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学君独创“近病灶”针刺疗法介绍*

2021-04-17 18:32:13齐祉帆张松兴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骨面刺法脊髓

齐祉帆,张松兴

1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2

2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辽宁沈阳 110034

郝学君教授是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郝学君教授在精研古代经典医籍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经过40余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独到的“近病灶”治疗学术思想。顾名思义,“近病灶”就是接近病灶的意思[1],而病灶是指机体上发生病变的部分。唐代孙思邈曾提出“阿是之法”,即在病人的痛处取穴治疗,常常取效,是古人针对病灶治疗的体现;焦顺发头针治疗脑源性疾患也是针对病灶进行治疗;现代医学的手术疗法,则是直接去除病灶,其疗效显而易见,往往术到病除。可见,针对病灶治疗,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但是,有很多疾病无法采用现代外科手术进行去除病灶治疗,如脑梗死、脊髓炎、脊髓损伤、神经损伤等疾病,药物治疗又难以奏效。通过几十年的针灸临床实践,郝师认为针灸在直达或接近病灶治疗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因此,郝师提出“近病灶”治疗学术思想。现将郝学君教授“近病灶”针灸治疗思想及经验,介绍如下。

确定病灶位置

郝师强调准确判定病灶的部位,是近病灶治疗的前提。如何判断病灶所在,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

1 通过阿是穴确定病灶位置

寻找阿是穴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痛点或反应点。但郝师认为阿是穴还应包括局部僵硬、异常隆起的软组织等。

2 通过临床体征和症状确定病灶位置

在治疗各种软组织损伤性疾病、神经痛、肌痉挛等疾病时,郝师常常以临床体征和症状来判定病灶位置。例如,根据交叉瘫可以判定病灶在脑干部位;带状疱疹可以根据皮损部位,判定病灶所在的相应脊神经节段。

郝师曾接诊2例同为四肢瘫痪的患者,其中1例四肢呈痉挛性瘫痪,因影像学及脑脊液检查均未见异常,多家医院均未予确诊,但根据临床表现,确定病灶应当位于颈段脊髓,经在颈段脊髓针灸治疗6个月后痊愈;另1例为四肢迟缓性瘫痪,伴有肌肉萎缩,据此,考虑其病灶在神经根部,经采用深刺夹脊穴方法治疗2月,病情明显好转。

3 通过影像学资料确定病灶位置

郝师在治疗脑血管病及颈腰椎病等疾病时,经常通过DR、CT、MRI等影像学资料判断病灶位置。例如常见的颅脑病、脊髓疾病、颈肩腰腿痛等软伤疾病。

近病灶针刺手法

在确定病灶之后,郝师还强调在近病灶的部位准确地选择进针点(相应的穴位),同时选择恰当的进针角度、深度、范围等。近病灶针刺手法是针刺能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1 传承经典,创新近病灶针刺方法

针刺方法是影响针刺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同一个穴位施予不同的针刺方法,效果则可能完全不同,所以历代针灸医家对针刺方法都非常重视。《内经》对针刺方法的论述颇为丰富,包括九刺、十二刺、五刺以及补泻手法等内容,为后世刺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窦汉卿《针经指南》提出了“下针十四法”;《金针赋》专门论述针刺方法;《针灸大成》总结了明代以前的针刺手法精华。郝师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创新独到的近病灶针刺方法,如:督脉刺法、阿是刺法、三针刺法、骨面刺法、多针排刺法、额叶刺法等。

2 依病灶之浅深,灵活施针

不同的病人其病灶大小、病位深浅不同,郝师则根据病灶所在,选择不同的针具,接近病灶进行治疗。因为,针具长短不一,针刺可深可浅,是其他治疗方法难以企及的。例如治疗脊髓炎时,可以在病灶区域的棘突间隙进针,针尖穿透黄韧带到达硬膜外以接近病灶;治疗脑干病变时,可以在枕部取脑户、风府等穴,针尖直接抵达颅骨骨面,最大限度接近病灶;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十一肋尖综合征及坐骨结节滑囊炎等疾病时,则采用骨面刺法,将针尖深刺,直达(病灶)骨面;治疗癫痫、老年痴呆、记忆力减退、抑郁症等疾病时,可选神庭、本神、阳白、印堂等额部穴位(额叶刺法),接近病灶治疗;治疗梨状肌损伤、臀中肌损伤、股内收肌损伤等,因其肌肉比较发达丰满,病灶部位较深,可以选择长针深刺,并采用三针刺法,直达病灶;治疗面肌痉挛时,采用多针排刺之浅刺法;治疗肢体肌痉挛时,则采用多针排刺之深刺法。与此同时,还可以连接电针,加强对病灶直接、持续刺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重视补泻手法,气至病所

《灵枢·九针十二原》载:“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论述了针刺补泻的原则和得气的重要性。针刺的要领就在于达到气至,“气至”的感觉有了就说明有了疗效。《针灸大成》载:“有病远道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说明凡是在距离病灶远隔部位取穴扎针的,一定先要使针下反应到达疾病所在部位。《金针赋》则记载:“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可见针刺得气的重要性。

郝师则认为:进针须有酸麻胀感,得气才是起效的关键;当针刺入穴位以后,首先要对针进行整理,调整针刺方向和深浅,如果针刺方向、角度有误或深浅失度,则针下难以得气;同时,还得采用恰当的补泻手法,补虚泻实。

临床应用举隅

1 脊髓疾病

脊髓疾病指脊神经及脊髓的病变和损伤,并引起其支配的有关组织器官呈现运动和感觉异常,如肌肉萎缩、偃卧、跛行和麻痹等,包括急性脊髓炎、脊髓血管疾病、脊髓空洞症、脊髓压迫症、运动神经元病等病种[2]。

郝师认为脊髓疾病虽然由于不同病因、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可以诊断为不同的西医病名,但根据现代解剖学理论,结合影像学检查,其病灶明确是在脊髓。根据近病灶治疗原则,郝师以采用“督脉刺法”为主,即选择损伤脊髓节段的上、下两个椎体棘突下为进针点,或者下部取腰阳关(或者命门、或者腰俞),可以配合电针疗法,以加强刺激。若有二便障碍配八髎、肾俞、秩边,大便困难者加大肠腧,排尿障碍加横骨、中极、关元、太溪。

在督脉上针刺时,应以透空感为度,但在针刺颈椎与胸椎节段督脉穴位时,进针一定要缓慢,一旦有落空感,就要马上停止进针,同时要注意患者的反应;针刺腰俞穴时用2.0~3.0寸毫针向上斜刺,刺入骶管裂孔;针刺八髎穴时一般选择2~3寸以上毫针,而且一定要刺入骶孔之中;针刺秩边穴时针刺角度约80°,针刺2.5~4寸,并且针尖朝向前阴方向,针感向少腹及前阴方向放散;针刺中极、横骨时用2.0~2.5寸毫针斜刺1.5~2.0寸,从耻骨与膀胱之间进去,针感向下放散。

2 臀中肌损伤

臀中肌损伤是针灸临床常见病。臀中肌位于臀大肌的深面,起于髂嵴外侧,止于股骨大转子,其神经支配源于L4、L5、S1的臀上神经,臀中肌对人体行走、弯腰、下蹲等动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躯干侧方摆动腰臀部扭转等动作易导致臀中肌损伤,长时反复的劳损易导致局部肌肉的挛缩、结疤和粘连[3],使活动受限。

郝师治疗臀中肌损伤常应用阿是刺法结合三针刺法,三针刺法对于病人的病灶实际上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阵,三针刺法取穴的基本原则是根据病变具体情况,首先针刺两个穴位,然后在与两穴呈正三角形的对应点再扎一针,这第三针可以是穴位,也可以是非穴;或就在病变局部采用相对的三针刺法。针刺治疗臀中肌损伤时,让患者取侧卧位,在髂棘缘中点和大转子之间,寻找病灶痛点,然后在病灶处应用三针刺法。

3 中风痉挛性瘫痪

中风痉挛性瘫痪是因为脑高级运动调控中枢受损,使其对脊髓等低位运动中枢的抑制作用及调控中断,致使低级中枢释放其原始功能,从而增强运动环路的兴奋性,导致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呈现痉挛状态[4]。

郝师治疗本病常应用头针结合体针疗法,头针选用《焦氏头针》分区,取运动区、舞蹈震颤控制区,一侧病变则针对侧穴区,两侧病变则针双侧穴区。其中针刺运动区是针对治疗对侧肢体瘫痪,针刺舞蹈震颤控制区是针对治疗对侧肢体的不自主运动及震颤;与大部分学者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多采用头针运动区不同[5],郝学君教授认为中风痉挛性瘫痪出现的痉挛也是不自主运动中的一种,故治疗需同时采用舞蹈震颤控制区。

4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据郝师观察体质瘦弱者易发本病,由于第三腰椎横突相对较长,有较多的肌肉、韧带、筋膜附着,而且第三腰椎处于腰椎生理前凸弧度的顶点,因此受外力作用的影响,容易引起该处附着肌肉撕裂、出血、筋膜增厚挛缩、瘢痕粘连而受损伤。导致血管神经束受摩擦、压迫和刺激而产生症状[6]。

郝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常应用骨面刺法。顾名思义,骨面刺法即是使针尖抵近骨面的刺法,如针灸科常见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坐骨结节滑囊炎、肋软骨炎等软组织损伤疾病,针刺时都可应用骨面刺法。针刺时根据局部的情况选用相应长短的毫针,一定要用手触摸到痛点或结节后,在局部针刺,进针达到一定深度,针尖要轻抵病变的骨面,持针的手下一定要有针尖触及骨面的感觉,病人若有较强地酸胀不舒服的感觉,即达到目的,为加强针刺强度,可相邻再刺入两针。

5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常局限于三叉神经第2或第3支分布区,即以上颌支、下颌支多见。发作时表现为以面颊上、下颌及舌部明显的剧烈针刺样、电击样、撕裂样或刀割样疼痛,洗脸、刷牙、说话或走路,甚至时微风拂面都会导致阵发性的剧烈疼痛[7],持续数秒或1-2分钟,突发突止,间歇期完全正常。患者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可诱发,称为扳机点或触发点。

郝师在治疗本病时,常应用阿是刺法,选择下关和阿是穴(扳机点)为主穴。下关穴选用2.0寸针,深刺1.5~1.8寸;阿是穴则用1.0寸针,浅刺0.5寸左右。同时,根据疼痛分支,选择相应的配穴:第1支加鱼腰、阳白;第2支加四白、颧髎、迎香、口禾髎;第3支加夹承浆、大迎、颊车。其中鱼腰在眼轮匝肌中、眶上孔附近,四白则在眶下孔附近,夹承浆则在颏孔附近。而眶上孔、眶下孔、颏孔分别有三叉神经第1支、第2支、第3支分支经过[8],针刺此三穴治疗三叉神经痛即接近病灶。

6 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临床表现为面肌肌肉跳动、肌束震颤、阵挛等。抽搐呈阵发性且无规则,多数患者先从眼轮匝肌开始抽搐,而后引起同侧面部肌群抽动[9],常因疲劳、精神紧张、焦虑及自主运动等加重[10]。郝治疗本病常应用多针排刺的浅刺法,通常以0.5~1.0寸毫针,在痉挛的局部采用多针浅刺的方法,针对面部肌肉跳动、抽搐的部位,以5.0毫米左右的间距排列浅刺,针刺深度1~2毫米,针体不必站立,可坠于皮肤上,留针期间即可以看到抽搐的面肌明显趋于缓解。

思考与讨论

《备急千金要方》中说道:“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氏穴也。”《针灸资生经·足麻痹不仁》云:“但按略酸痛,即是受病处,灸之无不效也。”针灸压痛点(阿是穴)与艾灸酸痛之处效果明显,体现出古代医家针对病灶治疗的思想。通过研究古代文献[11],证明选用阿是穴来治疗效果是显著的。脑梗死的的病灶在脑部,出现的是缺血性改变。而王鸿波[12]等通过电针前顶透囟会观察其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显示针刺组与电针组大脑中动脉收缩期锋速、舒张期锋速、平均流速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增加,有效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脑部供血,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本质上属于脑缺血性疾病,研究结果显示针刺头部穴位可以有效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脑部供血,说明在头部病灶附近针刺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脑部病灶有治疗作用。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理改变主要有髓核压迫神经根与局部炎症反应[13]。现代研究[14]表明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抑制炎性因子、调整脊柱平衡、改善脊柱环境,而这些治疗作用都是对腰部病灶的改善,说明改善病灶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键。郝师临床针刺“三神穴”(本神、神庭、神门)配上印堂穴治疗抑郁症,疗效甚佳。现代医学认为大脑前额叶皮层在情绪加工中起重要作用,而本神、神庭与上印堂穴的位置与大脑前额叶皮层相对应,故郝师采用额叶刺法治疗抑郁症,即针刺本神、神庭与上印堂等穴接近病灶进行治疗,疗效甚佳[15]。治疗抑郁症属于“近病灶”针刺治疗,证明了针对病灶治疗的有效性,体现出“近病灶”针刺治疗应用广泛,也可用于治疗情志疾病。

由此可见,郝师的“近病灶”针刺疗法,即针刺病灶部位或者针刺接近病灶的部位进行治疗,疗效显著,且部分常规临床针刺也属于“近病灶”治疗,但未形成一个系统的治疗学术思想。“近病灶”针刺治疗思想是郝学君教授在精研传统经典医籍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经过40余年的临床实践,不断丰富积累而形成的,可以用于指导临床针刺,尤其适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与软伤疾病,值得推广效果尤为显著。

猜你喜欢
骨面刺法脊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军事文摘(2022年8期)2022-11-03 14:22:01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疫情背景下基于QQ+超星学习通“刺法灸法学”在线教学体会——以“耳针法”章节为例
不同垂直骨面型青少年患者上气道的CBCT研究
正常垂直骨面型与牙弓宽度的相关性研究
姜黄素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中原第一面”背后的品类创新与营销
“中原第一面”背后的品类创新与营销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