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开虎
(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使得我国大学生在专业背景、文化基础、个性心理、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而当前一般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却不太重视学生这些特点对教学变革的要求,普遍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致使思政课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诸多学者认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类或分层的差异化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以高校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为例,探索根据学生不同专业背景和文化知识基础进行的分类分层教学,以期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分类或分层教学最先起始于美国,但由于人们对这一教学模式颇多争议,认为这一教学模式带有歧视、不平等因素,因此其经历了20世纪初兴起→1950年代低谷→1990年代复兴的过程。改革开放后,国内部分中小学最先开展分层教学的实践,21世纪初部分高校在公共英语课教学中也开始试行这一模式。其后,一些学者和教师开始研究高校思政课的分类或分层教学并付诸实践,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一般是把分类和分层割裂开来。本教研组认为,鉴于分类教学和分层教学两者的优缺点以及当前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政课中有必要把两种教学模式融合起来,构建分类分层的教学模式。
所谓分类分层教学就是以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为指导,从因材施教的原则出发,把分类与分层教学进行融合和细化,即首先根据学生的学科专业背景进行分类,然后在分类的基础上再根据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认识能力分成几个层次,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组织教学,制定出各类别层次的教学目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以改变传统思政课“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分类分层教学既吸收了分类教学和分层教学的优点,又弥补了两种教学模式的缺陷。首先按照学生的学科专业背景分类,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专业知识在思政课学习中的作用,便于组织教学和管理;其次在分类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对学生分层,这样可以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诉求,不至于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吃不好”、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教学对象的分类分层直接关系到分类分层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教学效果,因此,对教学对象科学合理分类分层是实施“原理”课分类分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现有思政课分类教学对学生分类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科专业,把教学对象分为文史、理工和艺体三大类,[1]分层教学主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发展方向分为基本班和提高班,或者分为普及理论班(A班)、考研深化班(B班)和理论拓展班(C班)。[2]从实践效果上看,这两种教学模式都存在不同的优缺点。按照学科专业背景分类,其优点是在教学上便于组织管理实施,有益于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讲授思政课的内容;缺点是这样的分类办法仍有“一刀切”的成分,因为相同或相近专业类别的班级学生之间在文化基础、认知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别。而按照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其优点是在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满足学生诉求上更具针对性,缺点是可能需要打乱学校现有专业班级授课制的设置,按照学生的文化基础重新编班上课,在实践操作上比较复杂,同时不能很好地兼顾不同学生的学科背景,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生的专业知识在思政课学习中的作用。
针对以上两种教学对象分类(分层)的优缺点,本教研组在“原理”课的分类分层教学改革实践中,把分类和分层融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更加细化的分类分层。具体来讲,先根据学生的学科专业背景把学生分为人文社科类、理工类和艺体类三大类,再在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认识能力把各专业班分成几个层次。根据专业背景对学生分类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但进一步对各专业班学生分层则事前需要做好详细的调查与研究,才能准确地掌握各专业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以便依据这些信息对各专业班学生合理地分层。本教研组主要从两个方面了解和掌握这些信息。一是由于“原理”课在大二开设,因此在开课前,通过与大一思政课教师的沟通交流,了解各教学院系大一学生以及同一院系不同专业班级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差异情况。二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各专业班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思政课的诉求等内容。然后综合这两方面的信息,在不同院系或同一院系不同专业班级之间进行分层。分层时尽量把同一院系层次相近的专业班级放在同一个教学大班。当然,这种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应根据每一届生源的情况和多方面的信息反馈在以后的分类分层教学中做出调整。
对学生分类分层后,不同类别层次分学期上课,即人文社科类别层次在大二第一学期上课,理工类别层次和艺体类别层次在大二第二学期上课。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解决师资不足与教学班级太多的矛盾,不至于使教师一个学期上课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分类分层教学的各种问题;二是便于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以及后续的分类分层考核评价。
教师是分类分层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队伍的分类分层是“原理”课分类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学术专长、兴趣爱好、教学经验、教学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对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并把不同类别层次的教师安排到相应类别层次的班级授课,为分类分层教学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不仅有利于促使师生更好地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专注于对某一类别层次学生的研究与了解,把握其成长规律,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有效地完成思政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学科背景比较复杂,既有思政学科背景的教师,也有文学、历史等其他人文社科背景的教师,还有理工科背景的教师,甚至艺体学科背景的教师;教师的兴趣爱好、学术专长、教学风格也各不相同。为了科学合理地对教师队伍分类分层,本教研组首先让教师根据自己各方面的情况申请教学某一类别层次的教学班,然后再结合教师的专业背景、学术专长、教学经验、教学风格等情况统一规划调整。教师队伍分类与学生分类的衔接与匹配的一般做法是,把具有思政学科背景或人文社科背景的教师配置到人文社科类别层次的教学班级授课,把具有理工科背景的教师配置到理工类别层次的教学班级授课,把具有艺体兴趣爱好专长或学科背景的教师配置到艺体类别层次的教学班级授课,然后在分类匹配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理论功底、学术专长、教学经验、教学风格等把教师配置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级授课。
把不同类别层次的教师安排到相应类别层次的教学班级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处每月收集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意见反馈的信息来看,一改以前学生对教师教学意见多、肯定少的情况,现在学生对“原理”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风格普遍持肯定态度,在学期末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教中,“原理”课教师的分数都在90分以上。教师在适合自己类别层次的班级授课,可更好地与学生配合,活跃课堂气氛,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自己的成就感。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等方面。为了避免分类分层教学流于形式,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需要对不同类别层次教学班级的教学过程进行差异化设计,这是落实“原理”课分类分层教学的关键环节。
首先,根据“原理”课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对“原理”课现有教学目标的刚性要求与柔性要求进行具体研究,刚性要求必须达到,柔性要求可适当变通,针对不同类别层次的教学班级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其次,根据不同类别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如:人文社科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概念、观点比较熟悉,教学上可以对这些内容进一步扩展和深化,让学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理工类学生高中阶段对这些内容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要求他们掌握教材中需要掌握的概念、原理、观点就可以了,无须深化与扩展;艺体类学生文化基础差,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知识欠缺,在不影响知识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情况下,可以对教材上较抽象深奥的内容有所简化。同一类别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可以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把握。再次,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应充分考虑不同类别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一般来说,人文社科类别层次的学生可多运用课堂讨论法、主题辩论法或专题教学法等;理工类别层次的学生可多采取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艺体类别层次的学生可多运用情景教学法,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编写短剧、歌舞、绘画等形式来表现某些教学内容,增强课程吸引力,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实践教学是分类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理论教学分类分层的延伸和拓展,是不同类别层次的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自己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原理”课分类分层实践教学中,实践主题、实践内容、实践形式、实践方式的设计也应体现类别性和层次性。所谓类别性就是指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应与学生的学科专业相结合,所谓层次性就是指实践教学难度应有所区分,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考核评价方式差异化设计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类分层必然逻辑的延伸。当前思政课的考核评价方式普遍采用期末考试成绩加平时成绩的模式,期末考试采用统一的试卷,考试的结果各专业差异很大,人文社科类学生的总体成绩良好,优秀率也较高,理工类学生的成绩一般,优秀率很低,艺体类学生的成绩普遍较差,不及格率较高。这种结果是“一刀切”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式的必然结果。
实施分类分层教学,必须在考核评价方式上进行差异化设计。根据中宣部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思政课要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过程考查,加强实践教学在三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既符合中宣部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教研组把三个类别层次学生的考核分值都设计为由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三个板块,但在分值比例上有区别:人文社科类层次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20%,实践成绩占30%;理工类层次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20%,实践成绩占20%;艺体类层次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30%,实践成绩占20%。鉴于三个类别层次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同和教学内容深浅程度不一,期末考试试卷一是在难度上有所不同,二是在题型上有所变化。如人文社科类层次学生的试卷难度较大,主要采用单选题、多选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掌握深度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工类层次学生的试卷难度适中,主要采用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论述题等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原理、观点的一般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艺体类层次学生的试卷难度较易,主要采用单选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主要概念、重要原理、主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考查其是否具有运用原理分析问题的一定能力。这种差异化考核方式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检验了分类分层教学的效果。
总之,在当前大学生学科专业背景、文化基础、认知能力、学习诉求、兴趣爱好等各方面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实需求,分类分层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不同类别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设计,有益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更好地完成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