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松,赵珍,张子涵
南京市江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1100
失眠指在有合适的睡眠机会以及睡眠环境下,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感到不满足,并且对日间社会功能产生影响的一种主观体验。其主要症状为入睡困难(入睡潜伏期超过30 min)、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或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5 h),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失眠引起的日间功能障碍主要有疲惫感、认知障碍、躯体化障碍、易激惹或情绪低落等[1]。根据病程,失眠可分为短期失眠(病程<3个月)、慢性失眠(病程≥3个月)[2]。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有45.4%的被调查者在过去1个月有失眠情况[3]。失眠会降低患者的警觉水平和工作效率,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增加罹患各种疾病的风险[4-5]。治疗失眠的方法主要有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6-9]。
中医学认为,睡眠是阴阳之气相互潜藏出入的过程,与人体卫气循行和昼夜节律、阴阳盛衰密切相关。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阳不能入阴,或阴不敛阳,则出现不寐。从脏腑辨证来说,《难经》曰:“人之安睡,神归心,魂归肝,魄归肺,意归脾,志藏肾,五脏各安其位而寝”。《景岳全书·不寐》言:“盖寐本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五脏调和则寐安,五脏中任何一脏不和皆可令人不寐。历代医家多从心辨治失眠,从肺辨治者较少。笔者临证发现,失眠可从肺论治,探讨如下。
《灵枢·口问》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邪客》曰:“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若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故目不瞑。”由此可见,失眠的发生与卫气运行失常有关,而肺与卫气又紧密相关。卫气的生成来源于中焦运化所生的精微物质,而《素问·经脉别论》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条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由此可见,卫气所需的精微物质虽然来源于中焦的化生,但有赖于肺主宣发肃降,肺宣发卫气于皮毛腠理,故能使卫气运行正常,发挥温分肉、肥腠理、充皮肤、司开阖之职。且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虚血热和血的运行失常,都会出现失眠多梦。老年人失眠多与营血亏虚、卫气内伐有关。《灵枢·营卫生会》言:“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由此可见,若肺的宣肃功能失调,则卫气失和,卫气不足、内伐太过及营阴衰少均可导致失眠。
阳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阴,主司身体和头面部器官之寤寐。卫气的运行主要通过阴跷脉、阳跷脉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阴,主目闭而寐,卫气行于阳,主目开而寤。正如《灵枢·大惑论》所言:“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又“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卫气运行失常,留于阳则阳跷盛,卫不和则卧不安,可见,卫气与阳跷脉以及人身之寤寐密切相关,而肺又与卫气紧密联系,肺的功能正常则卫气运行正常,若肺职失司,则卫气留于阳,致夜寐不宁。
人之安寐,与五脏五神安定密不可分,五脏安则神安,五神分属五脏,即心神、肺魄、肝魂、脾意、肾志,但总属于心。《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明确指出,人的精神意识活动虽分属五脏,但以心为主宰,故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只有心气充沛,阴血充足,营卫各司其职才能神定寐安。肾者,五脏阴阳之根本,主骨生髓,脑为髓海,髓海充足则神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足则心有所养;肝藏魂,主疏泄升发,调节全身之气机,气机舒畅则神安魂静。而肺乃相傅之官,五脏之华盖,主一身之气,朝百脉,主治节,宣发肃降,是卫气营血生成与运行的主要场所,居胸中,与心同居隔上,与营卫气血的生成、输布以及心脏的正常运行密切相关,《素问·病能论》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故肺功能与睡眠密切相关。
肺的功能正常,则气的功能亦正常。气机和畅,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正常,则寤寐正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其在脏为肺,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寒胜热。”《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气贲郁,皆属于肺”。由此可见,五志过极,必伤本脏,中医五行中将“忧”归属于“肺”,过忧伤肺,从而导致肺气闭塞不行,而肺气郁痹又会使情志疾病发生或加重[10]。
从肺辨治失眠,首辨虚实,采用补虚泻实的方法,执简驭繁,实则宣肃气机,虚则补肺气,调阴阳。
4.1 肺气郁痹证肺在志为忧,在体合皮。《素问·宣明五气》言:“精气并于肺则悲”,而《素问·玉机真脏论》言:“悲则肺气乘矣”,《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言:“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悲忧伤肺,肺气郁痹,宣肃不畅,可见失眠、不得卧、呼吸短促、气憋息粗、胸中懊恼、善太息、咽中如有炙脔、舌红、苔薄、脉弦等症,其病机为悲忧伤肺,气机阻滞,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肺失肃降,肺气郁痹,宣肃失常。多治以开郁宁神,降气平喘,可采用五磨饮子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常用中药有合欢花、郁金、煅代赭石、杏仁、甘草、制半夏、浮小麦、木香、大枣、沉香粉、炒枳壳。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者,可加龙胆草、牡丹皮、栀子;咽中如有炙脔,咽之不下者可加胆南星、苏叶、厚朴、茯苓等。
4.2 肺气虚弱证《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若肺气虚弱,无以充养肺魄,则肺魄不安,肺虚则输布转化精微物质无力,营卫之气受损,运转失常,发为失眠。临床可见难以入睡或易惊醒,易胸闷心慌,少气懒言,纳差乏力,舌淡红,舌苔少,脉细弱。治以补益肺气,安神定魄。可选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药用生晒参、麦门冬、炙桑白皮、柏子仁、炙黄芪、五味子、紫苑、酸枣仁、熟地黄、何首乌藤等。若肺阴不足,临床可见虚烦不得卧、烦躁不安、口燥鼻干、五心烦热、咽干咽痛、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干难解,可用清燥救肺汤加减,药用酸枣仁、麦门冬、知母、桑叶、石膏、生地黄、阿胶、蜜枇杷叶、杏仁等。
4.3 痰瘀阻肺证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若感受外邪,痰浊内生,瘀阻肺络,肺失宣肃,则卫气营血运行失常,卫气独行于阳,不得入于阴,或营血亏虚,血不养魄,则出现喘息不得卧,易胸闷或胸痛如刺,咳嗽咯痰,腹胀纳差,梦多易醒,口唇暗红,舌质暗紫,苔腻,脉弦滑或弦涩。可用二陈汤、半夏秫米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制半夏、胆南星、秫米、橘红、茯苓、生地黄、桃仁、苍术、红花、当归、赤芍、桔梗、厚朴。若痰浊化热,见咳嗽咯黄痰、口干口苦者可加黄芩、桑白皮、瓜蒌等。若瘀血症状明显者,可增用丹参、川芎、郁金等药物。有研究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失眠发生率较高[11-12]。宋咏梅[13]分析了不同时期治疗失眠的方药,发现化痰药物使用频率位居第四,可见痰浊内阻是失眠的重要病机。药理研究显示,半夏、胆南星等药物均有镇静、抗惊厥作用[14-15]。黄芪、红景天、西洋参、丹参、琥珀粉等药物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心、脑等脏器缺血缺氧状态,从而提高患者睡眠质量[16-18]。
赵某,女,33岁,2020年8月15日初诊。近1周来因事悲伤啼哭,渐至失眠。刻下:入睡困难,胸闷气短,烦躁易怒,口苦不适,梦多,腹胀纳差,便干难解,2日一行,舌红,苔薄黄,脉弦。辨为忧悲伤肺,肺气郁痹,宣肃失常。治以开郁宁神,宣畅气机,佐以清肝。药物:合欢花9 g,合欢皮30 g,茯神20 g,炒枳壳10 g,生甘草3 g,郁金10 g,杏仁10 g,牡丹皮6 g,生栀子10 g,厚朴6 g,山楂15 g,浮小麦30 g,大枣10 g。3剂,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服。
2020年8月19日二诊,入睡困难较前好转,口苦不显,大便稀溏,日2次,无腹胀,仍时有胸闷短气,胸痛如刺,舌偏红,苔薄,脉弦。原方去生栀子、山楂,加桔梗6 g,瓜蒌10 g,丹参15 g。5剂,日1剂,水煎服。
2020年8月25日三诊,诸症皆消。
按:患者忧悲伤肺,肺失宣肃,气机痹阻,发为本病。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肺气郁痹,肃降无权,肝木失衡,升发太过,气郁化火,肝火上炎,故见口苦、便干。二诊肝火渐平,肺气仍痹阻不畅,故去栀子,增用瓜蒌宽胸散结理气,桔梗宣提肺气,《神农本草经》云桔梗:“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惧气”。一者桔梗主胸痛如刺,再者可宣提肺气,肺气舒畅则郁痹自消,三者桔梗为舟楫之剂,引药上行,直达病灶。
失眠发生与肺密切相关,肺宣肃功能失调,则卫气失和,卫气不足、内伐太过、营阴衰少均可导致失眠;肺职失司,卫气运行失常,留于阳则阳跷盛,卫不和则卧不安;肺与营卫气血的生成、输布以及心功能的正常运行密切相关,肺功能失常则发为失眠。过忧伤肺,肺气闭塞不行,致精神活动失常,发为失眠。故失眠可从肺辨治,肺气郁痹证,治以开郁宁神,降气平喘,采用五磨饮子合甘麦大枣汤加减;肺气虚弱证,治以补益肺气,安神定魄,选用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痰瘀阻肺证,治以化痰祛瘀,采用二陈汤、半夏秫米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另外,失眠常与过度劳累、饮食不节、情绪失调等有关,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注意保持心情愉悦,适当运动,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