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营,许慧卓,冯明燕,程晓昱,王柯娜,邓微宏
1 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安徽合肥 230038
2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003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变化,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递增,而且越来越年轻化,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1]。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现患病人数有2.9亿,其中冠心病1100万,其危害程度不容小觑,防治心血管疾病刻不容缓[2]。中医学认为胸痹是指胸部满闷或憋闷不适、胸前区及肩背刺痛、两臂内侧连及小指疼痛、短气等为临床特征的病证。其主要因为心中气血阻滞不通,导致气血缺乏,加之阴寒、痰浊、瘀血等邪气的侵袭,瘀阻心脉而致胸部憋闷疼痛;严重者可致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四肢厥冷,颜面苍白无色,冷汗如豆,脉微欲绝,旦发夕死,夕发旦死[3]。不同的情志变化太过,不仅会损影响心主神明,而且对人体的气机运行也可产生不利影响。在人体脏腑中,肝主疏泄,能够条畅气机,通过疏肝理气达到肝心同治的目的。
程晓昱教授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心血管科主任医师、安徽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2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安徽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新安医学程氏内科第九代传人,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30余年,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治疗胸痹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之上,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配伍疏肝理气之法,疗效甚好,现将其经验浅析如下。
胸痹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以及心之脉络,与肝、脾、肾相关,尤其与肝关系密切。程晓昱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肝为起病之源,心为传病之所”观点,认为情志、外邪、饮食、体虚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肝失疏泄的主要原因。其中,心主血脉功能受损、血运不利、津液输布异常,出现气滞、血瘀、痰阻胸痹,引起心之脉络不通,导致心肾不足、心肾虚衰,而致心之失养,最终造成胸痹心痛。肝脏的特性是喜条达舒畅,而恶抑郁阻滞不通,如果肝郁而不能够畅达,肝就会失去其疏泄的功能,导致气血行不能通畅,使瘀血更进一步加重;同时也能使气不能疏布津液,津液停于体内,形成更多的痰浊,加重气血的瘀滞。
如《明医杂著·医论》[4]记载:“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二脏”,可见心肝两脏关系密切。从五脏之官职来看,心者君主之官,肝者将军之官。从五脏所藏来看,肝藏血,心藏脉,肝心与血脉相关。心主血而藏神,同时心也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及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肝血充足,发挥其肝主疏泄的作用,心才能主血脉。心神正常,促进肝主疏泄,调畅气血;肝主疏泄功能正常,气和血得以调和,利于心主神明和神志。心肝相互为用,互为滋助,共同维持血液的运行及神志活动正常发挥。
虽然心与肝经络没有直接相连,但是心与肝之经络通过肺经间接联系在一起,并且肝通过与胆经之经别进一步与心相联系[5]。《灵枢·经脉》[6]篇曰:“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挟胃属肝,络胆,上贯隔,布胁肋……是肝生病者,胸满呕逆……;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心所病者,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因此,心病其临床症状疼痛位置与肝胆经络循行的部位有相同的地方,更加说明心病可以从肝论治。另外,心、肝、胆经之间可通过络脉、经别、经筋联接贯通,使得两脏间的关系紧密相连[7-9]。
五行中心属火、肝属木,肝为风木之脏,心为暑火之脏。肝为心之母脏,而风木能生火,木盛则火旺,心脏之血脉才有所主。心为肝之子脏,心主血脉正常,其母脏肝才能通过疏泄、藏血来调节机体。如果木和火不能相生,两者失去制衡的关系,最终会致使母子两行功能失去正常;子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出现“子病犯母”“子盗母气”的异常表现;若心血不足,不仅心失所养,更会影响肝主疏泄、藏血的功能,心无力推动气血,就会气滞瘀血;若情志出现异常的波动,加之肝疏泄不及,则气机郁而不畅,可见郁郁不欢,悲忧多虑;若肝气郁滞不通,郁而化火,可见心烦失眠、性情暴躁等症状。肝为心之母,心为肝之子,肝可以濡养、维持心主血脉、藏神之功,心可以承载肝主疏泄、藏血之用,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心肝均属五脏,与六腑相比,其性属阴。根据五脏不同的功能特点,因心在人体最上部位,且无时不在收缩搏动,故称“阳中之太阳”;肝处于人体下部,又有升发向上的特性,被称为“阴中之少阳”。肝为阴中之阳,肝又藏血,故肝用又有属阴的部分存在[10]。心为阳中之阳,心既主血又主脉,故心又有属阴的部分存在。吴鞠通《医医病书》:“体阴者必用阳……肝之体用主入,体阴也;其用主出,则阳也;心之体主静,体阴也,其用主动,则阳也”。心肝两脏在阴阳上对立统一、互根互用。
现代研究表明,情绪焦虑急躁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11]。人在长期焦虑、急躁、抑郁等情绪下,可引起体内激素调控系统异常,使血管紧张性升高,诱发心血管疾病[12]。牟英[13]等人的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初始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就包括血管内皮功能的失调,在此基础上构成了冠心病的病理基础。陆卫华[14]等人的研究显示冠心病病人Beck抑郁自评问卷≥10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较<10者明显降低,提示抑郁与冠心病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有一定关系。Kim等[15]的研究表明,在正确指引疏导下,缓解其焦虑急躁情绪,对冠心病的治疗可提高10%~20%。
患者刘某,男,74岁,2019年10月28日初诊。主诉:心慌胸闷半月余。心慌伴胸闷不适,偶见胸部憋闷疼痛,每因情绪激动、劳累而诱发,时觉乏力,气短,无胃脘部不适,无头晕头痛。近日上述症状加重明显,伴心烦失眠多梦,饮食二便尚可,舌质红,苔薄黄,中间有裂纹,脉弦细。心电图:“ST-T改变”,BP:130/88mmHg,HR:76次/分。中医辨病辨证为:胸痹心痛(心肝失调,气阴两虚证) 治法:疏肝通络,养心安神,益气养阴。处方:川楝子10g,佛手10g,赤芍10g,三七3g,酸枣仁20g,麦冬10g,女贞子10g,北沙参10g,山药15g,枸杞子10g,白术10g,全瓜蒌20g。七剂,水煎服,分两次温服。
二诊:2019年11月5日,服药后自觉心慌胸闷等症状明显减轻,昨日晨起时出现头晕、咽痛,无恶心呕吐,舌苔仍薄黄,中有裂纹,脉弦细,再守原方加减。在原方基础上加枳壳6g,桔梗10g,甘草3g,川牛膝10g,天麻10g。上方14剂,1剂/d,中午晚上分两次温服。
三诊:2019年11月,19日,服上方后,自觉无明显不适,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嘱患者调整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以防复发。
按:程师认为胸痹以寒凝、血瘀、痰浊为主,但临证时肝郁气滞也很多见,可能与生活方式、焦虑、压力有关。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疏肝理气之药,而慎用辛香走窜伤阴之剂,以防耗伤气血,使疏肝理气而不伤阴。但对于年龄较大部分老年患者,不能只顾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更要注重老年人阴阳不足的特点,通过脉证合参,以达到标本兼治。
古代医家薛己在其所注解的《明医杂著·医论》[4]中提出:肝气通畅,心气才能平和,如果肝气郁滞,心气就会躁动而失通明,凡是心脏得病必先调治肝。可见肝与心关系密切,临证中治心病不忘调肝。胸痹的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而气滞、痰浊、血瘀皆可阻滞全身的气机通畅,影响气血运行。因而从肝论治尤其是疏肝理气、调畅气血,就显得尤为重要。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从肝论治不只是疏肝,也包括柔肝、养肝、平肝、泻肝等方法[16],如用枸杞子、麦冬、生地等药来养肝柔肝,天麻、川楝子、郁金等药来平肝泻肝。临证时,医护人员应及时发现并帮助患者消除心理压力,适当时可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干预,调节其心态,从而减少患者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发生[17-18]。从肝论治心病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更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呼应[19],符合中医辨证论治思维,这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