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建军
我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贯彻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的通知,它颁布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够健康发育,能够承受繁重的学习生活以及毕业后所要面对的社会和生活压力。多项研究指出,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缺乏运动锻炼是最主要的原因,而体育态度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影响学生是否愿意及如何进行身体锻炼的心理因素。在当今社会环境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下学生的体育态度又有哪些新的转变,这些转变对其体质健康有何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要从中做哪些改革措施,这些都是必须有所重新认识的。
以忻州师范学院19个系(除体育系以外)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每个系10名男生和10名女生,共380名学生。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重点查阅了近10年有关体育态度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文献,把握本课题的最新研究动态,为论文完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并通过忻州师范学院公共体育教研室收集所调查学生的2019年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
2.2.2 心理测量
根据研究的目的,本研究参照北京体育大学毛荣建设计的量表,该量表从锻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两个方面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进行调查,经过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该问卷由56个问题组成(根据预发放问卷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对量表进行了修改),采用5级评分法记分,总分280分,通过8个因素对大学生的体育态度进行调查。
2.2.3 问卷调查
根据本次研究,设计《大学生体育态度锻炼量表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380份问卷,回收问卷354份,其中男生回收170份,女生回收181份,回收率为93.16%,有效问卷共341份,问卷有效率为96.32%。
2.2.4 数理统计
运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一样本t检验对调查问卷以及体质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毛荣建指出体育态度由8个因素组成: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可归纳为三个类型:认知(包括行为态度、目标态度和行为认知)、情感(包括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和行为(包括行为习惯和行为意向)。8个因素的得分范围在7~35分之间。
由表1可以看出,反应认知的三个因素得分均数较高,且方差较小,学生的得分离散程度较小,说明学生在认知行为上的得分较高且差别不大,表明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历的提升对体育不再是片面的认识,而是对体育方面基础知识的积累越来越多,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的好处,不再排斥相关的活动。
反应情感的三个因素的得分低于反应认知的三个因素的得分,表明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并未获得理想中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得分方差较大,离散程度较大,表明可能有一部分学生能够从体育锻炼中获取积极地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的得分最低,说明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时,对做出某些体育动作感到困难,身体协调性较差。主观标准上大学生平均数较低,且方差小,说明普遍得分较低,表明大学生在锻炼时没有充分的自主权,参与体育锻炼不够积极,周围的人也不能给予积极的支持。所以学校体育要努力提升学生对参与体育的兴趣,使学生从体育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反应行为的两个因素行为习惯和行为意向的得分明显较低,说明不少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意识层面,并不能付诸于实践活动中,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大学生在行为方面得分较低的原因可能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下降,惰性增加,并仍有一大部分学生未能对某一具体健身项目产生兴趣。客观原因是大学生更多由于就业压力而忙于自己的学业,多数大学生有过长熬夜及过多使用电脑和手机,以于没有多余的时间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根据本次统计结果表明,本次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体育态度的得分集中在一般态度和良好态度上,一般态度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71.2%,积极态度所占的人数最少,仅占总人数的1.17%,消极态度的占总人数的16.42%。体育态度的8个影响因素相互联系,这8个因素统一于体育态度之中。因此,要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需要8个因素的协调发展。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往往不能很好的协调在一起。
表1 大学生体育态度得分情况分析
根据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编制的《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中国学生(19-22周岁)测试指标的平均值与本次调查中选取的师院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分析(表2),并将从数据反映出来的信息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以了解我校学生的健康状况。
从表2可以看出,男大学生的体质总成绩与全国同年龄男生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85>0.05),说明男生的体质与全国男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相当,但男生在1000m、跳远和坐位体前屈上与全国成绩的差异性较为显著,且与全国平均成绩相比不太优秀,说明他们在耐力、腿部力量和柔韧方面较差,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男大学生的引体向上成绩很差,及格的学生很少,说明他们的上肢臂部力量不够好。
女大学生的成绩与全国同年龄女生相比差异性较明显(P<0.01),并且她们的成绩要比2010年全国的水平高,但是在50m和800m这种较为剧烈的项目上不太优秀,说明她们的速度和耐力需要教师的重点关注。男女生的身高体重指数(BMI)、肺活量指数和坐位体前屈都与2010年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不同的是前者与全国水平属于负相关关系,而后两者与它是正相关关系,说明男女大学生的肺活量和柔韧性处于全国上游水平,而体型则可能不够匀称。
本次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大多数学生集中在良好和及格之间,且处于及格的人数最多,占55.95%,说明大学生总体的体质水平还是不高,学生的体质健康需要全面的发展。
表2 大学生体质健康成绩得分情况
从表3中可以看出,体育态度总评和体质总评之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6<0.05),说明大学生体育态度积极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另外,大学生体育态度各因素与其体质测试的各项成绩之间都是正数,表示它们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大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了解的越多,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就越高。
表3 大学生体育态度与各项体质测试成绩的相关性
大学生的身高体重指数(BMI)与大学生的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存在低相关(P≤0.05),而与行为习惯之间存在高相关(P≤0.01),说明大学生的身高体重除了受到体育锻炼的影响之外,可能还受到遗传、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肺活量指数与行为意向、行为习惯和行为控制感之间存在高相关(P≤0.01),表示在遗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也有可能提高他们的肺活量。50m、800m/1000m、仰卧起坐/引体向上、跳远、坐位体前屈,这些反应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柔韧素质的项目,基本上都与行为习惯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P≤0.01),因为这些项目需要锻炼者长时间不断地参加体育活动,拥有良好的锻炼习惯,才有可能提高并保持良好的成绩,如800、1000需要学生经常参加长跑运动。学生的一时性起不能保持良好的运动成绩,必须要走出室内,走向室外操场,坚持参加体育活动。
以上这些都说明大学生的体育态度越好越积极,大学生越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体育锻炼中,尤其在行为习惯、行为意向和情感体验上表现的更明显,相比而言,大学生的情感体验越良好,体育行为意向越明确,行为习惯越积极,大学生的体质成绩会表现得更优秀。这也提示了高校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还要让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中保持心情愉快,他们才会主动参加其中,如学校可以定期多组织一些适合大多数学生参与的体育游戏类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1.参加此次调查的大学生认知行为因素比较优秀且差别不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程度较高。反应情感体验的三个因素得分较低,说明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并末获得理想中的情感体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偏低。反应行为的两个因素的平均得分最低,说明不少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意识层面,并不能付诸于实践活动中,缺乏实践经验。
2.本次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体育态度与体质健康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正相关,及大学生的体育态度越好,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越高。习惯、意向、情感体验和控制感与体质健康之间存在相关性,及行为习惯越好,各项素质越强,体育锻炼中越能保持愉悦的心情,对体育锻炼的计划越明确,付出的努力越大,其体质健康水平可能越好。但是体育认知与体质健康水平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体育知识丰富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一定很好。
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丰富校园体育活动的形式,针对不同性别、不同体质健康状况的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积极参与中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树立运动自信。
2.加强和发展高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仅仅是对体育政策文件的宣讲和解读,更要根据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实施办法和规章制度,并加强对学生执行规章制度的监管力度,这样才能更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3.体育教师在教授体育技能及健身理论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体质弱势学生群体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并通过一定的方式监督学生执行运动处方,使学生良好的体育认知付诸到体育锻炼的实践中去,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独立的科学健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