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儒学渊源*

2021-04-17 21:03贾成祥
中医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生生周易阴阳

贾成祥

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46

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是近年来学界讨论非常热烈的话题,然而依然没有取得统一的认识。如张其成先生把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归纳为“仁、和、精、诚”[1],张宗明先生把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概括为“人本、中和、自然”[2],郑晓红博士把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总结为“道法自然、精诚仁和、心身共养、药取天然”[3],此外还有多种说法。拙文《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渊源》通过分析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知,探求中医治病的方法和用药的原则,把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定义为“构建中和的生命环境”[4]。在诸多学术观点中,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概念“和”,足以说明大家在这一点上取得了一致的看法。然而,随着思考和研究的深入,笔者开始有了对自己学术观点的反思、超越和否定,认为“中和”不是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而是中医文化的核心理念。因为,“理念”是认识事理和规律而形成的思想观念,是思维逻辑和思维路径的体现;而“价值”是存在的本质,关系到存在与发展的意义。《国语·郑语》载史伯言:“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庸》也非常清楚地指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素问·上古天真论》亦有:“阴阳和,故能有子。”由此可见,“和”是“生物”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有子”的基础和条件,“生物”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有子”是“和”的结果和意义。生生之功源于中和之理,《淮南子·氾论训》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司马光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然变而通之,未始不由乎中和也。”“不失中和以生万物。”[5]中医对生命起源、生命过程、疾病产生的认知及其由此确立的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只能体现中医的思想观念是“中和”,是中医药学思维逻辑和思维路径的体现,而这一思想观念的目的和意义才是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由目的和意义形成的价值取向才是发展方向的根本引领。因此,有必要对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渊源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 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生生

《左传·召公元年》记载医和为晋平公诊病论及社稷君臣,《国语·晋语八》同样记载了这一历史事件,其中,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此后,逐渐演绎出了许多说法,唐代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诊候》说,医有三品:“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这可以说是古代医生的三种境界。再联系到此后的一些说法和中医确有的高妙,笔者认为中医有四种境界:下医医病,中医医人,上医医国,至医赞天。其中所谓“至医赞天”,就是指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帮助天地这个造物主化育生成万物。从至医赞天的境界追求,可以看到儒医的价值追求和志士情怀,再进一步概括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这就是“生生”。“生生”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使生命生存,解决的是生命生存的问题;二是使生命繁衍,解决的是生命发展的问题。终极目标是使生命繁衍不息,孳育不绝,代代相传,永无止期,以至无穷。

1.1 使生命生存——生生之具救死扶伤,保护生命,使生命得以存活,而且活得健康,活得幸福,活得精彩。像刘禹锡《鉴药》中所说“有方士,沦迹于医,厉者造焉而美肥,辄者造焉而善驰”;像扁鹊隔垣见人,起死回生,医术高超,随俗为变;像华佗精通针药,施用精当,期决死生,刮骨疗毒,同病异治;像朱丹溪辨证精准,治病求本,曲径通幽,把医术做成艺术,为无数病人甚至是濒死的病人挽救生命。这一切治病救人的方法所解决的都是使生命生存的问题。中医药学从认知生命到养生防病,到诊治疾病,再到处方用药,其中包含着许多精妙的技术和方法,这些方法和技术就是“生生之术”,正是《汉书·艺文志》所谓“生生之具”。

1.2 使生命繁衍——生生之道使生命存活是繁衍生命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繁衍生命的充分条件。要想使生命繁衍不息,还需要社会环境和自然生态等等诸多的条件。篇幅所限,于此只讲自然生态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古人称之为天人关系。从人类文明之始直至今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天人关系的思考与探索。《管子·枢言》说:“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注曰:“日与心以生成为功,而生成以气为主。”[6]《文子·九守》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7]都说明了生命的本质是气。《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8]“通天下一气耳”更说明了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气的会聚,从本质上讲,一切事物都是气。“天人合一”的基础就在于此。杨继洲《针灸大成》指出:“天地之道,阴阳而已矣。”毛对山《对山医话》说:“成天地者,气也。天地成而万物生,气固为生生之本。凡血肉之物,气生则生,气尽则化,此自然之理。”[9]天地、气和阴阳,于此其所指实际上是同一事物,不妨理解为天地阴阳之气。天地阴阳之气不仅是人和万物赖以生成和存在的基础,也是人和万物互通的中介。既然天地阴阳之气是生命之原本,就必须对之提出质量的要求,所谓“气和则形亦以之和矣”。只有天地阴阳之气和顺了,生命才能因此而和顺。如果天地阴阳之气失调而不顺,生命就会处于疾病的状态。反过来说,如果生命处于阴阳失调的病态,也必然影响到天地阴阳之气的和顺。因此,通过中医药这样的“生生之具”来纠偏救弊,实际上是在鼎力帮助天地阴阳之气恢复其自身的和顺,帮助天地阴阳之气恢复“生之元”的功能。杨继洲称之为“固圣人赞化育之一端也”,这就是所谓的“至医赞赞天”“赞天化育”。唯有赞天化育,万物方能生生不息。正是因为中医的境界追求立足高远,所以这样的医学应当成为全人类医学发展的最高境界和理想目标。

中医药既是“生生之具”,又是“生生之道”,从术到道,生生不息的核心价值一以贯之。而中医文化生生的核心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呢?吴澄在给熊景先辑录的方书《伤寒生意》所作的序文中说道:“夫天地之德曰生,为人立命而生其生者,儒道也。医药济枉夭,余事焉尔。景先之儒未获施,而医乃有济,所以赞天地生生之意,其功为何如哉”[10]。吴澄认为,儒道体认了“天地生生之意”,医道则赞助了“天地生生之意”,二者在“天地生生之意”上是相通的。张景岳《类经图翼》也说:“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11]更明晰地体现了中国医学赞天化育的崇高境界。

2 中医文化核心价值的儒学渊源

中医与儒家、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其中的精神和思想一以贯之,中医与儒家、中医与道家之间都融会贯通。所以,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生生”必然存在于儒学思想体系之中。

2.1 儒学仁德之至在“生生”儒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儒学即仁学。而“仁”又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道德概念,孔子从未给以固定的定义,总是针对不同弟子的询问做出有针对性的巧妙回答。如《中庸》第二十章: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的涵义非常之广,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美德。可以说,任何一种美德都属于“仁”的范畴,所有美德的总和构成了“仁”的全部内涵。孔子以此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

儒家仁学的终极目标和崇高境界是生生不息。关于“仁”字,或以为“从人从二”,“仁者兼愛,故从二”,“仁”之意在于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以为“从仁从丄(上)”,“仁”是人之所最崇尚和看重的东西;或以为“仁”是人之价值的发现,《礼记·中庸》和《孟子·尽心下》都说:“仁者,人也。”不管是为了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人之所最崇尚和看重的东西,还是人之价值的发现,无非都是在说“仁”是美好的道德。其实,“仁”不仅是一切美德的总和,而且还是仁德之至。因为它本身就是生命的种子,蕴含着生生之义,如杏仁、桃仁、松仁、柏仁、核桃仁、瓜子仁等。果实的核心和生命的种子称为“仁”,孔子以“仁”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其间的关联以及含义之深刻实在耐人寻味。北宋学者、心学奠基人谢良佐《上蔡语录》说:“心者,何也?仁是已。仁者,何也?活者为仁,死者为不仁。今人身体麻痹,不知痛痒,谓之不仁。桃杏之核,可种而生者,谓之桃仁杏仁,言有生之意,推此仁可见之。”清·李彣在《金匮要略广注》指出:“盖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即万物所以生生之理,譬桃、梅诸果,含于核中者,皆谓之仁。将此仁种于土中,复生千万亿桃梅诸树,且结为千万亿桃梅诸果之仁,皆此生机流衍于无穷也”[12]。所以梁漱溟先生说:“在我的心目中,代表儒家道理的是生”[13]。

基于这一终极目标和崇高境界的追求,儒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主张。《论语·泰伯》记载,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子对尧效法天道的行为和思想给以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赞誉,体现了孔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认识,而且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仅要“知天命”,而且要“畏天命”“敬天命”。孟子在《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提出“尽心”“知性”“知天”。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则清楚地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到宋明理学家张载在《正蒙》中指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天人合一的观念不断得以强化。

在天人合一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儒家的仁学思想从“亲亲”到“爱人”,从“爱人”到“仁民”,从“仁民”到“爱物”。从“仁者爱人”发展到“仁民爱物”“民胞物与”,这是儒家仁学发展的心路历程。儒家的仁爱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发展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再到孟子的“恩,足以及禽兽”(《孟子·梁惠王上》),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指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为什么要“爱物”“恩及禽兽”?因为他们和人类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论语·述而》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反映了古人恩及禽兽的理念和取用资源时所怀有的珍爱之心,深层次潜藏的是生态观念。《孔子家语·弟子行》记载,孔子曰:“启蛰不杀,则顺人道:方长不折,则恕仁也。”《孟子·梁惠王上》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其中,一直强调的是“不违农时”“以时”“无失其时”“勿夺其时”,这种取之以时、用之有度的思想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遵循。只有如此,万物才能生生不息,才能“不可胜用”。《吕氏春秋·功名》说:“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以归”[14]。所有这一切取之以时、用之有度的思想都清晰地表现出培育生生之机、勿伐生生之气的生态观念。而生态观念的终极目标和崇高价值仍然是生生不息。

2.2 易学思想之魂是“生生”在儒家仁学所有的美德中,而作为儒家群经之首的《周易》在《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庄子·天下》说:“易以道阴阳。”《周易》的核心、根柢和精髓在于诠释阴阳,而阴阳及其运动正是化生生命的不竭动力。胡瑗《周易口义》解释说:“夫天地之大德者,惟是阴阳二气上下相交,生成万物。周而复始,无有限极,故其德常大。”“生生者,阴生阳,阳生阴也……是生生相续而不绝也。”《汉上易传》进一步解为“阳生阴,阴生阳,阳复生阴,阴复生阳,生生不穷如环无端。”天地自然的最大恩德是化育生成万物,使万物生生不息,所以清代学者戴震解释说:“仁者,生生之德也。”“生生不息,仁也。”所以以“道阴阳”为宗旨的《周易》在《系辞上》说“生生之谓易”,说明《周易》的精髓和第一要义在于论述“生生之道”。从字形的日月为易,把日月更代、阴阳转换、昼夜更替、旦复旦兮等等,都用来论述周而复始的生生不息。后世的学者都对此进行深入的论述,如孔颖达注疏说:“生生,不绝之辞。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15]。周敦颐《太极图说》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二气者:乾坤,天地之气也;男女,阴阳之气也”[16]。程颢在《河南程氏遗书》卷二说:“生生之谓易,是天之所以为道也。天只是以生为道,继此生理者只是善也。”“生生之理,自然不息”[17]。把自然的生生之理进一步引申到人类的生生之德。

“生生”是中医药文化和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所担负的责任和追求的价值,“生生之谓易”,“生生之谓道”,“生生之谓仁”。《礼记·乐记》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人为的礼乐道德规范是与天地自然现象相融通的,或者说是礼乐道德规范是受天地自然现象的启发和从天地自然的规律中探寻出来的,所以《周易·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而且说:“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就是说伏羲是在深入探求了天地万物与人的相似性和相关性以后才“作八卦”的。《说文·易》曰:“日月为易,象日月也。”《周易·系辞下》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明确指出了《周易》之“易”的命意。《尚书大传·虞夏传》说:“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程颐说:“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章太炎说:“变易之义,最为《易》之确诂。”这些都深刻地诠释了阴阳变化、矛盾运动、日新月异、旦复旦兮、生生不息的易学文化和儒家仁学的精神。

《周易》六十四卦顺序的排列是意味深长的,始于乾坤,这是阴阳之根本,众卦之父母,万物之祖宗,易经之门户;终于既济、未济,郭沫若谓之“完了还没有完”。孔颖达《周易正义》说,《易》六十四卦分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阴阳之本始,万物之祖宗;下经三十四,男女之始,夫妇之道也。而无论阴阳与男女,均以生生为第一要义。乾卦的卦辞爻辞也充分体现了生生不息的思想。《周易·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易传·乾文言》谓之“乾之四德”,或云朝昼夕夜,或云东南西北,或云春夏秋冬,或云生长收藏,实际上都揭示了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永无穷期的生生之理。《周易·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群龙无首”就是指乾卦中六个阳爻所代表的刚健精神永无尽头、永无穷期,永无休止。

儒家仁学思想的境界是非常崇高的,正因为如此,1988年1月,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其中所谓的孔子智慧应该就是这种“生生”的核心价值,世人坚信其能够引领人们在21世纪继续生存。这足以说明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是没有成为过去而且属于未来的先进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智慧之源头的《周易》和中华文明主流的儒学所创立的“生生”价值取向,为中医文化核心价值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成为中医文化核心价值的源头活水。因此,一定要树立中医文化的自信,把握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并以此为引领,恪守以健康为中心的思想,把一切行为都规范到“赞天地之化育”的框架内,以推动人类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生生周易阴阳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中国伦理的知行合一起点何处寻?*
——论“生生”伦理与哲学何以可能
中西思想差异的根源:超越性与生生之德
服药先分阴阳
甜甜的“蝴蝶茧”
刘善良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周易》经、传中“时”之思想探赜
《周易》与《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