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钟鼎 方黄毅 庞 晨 张 哲 盛汉松
目前,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 已成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PTN)、原发性面肌痉挛(primary hemifacial spasm,pHFS)和舌咽神经痛等颅神经疾病的首选手术方法[1~4]。2017 年1 月至2019年9月MVD治疗PTN和pHFS共44例,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44例中,男21例,女23例;年龄31~83岁,平均(54.7±12.5)岁。PTN 有28 例,pHFS 有16例。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乙状窦后入路MVD。采用健侧侧卧位,颈部稍前屈,切口与发际线平行,距离发际线0.5~1 cm,长5~7 cm。打开骨窗(直径2~3 cm),骨窗前界接近乙状窦,弧形剪开硬脑膜。在显微镜下剪开蛛网膜,探查三叉神经根全程或面神经出脑干区(root exit zone,REZ)和小脑脑桥角区域,充分暴露视野[5]。松解分离神经根周围的蛛网膜,寻找压迫神经的责任血管并将其游离,推移离开神经根,小心置入Teflon棉球垫开责任血管和脑干REZ或者神经[6]。对于HFS,术中采用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电生理监测。严密缝合硬脑膜,必要时用肌肉筋膜片粘胶覆盖硬膜切口表面。对于年龄≥70岁的病人,考虑到硬脑膜和颅骨黏连明显,术中去除骨瓣;而年龄<70岁,术中回纳骨瓣。
手术无效共3 例,其中PTN 有1 例,pHFS 有2例;总有效率为93%,其中PTN 有效率为96.4%,pHFS 有效率为87.5%。术后发生并发症共7 例,其中术中乙状窦撕裂2 例(使用明胶海绵压迫后止血),术中颅内出血1例(岩静脉部分撕裂,使用明胶海绵压迫后止血),脑脊液鼻漏1 例(使用加压包扎5 d,脑脊液鼻漏停止),颅内感染1例(抗生素治疗后控制),耳鸣、听力下降2 例。未发生手术死亡或听力丧失、永久性面瘫等并发症。
自20世纪70年代始,MVD经过发展和完善,逐渐成为治疗PTN和pHFS的主要方法[7]。由于显微技术存在一定难度,若操作不当易发生听力损害、面瘫、出血、脑脊液漏、小脑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8,9]。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神经外科机构,实施MVD仍存在一定门槛。本文44例术后总有效率为93%,发生并发症共7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9%。这与文献报道类似[2,10]。
我们开展MVD取得良好成效的原因有:①术者良好的技术以及对MVD的深刻认识,因为术者原已基本掌握神经显微技术,能独立开展神经外科显微手术,而且前期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前往外院学习,对此类疾病以及MVD 有较为深刻的认识。②对手术经验的总结,在开展MVD 初期,反复观看手术录像,对过程进行分析讨论,特别注意对责任血管和神经的研判,以及避免因术中操作不当导致并发症;③与神经内科良好的关系,因为在开展MVD 前期,多数病例系神经内科PTN 和pHFS 经药物等保守治疗不佳,转诊至本科室接受手术治疗,因此,与神经内科保持紧密合作,有利于病例数量增长和医师技术提高;④积极的同行交流,在独立展开MVD前,邀请外院专家来进行MVD 以分享经验,而在独立开展后,通过网络与同行交流相关问题;⑤良好的医患沟通,为每位病人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做好术前谈话,术后定期回访,提高病人就诊体验;⑥还通过媒体科普MVD相关知识和成功案例,进一步吸引辐射地区病人前来就诊。
MVD 也存在一些并发症:最常见的是听力障碍,由听神经及其营养血管损伤导致;其次是面瘫,可能是损伤了面神经及脑干穿动脉,多为迟发性面瘫,可自愈;脑脊液漏与切口关闭技术有关;过度或过长时间牵拉小脑则可导致小脑损伤;此外,出血、颅内感染等并发症或与术中操作不当有关[5,6,8]。文献报道,开展MVD 初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6.7%[11]。本文病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9%,其中前20 例MVD 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5%,发生了术中出血及颅内感染等情况,但并未造成严重后果。其原因可能为开展初期经验相对不足、手术准备不充分等,也不排除因个体差异性的原因。因此,术前应认真判读影像学资料,加强对解剖结构的了解;术中充分暴露三叉神经根和面神经根,以精准定位责任血管;注意保护小脑,避免对小脑半球的长时间牵拉;入颅后避免损伤面神经、听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等其他结构从而影响相关功能;分离时注意对岩上静脉等血管的小心处理,避免造成术中大量出血及术后颅内出血;严格遵守无菌规范,减少感染[5,6,10]。
值得一提的是,HFS 病人MVD 时可采用AMR监测,可辅助判定责任血管,提高手术有效率,减少手术并发症[12,13]。有研究表明AMR不能提高熟练术者开展MVD的治愈率,但对初学者提高治愈率和提高技术有较大帮助[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