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壮伟 宋 婷
(六盘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0)
校园文化蕴含着一个学校的价值取向,人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为此,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谐的校园生活环境,创设独有的文化氛围,有利于陶冶师生情操、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具有生态教育特点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可使其在活动中将生态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高校可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重要平台,积极开展具有生态教育特点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一是学院校团委、宣传部等部门可以利用每年的4月15日环境保护日开展“我们的地球”为主题的摄影展览赛、微视频创作赛、生态校园设计赛、舞台风采展示赛、知识竞答赛等有趣又有意义的校园生态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大学生潜移默化中感受生态文明知识,从而内化于行。二是各二级学院可以根据专业特色,学生群体不同,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从而打造自己的学院生态文化品牌。三是各类学生社团也可以利用生态文明日等节假日,开展以“我与生态”的各类有创意的生态文化活动。
校园生态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及制约作用。高校应加强校园生态文化的设计,积极创建文明和谐的高校校园生态文化环境。高校可从校园精神、制度、行为、物质等不同层面着手,创建具有本校特色,体现其校风校训、人文精神等方面的校园生态文化环境,积极为师生创设文明和谐的校园生态环境,帮助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比如从校园精神层面上,可通过校园广播、围墙涂鸦、手机APP等途径深入学生中宣传生态文明思想。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提高师生生态文明素养,形成优秀的教风和学风;从校园制度层面上,高校一方面可增添关于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职能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研究、规划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针对垃圾乱丢、践踏草坪等不良行为,制定大学生适用的行为准则,用相应的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从校园行为层面上,高校积极组织各种有趣、新颖,并具有生态教育特色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校园生态实践活动;从校园物质层面上,结合本校发展历史、人文精神等,创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生态文化环境,营造特有的文化氛围,陶冶师生情操。
“实践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最直接的方法。”[1]目前高校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活动主要有社会调查、支教服务活动等,其中与生态文明观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较少。因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过程中,要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关注生态现状,激励大学生利用暑假组织、参与具有生态教育特色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宣传生态文明理念。高校应充分发挥各种宣传途径,帮助大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知识和暑期“三下乡”相关资讯,鼓励大学生组织、参与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活动。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暑假时间,走进基层,深入群众,探索乡村生态现状,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普及低碳节能知识,弘扬绿色环保文化,引导当地村民主动践行生态文明思想,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同时,大学生在基层深入群众、亲近自然时,能切身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深入地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真正体悟到加强生态环境教育的现实必要性,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头脑,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真正成为一名低碳环保践行者。
“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2]。我国生态文明观教育相较于其他国家,起步较晚,还处于探索实践期。在缺乏生态文明观教育公共必修课的现状下。一是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教育作用,抓住思政课的特性,积极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推进生态文明观教育环境建设。思政课教师应适应新形势和新情况,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的主动权。要随时“充电”学习生态文明相关知识,扩展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判断能力。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新情况,不要仅仅局限于现有教材中的生态文明相关知识。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师生交往交流等场合以及各种活动,了解学生对于生态思想的认知。从思政课本身来看,其各门课程的相关章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观教育资源。高校教师要深入挖掘、抓住思政课中丰富的生态文明观教育资源,将生态教育融入到思政课中,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教育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养成生态文明习惯。二是各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生态文明知识的提升,生态文明知识博大精深,要真正读懂、读细、读精,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文明知识,不断加强学习,不断与时俱进,把最新的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三是学校要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加强对生态文明的支持力度。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课评价制度,从制度到经费支持,反馈机制都要不断加强和完善。
课程思政是对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回答。它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其他课程,以协同育人为理念,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相结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约束、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价值观。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不能单纯仅依靠思政课来进行引导,还应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将生态文明观教育融入各专业课堂中。高校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首先要从不同角度,根据各专业课特性,深入发掘各专业课程中蕴含的生态文明观教育资源;其次,根据其专业课特性,将发掘的生态文明观教育资源,巧妙融入教学,运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大学生了解当前生态环境现状,掌握生态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消费理念;最后,教师要善于总结,通过定期组织的经验交流会,与其他教育者从教学策略等方面深入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进一步推进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真正实现在课堂教育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的育人。
社会的快速发展,党和政府对于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使得高校肩负巨大的重任,要求高校需组建一批政治意识强、熟悉网络技术、生态素养高的生态文明宣传队伍,促进校园生态文明观教育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的基本要求和有力保障。要以关于生态文明的相关论述为指导,以建设高素质生态文明宣传队伍为中心,以领导班子建设为关键,以培养、加强生态素养高的人才为重点,不断加强宣传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批讲政治、守规矩、勇担当、有作为的高素质生态文明宣传队伍,以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工作发展,为“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作出积极贡献。教师作为生态文明宣传队伍的主体,其生态素养、理论水平等是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重要因素。高校应积极组织各种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科研项目、社会实践活动等,鼓励教师以不同形式参与学校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于智能手机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人们可以利用各类手机APP,“足不出户”就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身信息获取、沟通的渠道。微信、微博、QQ、抖音等各类APP带来便捷沟通的同时,也为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带来新渠道。高校要深入了解大学生对于各类手机APP使用情况,针对手机各类APP特点,结合生态理念,抓住教育契机,积极推进学校生态文明建设。高校要积极借助手机的各类APP,贯彻落实关于生态文明思想,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知识普及。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拓宽知识获取途径的同时,其自身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任意性、诱惑性等特点,易产生信息污染、网络成瘾等负面影响,对正处于价值观塑造期的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高校要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进行生态文明网络舆论引导,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网络教育。首先,高校要从学校层面重视、加强生态文明网络平台建设,积极构建具有权威性、准确性的校园生态文明网络教育平台。其次,高校要了解大学生思想、心理动态,以其喜爱的形式,例如:美文、条漫、短视频等,定期、及时的更新、报道生态相关资讯,丰富生态文明教育网络资源。最后,高校可利用网课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可开设或与其他高校联合开设与生态文明观教育相关的网络选修课,让学生能够自由的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了解生态相关知识。
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素养的关键在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大学生自我教育指的是大学生以自己已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对自己进行自我批评、自我反思、自我改进,从而达到自我提高的一种有效途径。促使大学生主动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做到知行合一,是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观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生态文明教育成效的关键。
高校要注重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生态文明知识,让其在学习中不断探索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提升其生态素养,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一是,高校要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着手,将校园精神、制度、行为、物质等文化与生态文明全面融合,积极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各类校园活动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推进绿色、和谐校园建设,为大学生营造浓厚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吸收生态文明知识。二是,高校要重视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组建一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高素质生态文明宣传队伍,积极利用学校现有广播、围墙涂鸦、手机APP等途径,充分宣传生态知识,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宣传、感化教育。三是,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要学会主动利用现有资源。例如:学校图书馆、手机APP等信息平台,了解生态文明相关资讯。同时,自身也可主动申请成为学校生态文明宣传队一员,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相关知识[3]。
高校大学生要主动了解生态文明相关知识,自觉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形成科学的生态消费观念。一是正确生态消费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学校的引导。高校除了要抓好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重视其生理健康教育[4]。二是当前高校大学生之间还存在相互攀比、追求享乐,对于消费没有明确计划,随心所欲的现象屡见不鲜。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自然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与生态消费观念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生态素养,增强大学生抵御和防范不良风气的能力。三是高校也要积极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校园风气,通过校园广播、围墙涂鸦、手机APP等有效途径,传播生态文明相关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5]。大学生做好的知行合一是对自我的杨要求和约束,是一种自觉的体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当代大学生要主动了解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知晓当前生态现状,严于律己,自觉从小事做起,譬如熟知垃圾分类标准,并严格按照分类处理垃圾,使生态文明观念真正入脑入心,将生态文明真正落实到自身日常行为习惯中。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要积极组织并主动参与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生态实践能力。同时,高校也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思维活跃、前卫,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优势,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使其深刻认识和理解生态保护与社会、自身休戚与共的关系和重要意义,让其主动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实际工作与生活中,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