八卦,揉板门,推四横纹,顺时针方向摩腹,按揉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捏脊。嗳气、胁胀,脾气急躁不安者加清肝经。
补脾经、补胃经为君,可健脾胃,促进纳运;运内八卦、揉板门、推四横纹、顺时针摩腹为臣,以宽胸理气,健脾助运,消食导滞,使补不宜过盛,以免壅中;按揉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为佐可健脾消食,捏脊为使。以上诸穴配合消食运脾膏使脾运滞消,则饮食自香。
2.3 厌食日久,健脾养胃厌食日久,脾胃虚弱,气血化生不足,应健脾养胃培补正气,防其罹患它病。症见不思乳食,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形体偏瘦,肢倦乏力,大便质稀,并夹有不消化食物,或食后即泄。舌淡红,苔薄白,脉无力。治法:健脾助运,养胃和中。推拿介质:健脾益胃膏,药物组成为太子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神曲等,制备及使用方法同消食运脾膏。取穴:补脾经,补胃经,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推四横纹,按揉足三里、脾俞、胃俞,捏脊。若出现口干多饮,五心烦热,舌红少苔,为胃阴不足,处方应去推三关,揉外劳加清天河水、揉二人上马、清肝经。
补脾经、补肾经为君,补肾健脾助运,即培补先天以资后天;补胃经、推三关、揉外劳为臣,以开胃消食、温阳益气;推四横纹,按揉足三里、脾俞、胃俞为佐,以调中行气、消食助运,捏脊为使,以振奋脾阳。若出现胃阴不足之证,揉二人上马、清天河水、清肝经可滋阴补肾,调畅气机,平衡阴阳。推拿介质选用健脾益胃膏,其中太子参、甘草健脾益气,养胃护阴;茯苓、白术健脾燥湿;佐以陈皮理气助运。药物与推拿手法协同发挥作用,可增强健脾益气的疗效,并起到保护小儿皮肤的作用。
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多样,各有所长,治病亦各有所侧重,故井教授推崇推拿,但不为推拿所制,擅长运用多种外治疗法,根据患儿的体质、病情、年龄、症状等,辨证协同应用推拿、针刺、耳穴等治疗方法,或单一应用某一种方法,或结合应用,综合治疗,达到“治所以异而病皆痊”,以提高临床疗效。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所言:“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3.1 刺四缝四缝穴是经外奇穴,最早见于明·董宿《奇效良方》:“四缝四穴,在手四指内中节。是穴用三棱针出血,治小儿猢狲劳等症。”[11]现临床广泛应用四缝穴治疗厌食、疳积、便秘、咳喘等病[12-14]。有研究发现四缝穴可促进肠道胰脂肪酶、胰淀粉酶及胰蛋白酶的分泌,降低血清瘦素水平,促进脾胃消化功能,增强食欲,改善患儿厌食症状[15-16]。井教授常规消毒四缝穴,避开血管,使用一次性无菌采血针迅速点刺该穴,挤出少许黄白色黏液或血液后按压止血,点刺多快速轻浅准确。针刺结束后嘱患儿勿玩泥沙、污物,以防感染。病情轻者,多为清白或黄白色黏液,夹有少量血液;病情重者血液多,夹有少量淡黄色黏液。且井教授常根据患儿病情、耐受程度及所累及脏腑,针刺三缝(示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掌面,手指第一指关节横纹中央)或针刺某一指即止,不必皆刺,均取得较好效果。
3.2 压耳穴《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与脏腑关系密切,耳穴贴压可持续刺激耳穴,并通过经络的传导,反射到相关脏腑,激发脏腑经气,达到稳定治疗效果的目的[17]。井教授治疗厌食一般选取脾、胃、肝、饥点、交感、神门、皮质下、内分泌等穴进行贴压。其中脾、胃针对病位取穴,可调理脾胃功能,肝可调畅情志,起到抑木扶土之功,饥点为治疗厌食的经验效穴,而交感、神门、皮质下、内分泌是根据西医理论取穴,可以调节自主神经功能[18]。且井教授认为耳穴贴压作为广义针灸的一种,亦有补泻之分。对于厌食初期偏实证者,采取泻法,即运用直压法,用拇指与示指指腹对所选穴位进行垂直按压,刺激量大,按压时间长,以出现胀痛感为宜。对于虚实夹杂及厌食后期以虚证为主者,采用补法,即用轻柔的旋转按压法,用拇指、示指指腹沿顺时针方向对穴位进行轻柔按压,刺激量小,按压时间短,以患儿出现微微疼痛为宜。
3.3 施艾灸井教授治疗厌食后期脾胃虚弱患儿,多选用足三里、中脘等穴位,进行温和灸,即患儿取仰卧位,医者手持清艾条,距皮肤3~4 cm,点燃后依次灸足三里、中脘。施灸时医者将手指放在穴位旁,以感知温度,防止温度过热烫伤患儿。每穴灸5~10 min,以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清代吴亦鼎《神灸经纶》云:“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合治内腑”,且《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中脘为胃之募穴,且为腑会,二者合用为合募配穴,可协同增强疗效,艾灸可将温和热力透达于经脉和腧穴深部,通过脏腑经络传导,起到健运脾胃,补中益气,调和气血的作用。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处患者为“本”,医生为“标”,强调的是标本相得,医患配合。朱丹溪云:“与其求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井教授将“标本相得”及“治未病”的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强调以患者为本,接诊时耐心交流,悉心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小儿恐惧之心,以全面把握病情及了解患儿身心特点,对于年龄稍大或有情志问题的患儿,可与其建立良好关系,积极寻找使患儿忧思恼怒的症结所在,并耐心进行心理疏导以畅其志或顺其意,同时配合移情易性、情志相胜的中医特色心理疗法,心身共调,促进康复。治疗时修齐指甲,擦热双掌,分期论治,因人施治;治疗后健康宣教,根据患者病情及身心特点针对性的指导患儿及家长饮食、起居及精神情志调节。未病先防,即婴儿时期提倡母乳喂养,循序渐进添加辅食;家长应培养孩子按时定量饮食的习惯,纠正挑食、偏食;避免辛辣刺激、生冷坚硬食物,不滥服营养品及高蛋白高糖类食物,多吃蔬菜及粗粮。既病防变,即小儿病后应尽早、尽快系统治疗,以把握治疗的最佳时机,做到“无后其时”,且与医者配合寻其原因,积极疏导,勿责怪、训斥患儿;鼓励式进食,不强迫喂食;增加食物品种,荤素搭配,菜肴讲究色、香、味齐全,以促进儿童食欲,并营造良好的进食氛围。愈后防复即指经治疗痊愈的小儿,家长应做到“乳贵有时,食贵有节”,为小儿提供合理的营养搭配,纠正其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注意调畅小儿情志,防治该病再次发生。
患儿,女,6岁,2019年11月20日初诊。家长代述:食欲不振2个月余。患儿于2个月余前因食物中毒腹泻而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嗳气不适,食后更甚,且症状日渐加重,精神倦怠,懒言、乏力,时有恶心欲吐,平素易感冒。曾口服中药治疗,疗效欠佳,遂来就诊。现症见:精神一般,面色萎黄,形体偏瘦,倦怠乏力,懒言,眠可,纳差,大便溏,小便调。查体:腹部胀满,舌质胖嫩,苔白腻,脉缓无力。西医诊断:厌食;中医诊断:厌食症(脾胃气虚),治疗原则:健脾助运,养胃和中。治疗方法:推拿联合艾灸、针刺四缝。推拿操作,推拿介质:健脾益气膏;推拿处方:补脾经300次,补胃经300次,补肾经200次,补肺经200次,推三关100次,揉外劳宫100次,推四横纹100次,按揉足三里、脾俞、胃俞各50次,捏脊6遍。1次/d。艾条温和灸足三里、中脘,每穴5 min,隔日1次。针刺四缝:常规消毒四缝穴,避开血管,使用一次性无菌采血针迅速点刺该穴,挤出少许黄白色黏液或血液后按压止血,7日1次。治疗期间嘱患儿家长多与患儿交流,采取鼓励式进食,不强迫喂食;增加食物品种,荤素搭配,菜肴讲究色、香、味齐全,以促进儿童食欲,并营造良好的进食氛围。治疗4 d后患儿食欲明显增加,腹胀、嗳气减轻。继续治疗6 d患儿食欲明显好转,腹胀消失,倦怠、乏力,恶心、嗳气明显缓解,精神状态佳。继续巩固治疗4 d,患儿纳食良好,体重有所增加。嘱患儿家长培养孩子按时定量饮食的习惯,避免辛辣刺激、生冷坚硬食物,不滥服营养品及高蛋白高糖类食物,多吃蔬菜及粗粮,做到“乳贵有时,食贵有节”。
按语:本案厌食患儿,乃外邪伤脾,使脾胃失健,不能受纳水谷所致。且厌食日久,脾胃虚弱,无法运化水谷精微,致气血化源不足,则出现精神倦怠,懒言、乏力。脾为肺之母,脾病及肺,肺卫不固,则平素易感冒。治疗时宜健脾助运,养胃和中,兼以补肺。推拿处方选取补脾经,以健脾助运,培土生金,补胃经,以开胃消食,补肾经,培补先天以滋后天,补肺经,实卫固表,推三关、揉外劳,以温中散寒、温阳益气,推四横纹,以调中行气、消食助运,捏脊,以振奋脾阳。推拿手法配合推拿介质健脾益气膏,协同发挥健脾益气的作用。联合刺四缝、艾灸共奏健脾助运,养胃和中,补肺固表之功。再佐以生活调护,则脾健胃和,饮食自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