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评价法的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效果评价研究

2021-04-17 12:15汪彩玲金爱云郭红满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1年3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业结构

汪彩玲 张 琳 方 羽 金爱云 郭红满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7;2.河南省教育厅,河南 郑州 450018;3.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4.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经济体制和企业效率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及变化。结构效果好的产业使国民经济以较快速度增长,甚至能在不增加投入总量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增长。因此,对产业结构调整效果进行年度评价对政府及时调整产业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前,河南省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对产业结构进行实时跟踪测评能及时了解产业结构的调整状况,为优化河南省产业结构提供参考,故研究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产业结构是相对于国家整体的局部地区(包括省、市、县等)的国民经济活动的各个产业部门、行业间质的构成和量的比例。具体来说,是指一个地区的各种生产要素在该地区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及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包括该地区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各产业及其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区域产业结构的评价,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本质是资源在各产业之间的合理配置,因此,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就成为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主要标准。

目前,对产业结构分析和评价的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借鉴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在对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等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做出阶段性或层次性的定位;二是在对各国产业结构演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标准产业结构”,其他地区的发展情况同标准产业结构进行比较,来衡量区域产业结构水平状况;三是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历史过程入手,针对区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提出对策建议。

定量研究方面,研究方法主要有多元统计分析法、协同分析法、灰色理论、模糊综合评价、DEA及偏离份额分析法等。通过运用这些,我们对产业结构的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但不可否认的是,运用的有些指标体系包含的指标过多、计算过于频繁,给搜集数据带来很大难度,从而降低了研究的可操作性等。

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拟采用综合评价法评价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在评价结果基础上得出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的判断。

二、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和现状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河南省生产力得到了很大发展,GDP快速增长(见图1),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图1 1978—2018年河南省GDP变动情况

图2显示了1978—2018年河南省经济结构变动总体情况,第一产业占比由1978年的39.8%下降至2018年的8.9%;第二产业占比情况较为稳定并呈扩大态势,占比由1978年的42.6%上升到2018年的45.9%;第三产业占比显著提升,由1978年的17.6%上升到2018年的45.2%,说明河南省经济结构逐渐优化调整,三次产业构成日趋合理。

图2 1978—2018年河南省第一、二、三产业占比变动情况

河南省产业结构的整体演进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3—1978年)为产业结构的建立、调整和初步完善阶段;第二阶段(1979—2002年)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动力萌芽和启动阶段;第三阶段(2003—2018年)为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一)1953—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的产业结构及变动

计划经济时期是指从建国之后的1953—1978年的二十多年时间。1953年,我国国民经济经历三年恢复后,开始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从国民经济中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发展状态看,河南省产业结构在26年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倾斜发展态势。农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9%,工业却高达12.3%,比农业高出3倍多。在工业内部,重工业的增长高于轻工业近1倍。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73.5∶21.6∶4.9转变为1978年的35.8∶29.6∶34.6。重工业发展一枝独秀,农业则下降幅度较大,轻工业缓慢增长。

由表1可知,从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分析,计划经济时期,河南省的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较快,第三产业比重基本在徘徊中保持略有提升的趋势,总体水平显著滞后。不仅有悖世界产业结构的正常规律,也落后于全国产业结构的总体水平。

表1 1952—1978年河南省及全国三次产业结构状况

进一步分析,虽然这一时期河南省经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为主体的新型结构,为河南省工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工业化水平显现出与河南省经济总体水平不对称的关系。河南省经济发展中产业比例关系的长期严重失衡,导致一系列严重的消极后果,各产业内部结构的矛盾难以克服,粮食和消费品供应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国民经济陷入严重的困境。产业结构已经到了不得不调整的地步。

(二)1978—2002年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结构及变动

1979年以后,中国开始了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河南省经济由此步入了转轨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进入调整、完善和扩展的新阶段,开始自觉向综合协调发展的方向演进。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和经济运行的形态,我们可以将河南省经济的转轨大致分为两个时期:转轨初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期)和转轨中后期(90年代—2003年)。河南省经济结构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过渡到第二产业,并向第三产业发展。

转轨初期是河南省工业化的第一阶段,这一发展阶段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表现出轻工业发展加快,高加工度化等特点。国民经济中农、轻、重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表2 1979—1991年农、轻、重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对比

资料显示,在转轨初期,工业和农业的平均增长速度都有所提高。但农业增长速度的增幅相对高于工业,从而使国民经济农工业之比得到改善。而且,“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路线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了纠正,轻工业在这一时期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同时,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见表 3)。

表3 1978—1991年河南三次产业结构状况

1978—1991年是全省经济较快增长时期,来自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增长最快,第三产业占比“补偿性”地大幅提高了13.3个百分点,相反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却分别下降7.8和5.5个百分点。转轨初期产业结构的这些变化,反映了河南省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也反映了市场机制在产业结构变动中的力量在不断增强。

进入90年代,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确立。河南省全面实施“一高一低”“可持续发展”“科教兴豫”“开放带动”“东引西进”等战略。随着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经济调节机制已基本转变为市场机制。河南省产业结构及调整体现出新特点。

如表4所示,这一时期河南省第一产业的比重大幅下降,十多年间下降了17.4个百分点,明显高于20世纪80年代的下降幅度。第二产业比重大幅回升,十多年间上升了1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基本稳定,十多年间仅上升了4.7个百分点。

表4 1990—2003年河南三次产业的结构状况

在第二产业内部,基础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见表5)。生活资料的供求形势与之前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许多消费品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

表5 1990—2003年轻、重工业比例变动状况

在第三产业内部,传统产业如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运输仓储和邮电业虽然在第三产业中仍居主导地位,但所占比重已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代表现代产业高度化进程的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产业发展较快。

(三)2003—2018年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产业结构及变动

如表6所示,2003年河南省第一产业占比为17.5%,低于20.0%,且第二产业占比大于第三产业占比,河南省进入工业化中期;2017年河南省第一产业占比为9.3%,低于10.0%,第二产业占比仍大于第三产业占比,河南省进入工业化后期。如图2所示,2010年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转折点,河南省经济逐渐向新常态迈进。第二产业占比呈直线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占比呈直线上升,且其增长速度快于第二产业下降速度,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逐渐接近,成为带动河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表6 工业化水平评价指标与标准

河南省以优化农业结构,增强工业实力,壮大第三产业,提高第二、三产业比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17.5∶48.2∶34.5演变为2018年的8.9∶45.9∶45.2;2018年河南省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2003年提高了8.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的同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有所上升,但第三产业占比仍小于第二产业。

这一时期,河南省第一产业占比稳步下降,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内部产业结构比例不断优化。农作物种植品种不断趋优;林、牧、渔业发展迅猛,特别是畜牧业和渔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一批特色农业成为各地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各行业齐头并进、蓬勃发展,以现代物流、信息、文化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河南省经济社会新的增长点。

总体来说,河南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运行体制的转轨和经济增长模式转换表现出高度相关性。在此过程中,工业化进程加快,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变动加速,经济告别了短缺。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化呈现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新兴部门和传统部门相互更替的趋势,遵循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通过工业化不均衡战略实现的,是通过积极推进比较优势明显的产业实现的。

三、基于综合评价法的产业结构调整效果评价

综合评价法是通过运用多个指标对目标评价群体进行评价,可以用来评价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本文利用多变量综合评价法评价2003—2018年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参考程翔等(2020)的研究从合理化、高级化、国际化、普惠化四个维度,选定14个有关产业结构调整指标及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主客观综合权重,具体指标和权重如表7所示。

表7 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指标及权重

其中,Hamming贴近度表示河南省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占比与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的贴近程度;资源配置效率指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表示经济增长进程中资源利用程度;能源弹性系数指能源消费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指非农产业增加值与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的比值;工业贡献率指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第三产业拉动率指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比值;研发投入强度指科学技术支出占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比重;对外贸易依存度指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外商投资吸引力指实际利用外资额与GDP的比值;基本医疗参保率指基本医疗参保人数与总人口的比值;失业保险参保率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与总人口的比值;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占比;每万人医生数指每万人口中执业(助理)医师数占比;每万人绿化面积指每万人口中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

以表7中相关指标和数据为基础计算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将数据标准化处理,使各指标在保有原始特征的基础上分布在(0,1)之间;接着对主客观综合权重进行综合评价,得分如表8和图3、图4所示。

表8 河南省2003—2018年产业结构各个维度及综合调整效果得分

图3 2003—2018年河南省合理化、高级化、国际化、普惠化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得分

图4 2003—2018年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综合得分

通过图3并结合表8,从合理化角度可以发现:整体上,2003—2018年河南省产业结构合理化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2006年是最低值,2018年为峰值。分阶段看,2003—2004年呈现上升状态,2004—2006年开始下降并达到2003—2018年的最低值,而后快速上升,是2003—2018年合理化角度增速最快的阶段。2007—2010年波动下降,而后呈现上升趋势直至2018年,达到峰值。

从高度化角度可知:整体上,2003—2018年河南省产业结构高度化波动趋势较其他维度明显剧烈,2003—2007年呈上升状态,并在2007年达到峰值。2007—2009年有所下降,而后2009—2011年呈现上升趋势。2011—2014年又开始波动下降,而后2014—2017年呈现上升趋势,2018年有轻微下降。

从国际化角度可知:整体上,2003—2018年河南省产业结构国际化呈现波动上升又轻微下降的趋势,其中2003年是最低值,2015年为峰值。分阶段看,2003—2008年呈现上升趋势,而后有所下降,然后波动上升至2015年达到峰值0.14。2016—2018年呈现轻微下降。

从普惠化角度可知:整体上,2003—2018年河南省产业结构普惠化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03年是最低值,2018年为峰值。分阶段看,2003—2009年河南省产业结构普惠化呈现上升态势,随后有轻微下降,而后持续上升,直至2018年达到峰值,其中2017年增速最快达56.5%。

如图4所示,2003—2018年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综合得分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03—2005年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呈现上升趋势,而后有所下降,2006—2007年快速上升,增速达36.8%,而后有所下降。2008—2010年产业结构调整变化平稳,2010—2017年波动上升,2018年略有下降,但仍是2003年的3.09倍。

四、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基于综合评价法的产业结构调整效果评价发现:2003—2018年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综合得分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缓慢上升到快速上升然后平稳后至2017年后有所下降。这说明2003—2018年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提升的空间。

(二)对策建议

河南省应加快各产业的发展。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重发展绿色经济,同时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努力营造好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配套环境。当前优化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总体要求是:绝不放松第一产业,继续优化第二产业,加速提升第三产业。

1.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传统作物占河南省种植业的主要地位,而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少。河南省农业的工业化水平落后,农产品深加工不到位,农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形成。所以,河南省应挖掘农业的内部潜力,对当地农业资源进行重组,走农业工业化路线,发挥农业后续效益。一方面,优化农业的内部结构,着重调整农业的种植结构,关注市场需求,在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同时,侧重需求量大的农产品种植;另一方面,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缓解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2.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

科技创新是产业转型的引领和支撑,是催化剂,而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如果这一主体能力不强,转型升级就会非常困难。新型工业化最重要的三个部分是信息产业、生物制药工业和新材料新工艺。对河南省来说,要改变过去低端产业所占比重过大的产业结构弊端,加快第二产业增速,就要坚持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还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这是新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河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工业基础薄弱,与其他地区相比缺乏支柱性产业,因此,河南省应具备长远发展目光,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实践成果,科学选定并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化。

3.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相对人才优势非常明显,但由于过去经济发展落后,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为尽快实现中部崛起,河南省必须大力发展相关产业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服务业在未来发展中,将是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产业,所以,河南省要以庞大的人口为依托,快速建立现代服务业体系。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建设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物流企业,使河南省成为全国物流中心,同时把服务业培育成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重点加快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在政策机制上对各种新兴服务行业加以扶持和引导。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较低,占主导地位的仍是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而新兴行业尤其是高新技术服务行业比重偏小。应在改造传统服务业部门的同时,积极发展能够代表服务业前进方向的科学研究、保险、金融等领域,重点加快发展以旅游、房地产、信息咨询、社区服务及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生产性新兴第三产业,采取积极的财税、金融、投资和价格政策,在政策机制上对各种新兴服务行业加以扶持和引导,加快其发展。同时要重视第三产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一些新兴服务领域,如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行业是就业弹性较高的领域,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因此,应加快第三产业人才的培养,培养大批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需要的服务与管理人才。

4.着重发展低碳经济,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步伐

低碳经济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改变人们以能源过度消耗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转而寻求耗能低的生产方式以实现经济同等程度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是应对气候变化、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河南省作为一个工业大而不强的内陆省份,其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规划层面。中原经济区位于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国经济交流的中转站和汇合点,对全国有很大影响力,要想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5.从合理化、高级化、国际化、普惠化四个维度切实提升产业调整效果

在产业结构合理化方面,河南省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实时跟进判断所处的三次产业结构状态,绝不放松第一产业,继续优化第二产业,加速提升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高级化方面,河南省应突出人口大省的优势,注重培养和引进高技术人才,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力量,高效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迈进。在产业结构国际化方面,充分利用省会城市郑州的交通枢纽作用,提升自身国际化水平,建设中原强省。在产业结构普惠化方面,持续关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关系人民生活的实事,切实提升居民幸福感。同时致力于中原崛起,推动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注重省内区域协调,共同建设美好河南。◆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业结构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在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安徽省沿江城市带第二产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7%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