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子十法”调节儿童五脏*

2021-04-17 21:03赵智源黄岩杰丁雪颖彭超群李相珍
中医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五脏脏腑气机

赵智源,黄岩杰,2,丁雪颖,彭超群,李相珍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养子十法”出自《小儿病源方论》,是南宋医家陈文中提出的儿童养护理论,概括了小儿防病理念和方法措施。小儿脏腑娇嫩,肺脾肾三脏阳气未充,“要背暖,要肚暖,要足暖,脾胃要温”以充养肺脾肾之阳;小儿脾胃脆弱,“儿啼未定勿便饮乳、勿服轻朱轻粉”以防止寒凉药食而伤及脾胃;小儿皮肤肌腠疏薄,“宜少洗浴”以防止腠理开泄而感受邪气;小儿肾水未充,生长活动旺盛,心肝阳气易实,“要头凉,要心胸凉”以制约心肝阳气躁动而保持机体阳气衡通畅达;小儿神气怯弱,“勿令忽见非常之物”以防止心肝受惊而保证小儿情志安和。因此,“养子十法”是以五脏为核心,以寒热温凉调摄为主要手段,注重顾护小儿肺脾肾之阳、制约心肝阳气过旺、调理中焦脾胃以及呵护小儿神志以保持机体阴阳协调、气机畅达。

小儿若草木之初萌,精气神有其独特的特点。《黄帝内经》云:“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颅囟经》云:“孩儿气脉未调,脏腑胞薄,腠理开疏。”钱乙于《小儿药证直诀》中更明确指出了小儿“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基本生理特点。五脏性有所偏,各有所主,小儿脏腑尚未发育完全,各脏腑机能相对成人尚显不足。钱乙在继承前人五脏生理机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儿五脏辨证体系,即“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更进一步突显小儿的五脏生理病理特点。心为少火,易受扰动,亢极为惊;肝为稚木,易受火煽,妄动为风;脾为弱土,易受湿滞,失运为困;肺为娇金,易受邪袭,失降为喘;肾为寒水,常亏无实,未充为虚。小儿脏腑清灵,随拨随应,小儿养护更应注重日常生活寒热温凉的调摄,以免酿生疾患。陈文中继承了上述理论,并运用“养子十法”以调节小儿五脏的虚实寒热和全身的气机运行。

1 “要背暖”

“要背暖”即言小儿衣着温暖适中以暖背顾肺为宜。“宜少洗浴”即勿因频繁洗浴伤及阳气而使小儿肌肤腠理开泄,为外邪所乘。背者,机体之阳面,督脉之所行,肺脏之所附。背部为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所过,而膀胱经主外感病证,督脉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背暖有利于阳经气血运行,助肺宣降气机。《内经知要·藏象》云:“肺虽在胸中,实附于背也。”《小儿卫生总微方论》言:“凡儿于冬月,须着帽项之衣,夏月须着背褡,及于当脊,更衬缀一重,以防风寒所干,谓诸脏之俞,皆在于背故也。”肺俞、风门皆在背部,肺与背部关系密切。小儿肉脆血少气弱,肺常不足,且肺为华盖,易受风袭,易为寒束,暖背不仅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而且可以抵挡风寒的侵袭,以求未病先防,防微杜渐。可见,陈文中“要背暖”“宜少洗浴”的理念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并成为指导后世中医儿童保健的经典方法。

虽然陈文中强调顾护肺脏“要背暖”,但后世医家也认识到衣着过暖又使汗出过多,阳伤阴损,腠理开泄而易感邪。《全幼心鉴》中说:“将养小儿,衣不可太暖,热则汗出而虚,风邪易入。”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小儿穿衣亦然,背部俞穴又为脏腑之外应,脏腑与膀胱经皆有关联,尤其是膀胱经正常循行于脊旁,依赖于脾主肌肉的功能[1]。因此,从脏腑经络层次上讲,肺为五脏之华盖,“要背暖”不仅有助于保护肺脏不受邪,亦能益于肺脾及其他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统一,这正是五脏整体观念的充分体现。

2 “要肚暖”

《黄帝内经》云:“四季脾旺不受邪。”《幼科发挥》云:“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峰起,故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说明小儿脾胃虚弱是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调护脾胃是强健体质、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2]。钱乙云:“脾胃虚弱,四肢不举,诸邪遂生。”脾胃病则气血乏源,变生他病,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小儿肚腹皮肤肌肉薄嫩,且脾胃稚弱,最易受寒湿饮食所困,正如万全在《幼科发挥》中解释:“脾主困,谓疲惫也。”脾为湿土,喜燥恶湿,得温则运,得凉则滞,脾胃受饮食或湿邪困阻,令其升降、运化、燥湿功能失常,轻者体重困倦,重则饮食不振、泄泻等。钱乙尤为重视论治小儿脾胃疾病,以护后天生化之源,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及脾脏虚怯的证候,论治多以补脾、和胃为法。

陈文中在继承《黄帝内经》和钱乙的理念基础上,亦将调护脾胃作为主要防病措施。提出了“要肚暖”“脾胃要温”“儿啼未定勿便饮乳”“勿服轻朱、轻粉”等举措,皆透露着温养脾胃的防护理念。陈氏善用温法补脾和胃。脾胃居于中焦,气机调畅则血脉通利,五脏安和。温则气升血散,使得中焦气机畅达无阻,饮食易消。故《格致余论·慈幼论》云:“气血充盛,食物易消。”温法的表现形式具体体现在饮食、用药、护肚方面。饮食方面,“儿啼未定勿便饮乳”以避免小儿啼哭时使食物与冷气交结于脾胃。明代医家寇平在《全幼心鉴》中也提到“吃热、吃软则不病,吃冷、吃硬则多病。”脾为阴土,易受食阻,易为湿困,如过食生冷咸寒之品不仅伤及脾阳阻碍运化,且易蕴湿生痰,致使脾胃受其所困,不得升清降浊[3]。用药方面,“勿服轻朱、轻粉”以防止寒凉药物而败伤脾阳,运化无力。护肚方面,腹部乃阳明胃经与太阴脾经所过,是脾胃之所,“要肚暖”以顾护脾胃阳气。任脉亦循于胸腹,与督脉阴阳相交,合而成环,“要肚暖”亦可使经气得利,脏腑气机调畅。

3 “要足暖”

少阴肾经与太阴脾经、厥阴肝经皆循经足部,三阴经又共同交汇于三阴交穴。“要足暖”以防止寒从下起而使三阴病寒,又以温肾为主。小儿七岁肾气始盛,生理功能尚未成熟,肾常虚,不病则已,病则多虚多寒。肾水与心火相济,火根于水,水性本寒,故肾系病于寒者为多[4]。肾气作为五脏之根本,化生肾阴、肾阳以滋养他脏之阴阳。《景岳全书》云:“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若肾气不足,摄纳无权,则使肺气宣降失职,正如钱乙所言“肾气浸浮于肺,即大喘也”。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主水而制于脾土。《医宗必读》云:“制水生金者,悉属于脾。”若肾气不足以化生肾阴,水不涵木,肝木郁遏,横逆乘脾,土不制水,进一步使肾水泛滥,而致肝、脾、肾同病。

肾水得寒则损,得暖则愈,故陈氏提出“要足暖”的方法温煦三阴经,尤其是肾经,以保证元阳充盛,从而推动脏腑气机升降协调,上下并济。气得温则行,“足暖”可使气血调和,三阴经气衡通畅达无阻;水得阳则化,肾阳充盛一方面可保证一身阳气充足,另一方面水暖则土和,可使肝木畅达,精血有源。而肝木疏泄畅达亦助脾土运化水谷,脾气健运则推动肾气上济于心。归根结底,脏腑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皆以肾阳为根本,反之又滋助肾阳。若足部失暖,三阴遇寒,阳气受损,气血津液无法通过气机运动布散全身,筋骨肌肉不得濡养,最终损及肾气肾阳,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普济本事方》谓:“肾气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饮食,譬如鼎斧之中,置诸米谷,下无火力,虽终日米不熟,其何能化?”此外,若太阴脾土病于寒湿,使肾水泛滥,肝木郁滞;或肾水病寒,困遏肝木,反侮脾土,最终致三阴俱病,诸病丛生。

肾为阳气之根,钱乙所言“肾主虚”意在强调补肾的重要性,陈氏则提出“要足暖”的举措以温肾而滋养元阳,从预防的角度达到补肾的目的。元阳充足则气机升降协调,使脾胃升清降浊,肝血疏泄畅达,筋骨得养。由此观之,“要足暖”符合“肾主虚”的观点,以补肾作为要点,温补元阳以达温补一身之阳气之功,推动脏腑气机上下并济。

4 “要头凉”

心为阳脏而主火,心火煊炽,心火推动气血充盈肌表,故心气分布于表[5]。陈氏所指“要头凉”即是顺应了心阳的特性,使心之阳气正常散布于头面部,发挥心阳统领脏腑和体表组织生理活动的功能,避免心阳过盛,热极化火。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正常生理状态下,心火宣盛表现为神思敏捷、精神充沛;若心火宣散过极,病理状态下则表现为热极亢盛的证候。额上为心,火热过盛不仅影响头面组织官窍的生理机能,亦可引起面部色泽的改变。少阴以君火主令,手少阴心,火也,足少阴肾,水也,水火异气,而以君火统之[6]。君火过旺,火热伤阴,心肾失交,又致心悸、失眠多梦等虚热证。《素问·灵兰秘典论》言:“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君火过旺是诸脏腑热证的主要根源。钱乙说“心气实则其上下行涩”,心火过旺,气机滞涩,子病犯母,使肝血郁滞,肝阳上亢;或母病及子,使心脾积热,皆可产生头面部的热证表现。

心主血脉,目聚宗脉[7],钱乙在描述目内证时指出:“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黄者,脾热。”由此可见,头面部对热证反映较为敏感。陈氏因此受钱乙启示,提出“要头凉”的举措预防热证。头为诸阳之会,头面部穴位大多属阳,连贯全身经穴,调节着机体的阴阳平衡。《灵枢·经别》云:“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少阴心经循行头部,其华在面,为阳中之太阳。《灵枢·脉度》曰:“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心为君主之官,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肺开窍于鼻,皆借助心阳的鼓动,使水谷精微向上升发,滋养于头面目。《鬼谷子·符言》提道:“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说明五官神窍由心神驱使和支配。又言:“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皆由此门户出也。”因此,“要头凉”不仅旨在预防心火亢盛而致的头面部热证,亦能借助心阳的鼓动作用而维持脏腑和体表组织官窍功能相互协调,还能充分发挥心主神明的作用,促进小儿神志发育。

5 “要心胸凉”

肝位于中焦[8],主升发,肝体阴而用阳,肝受热过多、疏泄过度则为肝热。心居胸腹中,心火煊炽过度则易发热证。因此,“要心胸凉”即指保持肝主疏泄、心主宣通的正常生理状态,避免心肝阳气过亢而致肝失疏泄,心气逆乱。

肝为刚脏,喜升发条达,主调畅情志,情志以血为本,以气为用[9],情志异常亦可使肝气郁滞,疏泄太过或不及。小儿脏腑脆弱,易于惊恐,恐则气下,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10]。“勿令忽见非常之物”以防止因异声异物使小儿情志过极,肝失条达。《张聿青医案》言:“木不敷和,则心血不生,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胆不能化相火,胃不能下降而收纳,肾无以藏精。”肝失疏泻,肝血无以养肝阴,使肝之阴阳失衡,也可致使其他脏腑生理功能难以维持。

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钱乙在论述肝热证时指出“得心热则搐”,“心气热则心胸亦热”,在治肝的同时亦泻心热,注重脏腑同治。陈氏则据此提出“要心胸凉”,发挥肝为将军之官的生理功能,使少阳之气正常升发,以维持心肝脏腑的协同作用。《素问·五脏生成》云:“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血藏于肝以濡养四肢官窍,若心胸火热过极,肝阳上亢,气血逆乱,则百病丛生。《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肝经通过经络系统与脾、肺等脏腑紧密联系,可见通过“要心胸凉”的举措保持少阳之气正常升发对维持他脏生理功能的重要性。“勿令忽见非常之物”更是强调避免情志波动,使肝气不畅,扰动心气。正如《幼科发挥》中言:“七情交战于其中,百忧累其心,万事劳其神,一融之气,安能无病焉。”

《医原·儿科论》言:“小儿春令也,木德也,花之苞,果之萼,稚阴未充,稚阳未长也。”小儿血气未充,需秉承少阳之气方能生长发育旺盛,若肝阳升发太过则有碍其正常生长发育规律。“要心胸凉”等措施正是顺应了“肝常有余”的生理特性,勿使少阳之气亢盛,也使得肝阳与心阳相互协调,保持小儿良好的生理状态。

6 结语

《景岳全书·传忠录》云:“寒热者,阴阳之化也。”“养子十法”以温凉为手法协调脏腑阴阳,畅达气机,以顾护五脏为核心目的,与经络系统和脏腑生克制化规律相联系,把顾护肺脾肾阳气,制约心肝阳气郁盛的观点用于小儿防病中。以“要背暖”“宜少洗浴”顾护肺脏;“要肚暖”“脾胃要温”“儿啼未定勿便饮乳”“勿服轻朱、轻粉”顾护脾阳;“要足暖”顾护肾阳;“要头凉”“要心胸凉”制约心阳郁盛;“勿令忽见非常之物”呵护小儿心肝所主之精神情志。将“暖”与“凉”运用得当,方可求得阴平阳秘,维持脏腑功能协调统一,对儿科疾病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五脏脏腑气机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从气机升降失调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
失眠与五脏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金匮要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研究现状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论中医气机升降出入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