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珂 ,游文洁 ,王金权
1 山西中医药大学 山西太原 030024
2 山西省晋中市中医院 山西晋中 030600
月经过少(hypo-menorrhea,HM)是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相比平素减少,行经时长短于2d,甚或一现即止,连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1]。国内相关学者曾把经量少于20mL定义为月经过少,而最近几年里,多数国内外文献以及相关指南将其调整为经量少于5mL,其在月经异常疾病中较为常见,易对女性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可导致女性生育力下降[2]。有研究表明月经过少在女性人群中的病发率高达10%,临床上不施予药物治疗,可逐渐发展成卵巢早衰、闭经,甚至不孕症等并发症[3]。
王金权教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首批三晋王氏妇科流派第28代医脉传人,现任山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省名中医,二级主任中医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吾师在40年的中医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对妇科病的独到诊疗体系,在临床治疗妇科疾病中辨证精准,遵守王氏妇科验方,重病证变化,因其选方精当,用药巧妙、灵活,临床疗效可观。现将王金权教授针对月经过少的诊治经验精要分享如下,与同道共飨。
三晋王氏妇科流派历史悠久,薪火相传29代,沉淀了深厚的学术渊源,积累了珍贵的学术思想。尤其是针对女性的“月经过少”一病,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上,强调整体观念,着重从肾、脾、肝三脏辨证,顺应女性月经周期的生理特点,补肾健脾疏肝序贯施药,身心同治,在临床实践中屡起沉疴。
王氏妇科重视肾、脾、肝三脏论治与月经发生的密切联系,这是临证思想的总纲,辨证论治的着眼点,肾、脾、肝三脏发病是引起月经过少的发病根源,故提出治疗该病应重在补肾,贵在扶脾,兼以疏肝。《内经》言:“女子二七,肾气充而天癸至,月事以时下……七七,肾气衰,天癸竭,地道不通……”肾为先天之本,藏先天之精,肾气不断充盈,化生天癸,依后天之精濡养,助肾阴癸水成熟,遂经讯如候。傅青主言:“经水出诸肾”可见传统医学均认为月经同肾气的关系十分紧密,月经的物质来源于肾,故重在补肾;《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提到“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滋血之源”。《古今医鉴·卷十一》云“经水过少属冲任之脉血虚,有因脾肾虚损……”女子以血为本,经、孕、产、育,常耗血动血伤血,故引发月经过少的重要因素责之血虚。脾胃乃后天之本,主精血化生,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得以运化,气血充足则月经所至,若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化源不足,血海不盈,致月经量少,故贵在扶脾;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女子以肝为先天”。《普剂方·妇人诸疾门》:“妇人室女以肝气为用……肝即受病,经候衍期,或多或少,或闭断不通。”肝藏血,主疏泄和司血海,肝之条达,血运畅通,血海如期满溢,月经按时而至,经量色质正常,反之肝气不舒,气血不畅,可致月经失调,故兼以疏肝。
女性的月经周期有客观存在的生理和生殖变化特点,把握月经周期的特点,拓展调周是王氏妇科治疗妇科病的思路方法。王氏妇科认为月经期以“通利”为要。正值行经,血室已开,胞宫泻而不藏,阳气的推动经血而泄,去旧生新,进入重阳转阴阶段,王氏妇科常用王氏调经种玉汤加减养血调经。经后期经血刚泄,阴精耗损,血海相对亏虚,此期血室已闭,胞宫藏而不泻,肾精、天癸、气血等渐复至盛,呈“重阴”状态,王氏妇科常用王氏仙花送子汤加减促进排卵。经前期阴血渐充,阳气渐盛,已达到“重阳”状态,此时肾气充实而均衡,阳盛阴长,王氏妇科常用王氏益经汤加减增长内膜。
王氏妇科诊治本病,在审证求因、辨病明证的基础上,尤其注重序贯疗法。特别是对于有备孕诉求的育龄期女性,采用督促患者进行每日基础体温的监测,监测排卵的同时,也便于确定月经周期的分期。对于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根据其阴阳消长的生理变化特点,因势利导,灵活选择相应的王氏特色验方燮理阴阳,同时分期序贯调理,引导患者自身阴阳调和。
妇人从月经初潮经历妊娠、分娩、产褥等不同时期,其特殊的生理变化容易引起不同的心理变化,加之现代社会的沉重压力也严重困扰着广大女性的情志调节,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很可能诱发月经过少[4]。《妇科要旨》提出七情内伤是引起妇人经水不调的首因,《备急千金要方》指出女人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多于男子,加以慈恋爱憎,嫉妒忧恚,染着坚牢,情不自欲。因情志发于脑,畅于肝,若妇人情志不遂,易生郁怒,肝失疏泄,气血不和,血行不畅,致月经量少。所以王氏妇科治疗本病,尝尝嘱咐患者调节情绪,通过语言开导和疏肝理气之品佐之,身心同治,以求情志畅调,形神合一。
郭某,女,40岁,已婚。2020年9月9日初诊。主诉:月经量少2年余。月经史为14岁初潮,平素月经较为规律,3~5d/28d,月经量可(约浸透卫生巾5~6片),色鲜红,偶有血块,偶有小腹胀痛,伴腰酸。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量逐渐减少(约浸透卫生巾1~2片),偶表现为点滴即净,3~5d/28d,色暗红,有血块,仍伴小腹胀痛、腰酸,带下较少。患者形体偏瘦,情绪急躁,畏寒尤以小腹为甚。2020年9月9日晨起月经来潮,经量甚少,仅纸上擦拭可见,色暗红,尚无血块,伴腹部胀痛,腰酸。刻下:精神尚可,纳呆,夜寐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沉弱。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辨证:脾肾两虚证。治法予:补肾健脾,疏肝调经。处方:王氏调经种玉汤加减(熟地黄18g,炒白芍 15g,川芎,桃仁,红花各 6g,当归 12g,醋香附、茯苓、益母草各10g,玄胡索、陈皮各9g,肉桂、甘草各5g,牡丹皮8g,吴茱萸4g)
5剂,1剂/d,水煎300mL,早晚分服。嘱其忌食辛辣生冷之品,调节情绪,经停就诊。
二 诊(2020年 9月 15日):LMP:2020年 9月 9号—2020年9月13日行经4d,量比之前稍有增多(浸透卫生巾2~3片),色暗红,可见少量血块,腹部胀痛于服药第3日消失,腰酸有所减轻。予服王氏仙花送子汤加减(熟地黄18g,炒白芍,女贞子,枸杞子,覆盆子,沙苑子各15g,当归,五味子各12g,川芎6g,仙茅各6g,淫羊藿,巴戟天各10g,陈皮9g,甘草5g,紫河车、鹿角胶各4g)7剂,煎服方法同前。
三诊(2020年9月23日):患者诉服药后腰酸、小腹畏寒明显减轻。予服王氏益经汤加减(熟地黄、炒白术各30g,当归身、炒山药、炒白芍各15g,炒枣仁、南沙参各10g,牡丹皮、党参各6g,醋柴胡、杜仲、紫河车、鹿角胶各4g,陈皮9g,甘草5g)14剂,煎服方法同前。
四诊(2020年10月7日):患者今日诉月经于晨起8时来潮,量约浸透1片卫生巾,色暗红,无血块,无腹痛,略腰酸,经前无特殊不适。予服王氏调经种玉汤加减(熟地黄18g,炒白芍15g,川芎、桃仁、红花各6g,当归12g,醋香附、茯苓、益母草各10g,玄胡索、陈皮各9g,肉桂、甘草各5g,牡丹皮8g,吴茱萸4g)5剂,煎服方法同前。
五 诊(2020年 10月 14日):LMP:2020.10.07—2020.10.12 行经5天,量比之前明显增多(浸透卫生巾5-6片),色暗红-鲜红,无血块,无腹痛,略腰酸,经前无特殊不适。予服王氏仙花送子汤加减(熟地黄18g,炒白芍15g,当归、五味子各12g,川芎、仙茅各6g,女贞子、枸杞子、覆盆子、沙苑子各15g,淫羊藿、巴戟天、川断各10g,陈皮9g,甘草5g,紫河车、鹿角胶各4g)14剂,煎服方法同前。
六诊:2020年10月28日:患者诉服药后小腹畏寒症状较前明显减轻,甚至不自觉,无腰酸。予服王氏益经汤加减(熟地黄、炒白术各30g,当归身、炒山药、炒白芍各15g,炒枣仁、南沙参各10g,牡丹皮、党参各6g,醋柴胡、杜仲、紫河车、鹿角胶各4g,陈皮9g,甘草5g)7剂,煎服方法同前。
随后电话问诊,患者2020年11月4日月经来潮,行经5d,量比之前明显增多(浸透卫生巾5~6片),色鲜红,无血块,无明显不适,经前无明显不适。继续随访3个月经周期,经期规律,经量维持在浸透卫生巾5~6片,行经期和经前期无明显不适,患者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不适随诊。
按:此医案是王金权教授治疗月经过少的常见典型,临床实践中针对不同的月经周期,加上辨证论治,予以特色对证的王氏家传方,临床效果显著。此患者首次就诊,正处于月经期,血室正开,此期予以王氏调经种玉汤养血散寒,活血调经。方用四物汤为底方动静结合,熟地甘微温,滋阴补血;当归养血和血,补血养肝;白芍苦酸微寒,和营理血,养血柔肝;川芎辛温,活血行气。地、芍为血中之阴药,归、芎为血中之阳药,四药相合,可使补而不滞,气血调和。香附、醋延胡索相配疏肝解郁,活血行气;陈皮、茯苓健脾理气渗湿;牡丹皮清热祛瘀,与川芎相伍除旧血、生新血;少量官桂补火助阳;吴茱萸温脾,暖肝肾;与官桂配伍共达温经散寒之效,同时加强冲任转化功能,促进瘀血的排出,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患者经水净,处于卵泡期和排卵期的过渡期,血海空虚渐复,阴血渐充,趋于重阴转阳、阴盛阳动之际,即氤氲之时。此期予以王氏仙花送子汤养血益肾,调和冲任。方中以四物汤养经血;五子(五味子、女贞子、枸杞子、覆盆子、沙苑子)以益肾经;仙茅、淫羊藿壮肾阳,取“补阴者擅阳中求阴”;配伍巴戟天补肾阳,强腰膝;紫河车、鹿角胶滋养肾阴,填精益髓,现代药理作用有促进卵泡发育作用;陈皮理气健脾;甘草调和诸药。三诊患者处于经前期,阴盛阳生渐达重阳,正是治疗月经过少的关键期。此期予以王氏益经汤加减补肾健脾,疏肝调经。益经汤原出自《傅青主女科》,主治年未老经水断,“散心、肝、脾之郁,而补其肾水,仍大补其心、肝、脾之气,则精溢而经水自通矣”。本方熟地黄滋阴补血;炒白术、炒山药补脾益气;炒白芍养肝敛阴;当归、炒枣仁养心安神;南沙参益气养阴;牡丹皮清热祛瘀;醋柴胡疏肝;杜仲补肾壮阳;党参补脾益气;紫河车、鹿角胶合用补肾益精促进子宫内膜的生长,全方集心、肝、脾、肾四脏齐补,阴阳互助,精血互生,经水自多矣。紧接四、五、六诊按照患者月经周期序贯治疗,巩固疗效,随后电话问诊患者临床症状大为改善,取得了可喜的疗效。
针对月经过少一病,现代医学认为月经的来潮与女性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和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密切相关,其中任意一个环节产生问题都可能引起月经过少,最常见的是各种宫腔操作损伤子宫内膜,较轻者表现为经量减少,较严重者可出现子宫性闭经[5]。除此之外,还与生殖内分泌激素失调、中枢抑制、子宫内膜上雌激素受体缺陷、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月经过少不是一个单一的病名,作为一个临床症状往往兼并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等其他复杂疾病[6],病因复杂却治疗单一,大多采用激素替代治疗,大量的雌孕激素序贯治疗,不仅疗程长久,而且远期易复发、副作用较大,容易引发其他病症,效果不尽人意。
月经过少在传统医学上又被成为“经水涩少”,其最早记载于晋·王叔和 《脉经·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谓之“经水少”,认为其病机为“亡其津液”;明代万全《万氏妇人科》曰“瘦人经水来少者,责其血虚少也……肥人经水来少者,责其痰碍经隧也”;《医学入门·妇人门》把月经过少的病因归于“寒”或“热”;《证治准绳·女科·调经门》指出:“经水涩少,为虚为涩”。目前中医学认为本病病机分为虚实两端,虚者多精亏血少,冲任血海亏虚,经血乏源;实者多因瘀血停滞,或痰湿内生,致使痰瘀互结,胞宫壅阻,经血坚涩,往来不畅。
王金权教授针对因月经过少前来就诊的患者,除了重视本身的症状以外,特别关注引起月经过少的病因,格外注意鉴别育龄期女性早孕而有胎漏现象的发生,通过结合西医的辅助检查追本溯源。在评估月经过少时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为此曾亲自做过实验,女子经血总量浸透3~5片卫生巾为宜,若行经天数正常,经血总量却不足3片者可大致诊断为月经过少;在治疗月经过少时,根据患者具体的月经周期,以补肾健脾疏肝为指导思想,择期序贯治疗,通常治疗2~3个月经周期后月经过少症状可明显减轻,同时也解决了患者因月经过少引发的原发性不孕、输卵管阻塞后行试管失败、原发性痛经等伴随问题。
月经过少一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女子身心健康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并发症。三晋王氏妇科针对月经过少,求其“因”为本,采补肾健脾疏肝之法,顺胞宫藏泄规律变化,循月经周期序贯施治,畅冲任二脉,促胞宫泄溢,遂经血如常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