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海
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7年最新修订版)》文件,旨在加强我国在校学生体育锻炼,增进身体健康。2014年10月,国务院以国发〔2014〕46号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明确提出“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号召,将全民健身提高至国家战略的层次。广东省教育厅等单位2014年11月联合发文要求所属学校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并明确规定了相应的锻炼时间与标准。文件规定,“中小学每节体育课必须安排5——8分钟身体素质练习内容”。基层学校如何响应文件号召,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成为从教人员的重要任务。而功能性力量练习,作为近年来体能训练中兴起的一种力量练习方法,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培养对体育的兴趣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普通高中学校高一年级学生。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文献信息,及相关纸质文献、书籍查阅,研读有关资料,对功能性力量练习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2.2.2 教学实验法
普通高中学校高一年级将学生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4人(其中男女生各12人),年龄16岁。
2.2.2.1 教学实验方案
实验组在常规体育课教学中,每次课安排15分钟时间进行功能性力量练习,练习手段采用平板支撑、俯卧撑、两人一组背靠背转体传递实心球(或杠铃片)、立定三级跳远。对照组则只进行常规性教学。
2.2.2.2 教学实验时间
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因国庆放假等原因,为期10周。
2.2.3 数理统计法
对教学实验所获得数据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功能性力量,其主旨是发展人体灵敏、协调及平衡能力,更为关注人体在运动中整体力量的运用效果而非单一的某块肌肉力量,更为符合运动中人体发力情况。平时运动训练的力量发展中,经常是以杠铃发展单块肌肉练习为主,这与运动中所表现的动作不相符合。此外,运动训练理论认为,在青少年时期力量训练不宜使用大强度负荷。这就造成在学校体育课程中,专门对学生力量发展的教学安排极少。即使在课程教学中有所涉及,也是以体质健康达标中的项目完整技术进行的,如引体向上、仰卧起坐、掷实心球(铅球)等。在学生整体力量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下,反复的单一性完整专项练习一方面导致学生心里厌烦,练习积极性大减。另一方面,反复的专项练习会使整体性肌肉力量发展进一步失衡,易出现运动损伤且成绩提高幅度小,降低学生课上的练习兴趣。
功能性力量练习,则可以解决如上问题。首先,功能性力量是以轻器械或自身体重为负荷发展整体性力量,符合青少年力量发展需要,不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体育课程的教学,使用杠铃进行力量练习的可行性极微。使用轻器械或自身体重为负荷发展力量,学生易于接受,不会产生畏难情绪。青少年时期,正是身体经历第二次发育的重要时期,此时进行功能性力量练习对于学生良好的身体姿势形成,灵敏、协调及平衡能力的发展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体育课程与运动训练不同,相对更强调身体的均衡发展而不是竞技能力中的优势能力发展。在达到教学目的方面,功能性力量练习较其他力量练习手段更具有优势。最后,功能性力量因操作简单易行,可以在每次课上安排时间进行练习。学生也容易感受到练习效果,从而增加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掌握运动技能后,自己在平时也可以进行锻炼。
因此,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安排功能性力量练习,能够弥补体育课程中力量练习偏少的环节,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姿态,促进其协调平衡能力的发展,对其日后的生活中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
水分子参与了淀粉形成凝胶的过程,作为凝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会对淀粉凝胶的质构、微观结构等造成一定影响[1]。同时,淀粉凝胶体系中水分子的相态转变也会导致淀粉凝胶特性的改变。淀粉凝胶为不稳定体系,水分子相态转变对淀粉凝胶的结构特性的影响与水分子相态转变次数、水分子相态转变速率等密切相关[2]。水分子相态间反复转变会加剧淀粉凝胶相分离和冰晶的增长,导致淀粉凝胶(糊)粗糙结构的形成,促进淀粉凝胶富集相中淀粉分子回生,水分子相态多次转变最终引起淀粉凝胶结构的破坏[3]。
3.2.1 教学实验分析
在教学实验前,对两组学生分别进行测试,测试指标身体基本情况(身高、体重)、1分钟仰卧起坐、俯卧撑、立定跳远、50m跑。测试指标方法如下,1分钟仰卧起坐:仰卧在垫上,双手置于双耳两侧,屈膝双脚着地,两侧肘关节向前。听口令开始抬起上体直至肘关节触及膝关节,然后回到起始状态,继续重复动作计数至1分钟叫停口令发出。俯卧撑:俯卧双手撑地、双脚以脚尖撑地,身体悬空与地面平行。曲臂上体及肩部下降低于肘关节,用力撑起至手臂伸直。计数至力竭无法完成为止。立定跳远:两脚开立同肩宽,屈膝手臂协调摆动,双腿用力蹬地向前上方跳出,测量距离,每人跳三次,取三次成绩均值。50m跑测试方法(略)。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实验组、对照组是否属于同质性样本,是否适合教学实验。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前情况对比表
由表1可见,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p值均高于0.05水平,统计学意义表现为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样本具有同质性,可以进行教学实验对比。
在教学实验中,实验组采用平板支撑、俯卧撑、两人一组背靠背转体传递实心球(或杠铃片)、立定三级跳远等手段进行功能性力量练习,对照组则进行常规性体育教学。实验组功能性力量教学方法如下,平板支撑:在垫上学生身体进入俯卧姿势,双肘弯曲支撑与垫上,肘关节和肩关节与身体保持直角。用脚趾、前臂支撑自身体重。躯干伸直,头部、肩部、髋部和踝部保持在同一水平面,腹肌收紧,脊椎充分伸展,眼睛看向地面,维持20s——30s,随着力量能力的提高逐渐增加练习时间至90s——120s。该练习属于静力性力量练习,旨在发展学生发展腰腹及背部力量,对于下肢肌群也有着良性影响。俯卧撑(同上,略),每组15次,随着力量能力的提高逐渐增加至20次,女生减半。该练习手段旨在发展学生上肢及胸部肩部力量。两人一组背靠背转体传递实心球(或杠铃片):两人一组背靠背相隔一步距离站立,其中一人双手持实心球置于胸前,腰腹部发力转体双手将实心球移至前支撑腿异侧腰部位置。另一人向持球人反方向转体接持球人手中的实心球,动作重复进行,每组练习1分钟。随着学生身体素质能力的提高后将实心球换为杠铃片,男生使用杠铃片重量为10kg,女生使用杠铃片重量为10kg。该练习主要发展腹外斜肌,同时对上肢及肩带部肌群、正腹部肌群、背部肌群也有刺激作用。立定三级跳远:立定三级跳远是由三次连续的跳跃技术动作组成,起始动作与立定跳远相同,以双脚用力蹬地,使髋、膝、踝三关节充分伸直向前上方跳起,腾空后用有力的腿屈膝向前上方抬起,并积极落地;然后另一腿向前上方高抬,有力腿迅速蹬地跳起进行跨跳,接着跨跳腿积极踏跳,经腾空后双脚落入沙坑。每次课学生练习3——5次,该练习主要发展学生的下肢爆发力和协调能力,同时上肢肩带肌群力量对于三跳过程中踏跳力量、速度和身体平衡的维持也有着重要作用。
以上四项练习以循环训练方式进行,每个练习各一次为一组,重复3——5组,组间不设间歇时间,采用持续性循环练习法。为充分利用时间,将实验组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组四人。每组开始练习的第一个项目均不同,这样避免因教学场地、器材不足造成学生练习负荷强度、练习密度下降。
3.2.2 教学实验效果分析
经为期10周,每周2次体育课教学后。对实验组、对照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复测,并将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处理,测试结果及t检验p值见表2。
表2 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后身体素质指标对比表
这说明教学实验是成功的,结果也验证了功能性力量练习对于学生身体素质良好的刺激作用。平板支撑、俯卧撑、两人一组背靠背转体传递实心球(或杠铃片)、立定三级跳远这四项练习手段简单易行,学生也易于掌握,随着练习课次的累积,学生能清楚地发现自身力量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实验中,平板支撑、两人一组背靠背转体传递实心球(或杠铃片)这两项项学生提高速度最快,其次是俯卧撑,提高速度较慢的是立定三级跳远,特别是女生。这也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体情况,在青春期,躯干及四肢加速生长,协调能力下降,而立定三级跳远项目对于人体发力的整体协调性要求很高。此外,该阶段学生的生长发育主要表现为纵向生长,肌肉力量较差。但日常生活中,四肢经常处于使用状态,相对力量水平较好。而躯干部则相对差一些,力量练习起点较低,所以通过功能性力量练习手段刺激外在表现提高幅度较大。而四肢力量练习起点相对稍好,通过练习表现则提高幅度相对偏弱。
平板支撑,俯卧撑,两人一组背靠背转体传递实心球(或杠铃片)三个项目练习提高了学生上肢、躯干力量,立定三级跳远项目对于下肢爆发力的提高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对于学生身体协调性提高有着极大的作用。四项力量练习虽然动作简单,但对人体各部分肌肉、关节确都能够刺激到,练习效果良好。整体协调性提高,四肢及躯干力量增强,才会导致学生在最难以提高的短距离速度项目50m跑上有着大幅度的进步。
教学实验中,部分学生从一组练习都难以完成到逐渐适应并达到预订指标,磨练了意志,显著的教学效果也是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兴趣渐之浓厚,激发了学生锻炼的热情。因此,在目前基层学校体育课程中,响应广东省教育厅等部门下发的《广东省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文件中规定的,“中小学每节体育课必须安排5——8分钟身体素质练习内容”。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中增加功能性力量练习内容,对于完成文件要求,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达到国家体质测试标准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1.功能性力量,包括核心力量训练、振动训练和悬吊训练,其主旨是发展人体灵敏、协调及平衡能力,更为关注人体在运动中整体力量的运用效果,适合学校体育课程中青少年学生的学习锻炼;
2.普通高中学校高一年级学生为期10周的教学实验表明,功能性力量练习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实验组在俯卧撑、立定三级跳远两个项目上与对照组表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在1分钟仰卧起坐和50m跑两个项目上与对照组表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非常显著性差异。
3.教学实验证明,功能性力量练习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整体协调性及对体育课程兴趣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目前省内小学体育课程中增加功能性力量练习内容,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达到国家体质测试标准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