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世杰(综述),黄海清(审校)
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运用特殊的非生物人工材料(如膜式氧合器、动脉微栓过滤器、CPB管道、血液浓缩超滤器等)、CPB机器、水箱等设备,模拟人体心脏、肺脏器官功能状态,将上、下腔静脉血引流到体外储血罐,通过CPB机器泵头产生动力,经过膜式氧合器将引流的静脉血进行氧合变成动脉血,使用变温水箱调节,经过动脉微栓过滤器将血液过滤后再回输到人体主动脉中。CPB为患者全身器官提供必需的血液和氧供,为行心脏手术患者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1]。围CPB期,非生物人工材料直接与血液接触、CPB机滚压泵的挤压、炎性反应等作用,血液有形成分将会发生一定的损坏,进而引发一系列凝血功能紊乱,使心脏手术后患者易发生凝血功能异常。此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将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诊治确切的原因和机制较困难。因此,积极寻找围CPB期引起凝血功能障碍的病因和机制,对于心脏手术后的患者康复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现仅针对围CPB期凝血功能障碍的部分病因及发生机制作一简要阐述。
1.1肝素敏感度差异 使用肝素实施全身抗凝是CPB得以成功的首要条件。肝素是一个理想的抗凝药物,它起效快,而且又能被鱼精蛋白所拮抗,还能方便地用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rothrombin time,ACT)来测定和评估。由于药理的特殊性,肝素在个体间的量效反应差异很大,因而目前还未有个体化精准计量的计算方法,临床一般按照3~4 mg/kg体重的方法来进行计算,这样有可能会出现抗凝不足或抗凝过度的现象。肝素敏感度差异与术后出血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肝素不敏感或超敏感的患者,可能会因其过度抗凝,导致术后大出血的风险。研究[2]表明,在给予首次肝素剂量后,ACT处于480~750 s范围内的患者,术后发生出血风险的概率将会明显降低。而ACT>750 s的患者,因CPB前给予的肝素剂量可能超出患者实际所需,易引起患者发生过度抗凝。
1.2鱼精蛋白用量不当 鱼精蛋白是一种碱性蛋白,可与肝素结合生成复合物而使肝素失活,主要用于全身肝素化后中和血液中的肝素。心脏手术操作结束后使用的鱼精蛋白量一般为转机前肝素用量的1.0~1.5倍,而鱼精蛋白的用量对凝血功能和手术时间等有直接影响。如果鱼精蛋白用量不足,则会引起围术期止血困难,导致术中出血、红细胞输注量增多、关胸时间延长等后果。如果鱼精蛋白用量过多,则会导致鱼精蛋白的抗凝作用增加,干扰凝血激酶的作用时间,从而延长ACT,进而加重出血[3,4]。
2.1红细胞损伤 CPB中发生红细胞损伤的表现:(1)红细胞立即或者延迟性导致溶血;(2)发生“亚致死性损伤”。溶血导致红细胞破碎、血红蛋白漏出、红细胞计数减少,红细胞比容降低,携氧量下降,减少组织与细胞的供氧。亚损伤虽然没有导致红细胞直接破碎,但使其变形功能降低,携氧功能下降,不能顺利通过微毛细血管运输氧气,最终出现低氧、贫血等不良事件,影响预后[5]。CPB中发生红细胞损伤的原因:(1)泵头的机械性损伤;(2)湍流、血气接触、负压静脉引流装置、左右心吸引等过度的负压吸引;(3)管路、接头、动静脉插管、储血槽、氧合器等的CPB组件以及自体血回输造成的红细胞机械损伤;(4)CPB期间的生理以及内环境变化等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红细胞的完整性;(5)CPB中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表面电荷改变、脆性和聚集性增加、形态发生变化以及生存周期缩短[6]。
2.2白细胞破坏 当血液与非生物人工材料(如膜式氧合器、动脉微栓过滤器、CPB管道、血液浓缩超滤器等)接触时,会释放一些炎症介质,白细胞在多种炎症介质(如血小板激活因子、凝血酶、组胺等)参与下被激活和释放。释放的花生四烯酸、细胞内颗粒蛋白酶、氧自由基等又可以诱发全身炎症反应,引发全身溶血。白细胞的激活与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又能够再次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而血小板的激活与释放又和凝血酶的形成产生放大炎性反应效应,两者的相互影响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最终将会影响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的恢复[7]。
2.3血小板计数减少和功能减低 血小板计数减少和功能减低主要原因有[8~14]:(1)由于血液被稀释和血小板直接破坏所致;(2)血浆颗粒膜蛋白(granule membrance protein 140,GMP-140)的表达,在CPB术后第1~3天会明显增强,这说明血小板活化程度将会显著增高,破坏增多;(3)血小板表面α2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减少,导致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发生显著下降;(4)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的发生;(5)剪切力增大引起血小板的激活、黏附以及聚集;(6)CPB可增加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Bax)的表达,Bax使得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的表达减少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钙变化,这些血小板凋亡信号通路里的变化可能导致血小板功能障碍。
2.4凝血因子缺乏 由于血液被预充液稀释,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会不同程度下降。如果凝血因子的活性超过40%,便足以保障正常凝血功能。有研究[15]表明,在CPB中,由于有大量的预冲液进入血液循环中,进而导致凝血因子被稀释。当所有凝血因子的浓度同时降低至50%时,机体将会出现出、凝血系统启动延迟的现象,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会高于正常值的1.5倍多,最终导致血液凝血功能整体下降。
2.5纤溶系统异常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是由肝细胞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其参与血栓形成的关键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反应底物[16]。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纤维蛋白稳定因子XⅢa(fibrin-stabilizing factor XⅢa,FXⅢa)、Ca2+等凝血因子的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单体,随后再聚合形成纤维蛋白链网罗红细胞、血小板、α2-抗纤溶酶等成分形成稳定血栓结构。在大量出血过程中,包括血小板在内的凝血因子,FIB最先被消耗并且是最早达到临界值的凝血因子[17]。CPB中,由于血液的稀释、低温、血小板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以及纤维蛋白溶解等原因会损害FIB水平、功能和凝块的稳定性[18,19]。
在围CPB期,血液被CPB管道、膜式氧合器以及动脉微栓过滤器等各种非生物材料、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介质、纤溶系统等激活,造成播散性炎细胞活化和激活,继而引发“瀑布”样级联反应,导致机体产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20~2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 8,IL-8)、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和氧自由基等是围CPB期间参与SIRS的主要炎性因子,可作用于红细胞膜,可导致红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23,24],还可造成心肌损害等多器官功能损害,严重影响手术效果。
应激反应可引起凝血功能异常、纤溶系统障碍,引发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25]。围CPB期,由于麻醉、疼痛以及手术方式的刺激等,都会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或使氧化应激反应增强,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及患者预后[26,27]。研究[28,29]发现CPB心脏手术、血液透析、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治疗手段由于氧化应激的增加打破了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平衡,引起红细胞发生凋亡。另外,有体外研究试验[30]证实,氧化应激可以造成红细胞膜骨架蛋白损伤,从而影响红细胞膜蛋白骨架的结构。
综上所述,围CPB期,凝血功能变化与肝素鱼精蛋白用量、血细胞的破坏、低温、炎性反应以及应激反应等异常有关。临床工作中需不断综合判断分析,找准病因、对症治疗、灵活处理。这样才会针对具体发病机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有效的预防心脏手术后凝血功能紊乱,防治术后因渗血、出血过多造成的一系列并发症。围CPB期,凝血功能变化机制不是很明了,在以后的工作中仍需不断深入研究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