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袁媛
【摘要】作为传承文化与传播文明的重要路径,全民阅读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国家繁荣昌盛。“十四五”时期,全民阅读被赋予更为重要的使命。“有书可读与有地方读书”是社会各界首要面对的议题。文章探讨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特点、建设现状、功能效用和发展路径,以期在多元共建中提升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力,在书香氛围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谱写全民阅读的新篇章。
【关 键 词】“十四五”时期;全民阅读;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路径
【作者单位】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袁媛,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5.003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阅读作为“文而化之”的有效路径与渠道,成为打开人类文化认知行为的金钥匙。阅读作为一项主动的、个性化的文化活动,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正成为人民群众重要的生活方式,成为引领和谐文明的重要引擎。从2012年11月“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被历史性地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到2014年“倡导全民阅读”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再到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热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全民阅读”频繁出现在各大报告中改善民生的部分,与教育、养老、就业、环境这些事关老百姓衣食住的行事业并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重要内容。
于个人而言,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于国家和民族而言,阅读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1]。展望“十四五”,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作为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公共文化服务与个体精准对接搭建桥梁,为全民阅读工作的开展开辟新路径。
全民阅读的深入推行需更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塑造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便是连接宏观设计与微观实践的路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并不是一个新名词,随着实践需求的变化,新的阅读方式、阅读理念层出不穷,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亦遍地开花,概念纷繁,形式与时俱进。基于此,本文探讨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发展的有效抓手,以期活化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的新观念,开拓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聚焦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落地的发展研究,是了解当下公众阅读需求、推动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抓手。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热烈开展,公共阅读空间作为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支点,其功能与效用获得了学界与业界的肯定。何为公共阅读空间?学界尚未形成统一概念。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界定公共阅读空间的有形概念,本文结合以往文献,将公共阅读空间分为广义与狭义两个理解角度。广义公共阅读空间泛指图书馆、文化馆、书店、书吧、城市书房、阅刊亭、网络阅读社区等能够给予公众进行阅读交流的空间,或多元素融合的新型文化复合空间;狭义公共阅读空间指“近五年建在街道、社区,可供人们免费借阅书刊、自由出入的新式公共场所”[2]。总而言之,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即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在城市某一公共性场所中独办或合办的文化空间,以书为核心,以阅读为行为线索,将文化、思想、审美、休闲、娱乐、餐饮等多种元素糅合,一方面通过文献资源、数字设备为公众提供知识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各类公共文化活动推广自身的文化服务产品。
一、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特点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是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阵地、平台与媒介,随着各级政府帮扶政策的逐渐加大,全民阅读活动不断推进,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数量不断增加,形式逐渐多样化。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城市公共图书馆抑或是独立书店,其作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核心性质并不会随着形式的流变而改变,其属性可归结为公共性与私密性、公益性与盈利性、数字化与智能化三大特点。
1.公共性与私密性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分别指公共场所的传播共性空间与私密读趣的文本沉浸空间。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主要面向广大社会公众开放,并提供公共阅读内容、设施与场地,通过各种图书读物引起公众对公共议题、人文素养的关注兴趣,并借助较为私密的阅读空间营造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提高公众的素质,满足公众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如果说公共图书馆更关注知识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那么,独立书店则被公众赋予了自由、私密的空间想象,它不仅提供了一个沉浸式阅读的私密角落,还可以作为有想法、有态度的读者举办文化活动、自由表达的公共阅读空间。对于以独立书店为代表的新型文化复合空间而言,其公共性不仅体现在图书的阅读与售卖,还体现为公众主体的文化交流,让阅读不再停留在纸上,而是更为立体地融入生活。
2.公益性与营利性
以政府力量主导的公共阅读空间一般都实行免费开放,甚至采取24小时服务制度,如温州“城市书房”、杭州“悦览树”24小时书店、深圳中心书城24小时书吧等。当下,大多数大型书城、独立书店都积极探索跨界经营,在经营图书的同时融入文创产品、戏剧艺术、文化沙龙、餐饮等元素,将单一面向的书店转为集文化、创意、休闲、社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如南京先锋书店、贵州西西弗书店、北京单向街图书馆等。这些书店在实现盈利的同时,甚至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吸引了大量青年群体打卡留念,以此传递所处城市的文化品位与形象调性。
3.数字化与智能化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9 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接觸率为 79.3%[3]。随着5G、AI、AR、VR、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无人书店、24小时书店、智慧书城等逐渐涌现。由此可见,在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寻求智能化发展,已成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发展的新趋势。除保有借阅、购买、试读等基本功能外,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还采用人脸识别、语音交互、图书定位、自动售书、自动结算等技术,通过微信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进行线上线下联动,为读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创造更加舒适便捷的阅读环境,打造全渠道服务的新型文化消费阅读空间。
二、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多元赋能
如何在新时代打造全民阅读盛宴?“有书可读与有地方读书”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议题。近年来,在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过程中,多种多样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成为人们放松的“第三空间”。其不仅唤醒了公众对阅读的关注,有的还变身为“网红”打卡地,激活了青年群体的消费活力,逐渐成为市民文化生活和城市个性塑造不可或缺的元素。
根据参与力量的不同,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可分为政府机构主导的公共阅读空间、非政府机构独立创办的公共阅读空间、政府与非政府机构合办的公共阅读空间三种,这三种性质的公共阅读空间具有不同维度的借鉴价值与发展经验。
首先,在国家积极推进全民阅读与大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下,政府维度的资源调控力量为全民阅读的多样态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主导建设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主要以城市图书馆、社区书房和城市书房为主,具有工程规模大、图书类别多、地理位置好等特点。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与统筹下,也纷纷以各自的优势和模式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搭建图书推广交流平台。较为常见的合作模式是由政府机构与民营书店在政府提供的公共场所建成的“民营公助”阅读空间,如河北移动联合新华书店在雄安新区建造的全国首家5G无人智慧书店、深圳图书馆推出的“城市街区24小时图书馆”等,通过政府的资源调配辅以社会力量提供的先进设施和新颖的运营理念,不断完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布局网络与结构框架。
其次,“小而美”的独立书店在全民阅读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一间成功的独立书店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已不是单纯售卖图书,而是成为复合型文化空間中的模块拼图。复合运营模式赋予了独立书店复杂的文化属性,如号称“传递价值观,让思想保持独立姿态”的北京单向街图书馆,既是一个以书会友的纯净阅读空间,也是城市文艺青年的集合地以及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地标。
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独立经营,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城市书店,社会各种力量都在积极响应国家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号召,不断探索创新模式,助力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发展与建设。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运营模式的多样化和参与力量的多元化,不仅满足了人们追求品质生活和优雅阅读环境的愿望,而且以优越的环境、现代化的服务和便利的条件,显著提升了公共阅读空间的服务效益,引领我国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方向。
三、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媒介—情景—行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价值转化
纸墨书香涵养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教育中心,通过为市民提供种类丰富的书籍和报刊,以及举办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在社会大力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引导公众提升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最基本的功能是传播知识和进行素质教育。不同形式的阅读空间合理地分布于商城、公园、社区、街边,随处可见的图书馆、书店、读书亭等为读者创造了舒适便捷的阅读环境,并通过“云借书”“云检索”等功能提高了读者借阅书籍的效率,扩大了书籍的传播范围。许多城市公共阅读空间通过悉心推荐书籍,唤起读者对历史、哲学、科学、美学等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周末举办免费开放的文化沙龙以及读书会、讲座、放映会、培训、兴趣角等活动,满足了读者的交流与参与诉求,提升了公众的文化素养。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还兼有休闲娱乐、社群交际的功能。娱乐与交流是人类的天性,如何寓教于乐,使人们娱有所获、谈有所得,是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任务与使命。许多年轻人已经把书店作为约会的打卡圣地,个性的设计、精致的摆件、美味的小食、醇香的咖啡,无一不在加持书店的魅力,吸引年轻人驻足,期待在不经意之间拥有“以书会友”的缘分。书店相较图书馆更具自由的特质,有书便可相交心得,有人便可分享体会,书店承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也为志趣相投的读者创造了交流的平台。
在复合运营发展模式下,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已从原来借阅图书的静态场所转变为“以书会友”的动态场所,成为人们追寻远方的“第三空间”。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对推进全民阅读活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智能化的运营模式、全渠道的多元服务、优质的活动内容是实现“第三空间”自由、平等、便利的关键路径。
2.活化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常态模式的建设路径字化发展
(1)模式多样化:智能技术促进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数字化发展
“书香人生,止于至善”,互联网时代正在打通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入应用,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在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化技术的驱动下,其运营模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图书+VR”的运营模式、实时上新的网上商城、人脸识别实名还书,以及自助结算、电子价签、大数据个性化推荐等新兴技术为“永不打烊”的24小时服务加持,使读者更便捷地获取图书信息、选择书籍、浏览阅读和在线购书。智能技术的应用和数字化设施的配置,是公共阅读空间智能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不难想象,无人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样态,必将给读者的阅读和购书体验带来更多舒适性与便捷性。
(2)服务多元化:新媒体助力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全渠道建设
移动设备和社交媒体促进了数字阅读行为的集聚化,与数字阅读的选择性、即时性和交互化特征相吻合。所以,基于共同文化价值观追求的人在进行数字阅读时,更容易聚集形成社会化阅读群体,频繁进行信息分享、话题讨论和经验沟通,从而拓宽社交范围,提升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作为“第三空间”的重要载体,是读者以学习、社交、休闲为主要目的活动空间,应开展多样化的休闲服务来吸引读者[4]。如借助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微博、移动APP等媒介,有目的地将线下实体服务拓展至线上平台,如图书信息推介、图书在线销售、日常沙龙活动等,并建立在线阅读兴趣社群,通过有规划的线上活动填补线下时间空隙,增强受众黏性,保持受众活跃度,从而扩大城市阅读空间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还应通过全媒体渠道的深度融合,构建更加多样化的阅读场景和体验空间,链接虚拟与现实,形成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的文化生态圈,通过全天候、高品质、智能化的阅读服务,助力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发展。
(3)活动优质化:加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优秀文化内容的供给与引领
以书店为主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成功之道在于“书店+X”模式的应用,但在引入“X”时,书店需要注意优秀内容的供给与引领。书店应充分发挥在地优势,挖掘在地素材,举办书友会、学术研讨会、新书推介会和读书角等活动。如江西南昌青苑书店先后举办了临川四梦、昆曲、赣剧弋阳腔、景德镇陶瓷、海昏侯、八大山人和南昌老照片等文化展示活动。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不仅是公众寻求知识信息的场所,也是公众接受现代价值观和融入城市文化的窗口,更是城市文化传播的优质媒介。
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公共阅读空间这个重要载体,离不开“第三空间”的精神抚慰。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要在做好常规图书服务的基础上,根据读者需要建立符合读者需求的“第三空間”,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休闲活动、个性化知识服务和社会教育活动。如为了提高读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可建立书籍荐读人制度,通过定期的轮流推荐吸引读者,构筑交流互动的优质平台,帮助志趣相投的读者构筑共同的精神空间,满足读者的社交需求;或以书店为核心,辐射发展文创、展览、沙龙、教育培训等生活方式类的多元业态,通过多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为公众提供多元化的文化生活体验空间,更好地提升所处城市的文化品格。让阅读风尚走进街头巷尾,是一座书香之城的最美风景。
四、 结语
“腹有诗书气自华”,全民阅读实现了“以化塑文”的文化表达与文化传承,公共文化服务则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全民阅读的发展必须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厘清其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契合“十四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要求,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书香中国的文化吸引力与历史感召力。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借助现实空间的有形载体[5],在“共享资源、共建平台、共创服务、共赢未来”的互通诉求下多元并进推动全民阅读的高质量发展,在信息过剩的传播环境下形成全民阅读的虹吸效应,最大限度激活了阅读的“宁静生产力”。成风化人,坚守初心,让全民阅读在公共阅读空间的擘画下重温墨韵。
|参考文献|
[1]新华社. 中宣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深入推进全民阅读[EB/OL]. (2020-10-22). http://www. gov. cn/xinwen/2020-10/22/content_5553414. htm.
[2]李国新. 疫情对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影响的思[J]. 图书与情报,2020(2):45-46.
[3]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20(29):18.
[4]聂震宁. 新时代全民阅读的新特点与新任务[J]. 新阅读,2021(1):12-13.
[5]李雅筝,周荣庭,郭璐. 后疫情时代数字阅读发展趋势展望[J]. 出版广角,2020(24):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