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冠文 童伟芳
(浙江科技学院 中德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进入21 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多种可能,也正在逐步改变着现有的教学模式。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及《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等均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编排、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基于信息加工理论、学生中心论及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多模态学习范式也为学习者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使学习者可根据个性化需求选择、处理、加工及重构学习内容,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外语教学需求及理念的变化,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融合不断呈现新的面貌。[1]网络资源以其丰富性、开放性、共享性及更新迅速等特点突破了外语学习时空的局限。多样化线上课程的普及,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方式和途径。[2]此外,在计算机网络和外语课程整合的时代大背景下,教学结构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和转型。[3]鉴于此,教育信息化必然会使学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自主学习也必定会成为必要手段和教学保障,形成“课内+课外”多模态教学结合并行的模式。
外语教育界“自主学习”的概念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关于培养独立思考、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探讨,之后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HOLEC[4]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够负责自己学习的能力,包括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学习过程以及对学习进行评估。之后LITTLE[5]、BENSON 等[6]、WOLFF[7]均从学习情境、学习能力及学习心理角度提出不同见解。束定芳等[8]在充分考虑中国外语学习者学习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外语学习三大要素:1.态度。即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积极投身于学习。2.能力。即学习者具有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和策略。3.环境。学习者应该被给予大量的机会去锻炼自己学习的能力,而外部环境(如教师、教学设施和学习资料)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的保证。
“互联网+”教育时代,计算机辅助教学从“外部环境”角度进一步拓宽了教育教学的路径,利用网络资源的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现。良好的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端正学习态度,促进能力养成。结合现有资料,从德语网络资源作为一种“使用工具”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基础性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搜索引擎、语法检查、在线字典、词典和翻译等。2.语料库资源。包括但不限于DWDS 等各类经标注或未经标注的语料库。3.学习包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听力、阅读、语法、词汇、欧标等级测验等各种知识点讲解和练习。4.交际性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各类社交网站、交流论坛等。学习者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求自主选择合适的资源工具助力德语学习。
针对互联网背景下德语自主学习主题,以往研究对象以德语专业学生为主,[9]但近年来,德国外交部(Ausw rtiges Amt)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来自中国的德语学习者数量由2015 年的109 000 名增长到2020 年的145 000 名左右。[10]由于德国大学在国际上的优良声誉以及德国低廉的学习生活费用,通过各类德语考试进入德国高校就读成了学习者学习德语的主要动机。[11]因此,和国内德语专业学习者相比,非德语专业学习者是目前学习德语群体中占比相对较大的一类。同时,从非德语专业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德语学习者学习德语的角度看,他们普遍面临课程时间紧、内容强度大、学习节奏快等困难,且和国内德语专业学科建设相比,目前国内德语作为外语教学(DaF)学科体现出起步晚、发展慢、师资不足,且教学法学科基础薄弱以及缺乏使用新媒介等问题。[12]此外,目前德语教学研究基本上是基于课堂以内的研究,而延伸至课外的自主学习研究应该成为“互联网+”时代德语教学信息化发展的方向、重点和趋势,但此类研究目前比较缺乏。另外,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资源,外语学习者还需发展“辨别信息的能力”“在复杂情境中选择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13]借助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个体可持续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顺应学习型社会和个体的终身发展。鉴于此,探讨借助网络资源构建德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计算机作为教学工具广泛应用于大学教学开始,计算机辅助德语教学已经有二三十年历史。如今,德语网络学习资料日趋丰富,基本能满足各类学习者多样化自主学习需求。根据R SLER[14]的理论研究,数字化德语自主学习材料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具体见图1。
图1 数字化德语自主学习材料类型
结合更新至2021 年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来看,第一类以德国各类教材出版社为主,均配有官方网站页面供下载,例如Klett-sprache(科莱特)、Cornelsen(康乃馨)、Hueber(胥伯)等网站。第二类一般以德国高校或语言机构自主研发的教学平台为主,其数字化材料均为自编教材,通过教学平台提供虚拟或混合式语言培训来满足学习者德语学习需求,例如慕尼黑大学DUO 和歌德学院的线上课程等。第三类是经过改编的数字化学习资料,例如播客(podcast/dopcast/podster/podcastzentrale)以及各种练习和网络探究活动。目前学习资料大多以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学习网站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以语法和词汇练习为主,例如Deutsch als Fremdsprache(德语作为外语)、mein-deutschbuch(我的德语书)、Deutsche Grammatik2.0 (德语语法2.0)等网站。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研发的该类学习网站支持部分练习在线批改功能,属于自适应学习资源,有利于自主学习者及时进行自我评估、检测,学习者参与性更强、满意度更高、学习效果更好。第四类以各类德语网站为主,部分学习资料内容未经编排,绝大部分学习资料仍然需要学习者本人或在教师的帮助下筛选,主要用来帮助提高听力和阅读能力,例如德国官方新闻、电台、报刊杂志及文化机构创建的网站等,该类型资源比较适合中高级德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自主学习。此外,随着互联网流量带来的红利效应的显现,很多具备专业背景的个人或组织在网络上发布的学习视频也具备一定学习价值,例如YouTube 学习频道德语教学视频等,都可以成为德语作为外语学习者的资源。
目前这四种数字化学习材料均可用于课内外自主学习,视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环境不同而有所侧重。课堂上的学习会限定知识探究的边界,而课堂外的学习可以把这个边界点衍生为知识探究的起点。例如针对“德国大学学习”这个话题,书本上的知识点以围绕大学学习生活的词汇及其表达为主,而学习者可以通过数字化学习资料不断探索发掘新的学习内容:横向拓宽可以了解德国不同类别大学、学院及学科设置等,纵向延伸可以触及德国整体教育体系。学习者经教师启发引导不断发现新的资源,产生新的内容并在探索中拓展知识的界限,将知识不断内化并提高深度学习能力,从而让学习者从知识的“消费者”转变为知识的“创新者”,符合智能教育时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需求导向。
何克抗[15]、李克东等[16]提出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的混合式学习,既强调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互联网的德语自主学习能力模式建构以此为基础,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涉及课堂内外,涵盖学习能力培养过程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具体见图2。
图2 基于互联网的德语自主学习能力模式构建
该阶段需由教师提前进行教学设计,由学习者独立完成。教师选取陈述性知识模块,主要利用第一类或第四类数字化学习资源,以基础知识讲解为切入点,通过云班课、雨课堂、课堂派这类智能学习平台布置预习作业来学习如语音、语法等陈述性知识。学习者通过观看视频,充分利用感官接收外界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解读、分析、对比、归类,进行理解和记忆,初步完成德语学习的信息输入。讲解资源可以是视频、音频、文档、图表、图像、动画、网页资源等。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只需在课程开始前完成相应的预习即可。教师通过智能教学平台进行教学监控,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并作出相应调整。
该阶段学习者的主要任务是联结和互动。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动态过程,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为导向,通过信息化手段,融入探索过程,让学习者主动发现知识、挖掘知识,并引导其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学习者需要利用各种策略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通过文字、语言,甚至表情、动作等模态形式完成知识内化信息输出,并在交际互动中完成深度学习。在该阶段,可以利用第三类和第四类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根据学习者兴趣和需求,综合设计基于问题、项目、网页、游戏的学习或同伴学习等情景式、交际式教学。教师给出主题和任务,引导学习者寻找合适的德语网站进行深入学习,在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展开交流和讨论,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发挥联想,激发学习者思考批判,帮助其达到高水平的学习期望。完成学习内容后利用第三类数字化学习资源中的练习网站来检验学习效果。和传统自主学习相比,该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观察—钻研—反思”的自主学习培养模式。它能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乐于思考、勤于钻研,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能力。相对于知识性教学目标而言,涉及沟通、合作、创造力培养的能力性目标是未来德语教师的主要工作和价值体现。同时,德语教师可以借助智能学习平台完成课堂管理和数据搜集,及时记录、评估学生学习活动过程,教学结果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促进学习者进行自我监督、评价和管理,强化学习动机和学习心向。由此,借助信息化技术,传统的自主学习模式向交互性强的新型自主学习模式转变。
该阶段由学习者自主完成对课堂内容的深化和拓展。教师的角色由先前的组织者、控制者、提示者转变成资源提供者、评价者和促进者。课程结束后,以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为导向,教师设置开放式问题,尽可能向学习者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多样化资源,上文提及的第二类到第四类数字化学习资源均可供学习者使用,打卡完成在线语法练习以巩固、检测知识点,布置即兴演讲和报告展示作业来敦促学习者拓展主题式学习。海量的网络信息足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听说读写译资源,学习论坛亦可以满足其交流欲望。该阶段,学习者不仅是信息的加工者和知识构建者,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例如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方案、监控学习过程,完成自我检测和评估。智能教学平台可帮助教师全方位、多维度采集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效果、过程交互等多模态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实现差异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策略指导,动态推荐难度适宜的相关教学资源,从而促进个人自主性学习。
本研究通过对153 名中德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德语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自主学习状况并分析影响其德语自主学习的内部因素,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方法主要为问卷法、统计分析法。调查问卷采用Likert 量表的五级记分制,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差”,五项分值为5 分、4 分、3 分、2 分和1 分。调查者按照年级组划分,其教材、教学进度、作业量等都保持一致。所有调查者每周进行1 个学时在教师指导下的网络自主学习和1 个学时完全自主学习,一个学期自主学习时间为15 周,共计30 个学时。在应用本模式之前,先进行一次自主学习情况的初步调查。调查表明,其中97.4%的学习者表示了解“自主学习”的概念,59.5%的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意愿,高达58.8%的学习者承认其自主学习实践情况仅为“及格”。调查还显示,阻碍学生德语自主学习的主要干扰因素为缺乏获取自主学习资源的渠道(79.7%)、缺乏监督、评价和反馈(78.4%)、不喜欢现有德语学习资源(62.7%)以及缺乏自主学习方法(58.2%),具体见表1。由此可见,样本中德语学习者对于获取德语自主学习资源路径和引入评价监督机制的需求较为迫切。
表1 德语自主学习干扰因素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应用与实践,和之前的学习模式相比,借助互联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能显著提高学习效果并优化学习体验感。78.4%的学习者认为,通过网络资源学习德语能让学习更有乐趣、更有效果,其中63%的学习者认为因网络德语资源时效性、真实性强而提高了对德语学习的兴趣。可以确认的是,网络平台在传输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信息方面具有实时快速的特点,大大增强了信息传递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能最大化地实现学习者与语料之间的多模态互动。[17]此外,学习者认为,通过该模式,其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各项学习能力均有所提升。其中资源检索能力和对网络学习资源的评估能力提升最为显著,分别达到66.7%和60.1% ;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达到57.5%。具体见图3。这表明,智能教学平台多维度、全程化、多元化、主体化的教学反馈能有效帮助学习者进行自我监控、评估并敦促其调整学习方法,获得较佳学习效果。
图3 基于互联网的德语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情况
首先,学习者应提高自我内驱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现在的外语学习者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是习惯技术融入生活的一代人。[18]但众多对我国学生自主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表明,其外语自主学习能力总体上并不理想,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且自控力较差。[19]德语学习和其他外语学习一样,需要具备良好的态度。缺乏足够的动机和自控能力会让自主学习常常伴随失控感、无助感甚至混乱感、挫败感。离开了传统的由教师控制的课堂,学习者应该学会自我管理,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自主学习离不开及时的反思和评估。学习者应充分利用目前网络学习资源的自适应功能,及时总结并复习相应知识,在多元交互的学习情境中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提升。再次,学习者还应学会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在交际合作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会如何获取、巩固、深化知识,更能提高沟通能力,促进思想交流,收获情感价值。
信息化时代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相比,新时代的教师角色也在不断发生转变。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信息化教育时代,网络资源丰富多样且迭代迅速,学习者很容易获取知识点的细节,学习内容、学习进度也可以由其自主决定,但是知识体系却需要学习者在教师的帮助下自行构建。教师在课上课下的作用更多的是沟通、点拨、启发及指导,帮助学生寻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搭建纵向横向关联,构建知识脉络体系。其次,教师应起到指导实践、培育智慧的作用。互联网资源并不都是有价值的,也有其负面影响,例如信息量冗杂,信息来源不可靠等,这方面需要教师训练学生辨别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再次,教师还要起到推选立体化、可视化技术的作用。目前,虚拟仿真技术已进入德语学习领域,[20]通过VR/AR 技术模拟学习对象和环境,可以让学习者以贴近自然的交互形式学习外语,并在人际情感互动中加深对文化的感知和体悟。教师应积极面对新一代技术的挑战,以开放的心态和扎实的技能迎接教学改革浪潮的到来。
信息技术进入德语教学必然引起教学范式的变化,随之产生一系列的教学动态反应和调整。德语教学是一个生态系统,除了学生和教师要随着技术发展而改变,信息、知识、媒介、方法、设计、组织、评估、管理等要素均会随着技术的变革而发生动态变化。技术更迭必然导致资源更替,而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的对资源“解构”“建构”及“重构”的能力却可以伴随终身。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和学习者应能根据具体情况(如教学条件、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学习者水平等因素)灵活、综合地运用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要素和环境达到兼容与和谐,真正走向外语课程的生态化。[21]从宏观层面来看,信息技术能够加强物理空间与在线学习空间的和谐互通,维护语言学习生态中学习者、智能技术、教师等主体的动态关系,深度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智能的联结与沟通。[22]
在德语教学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地位已经转变,尤其是对于延伸至课外的德语自主学习来说,网络资源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用互联网资源的多模态教学可以使德语教学更加趣味化、个性化,有助于培养学习者自我内驱力和多维创造能力,有利于高阶目标的达成。现阶段,互联网可以为德语自主学习提供多样化工具及全方位、立体化教学资源,同时结合智能教学平台可对教学活动进行监控、反馈和评价,从而修正、调整并改进教学活动,这已远远超过早期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定位。至此,对德语自主学习而言,计算机的作用已经从辅助教学走向了智能教学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