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改革探究

2021-04-15 00:48冯小娜
卷宗 2021年23期

冯小娜

(山西省忻州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1 引言

图书馆一直深受学生群体的爱戴,它丰富的书籍存量,涵盖了不同的知识内容,因此能提升学生课外阅读数量,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但现在手机、电脑非常普及,人们逐渐舍弃传统图书馆阅读的习惯,改为电子书、听书软件去读书的形式,使得图书馆已经失去它本来的作用。传统图书馆受限于人力、场地、时间等一系列客观因素,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阅读需求,影响学生的阅读感受,以往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就是对管内的书籍进行统一汇总分区、统一编号,在图书进行借阅时,进行登记、归还,功能比较单一,效率较为低下。但是在读书APP上进行阅读时,完全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所以传统图书馆运转模式势必要与新型科学技术进行融合,相互渗透,只有这两者相互进行借鉴,才能将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进行有效提升。

2 现代信息化环境给高职图书馆带来的转变

现在网络高速发展,信息获取途径也越来越多,所以图书馆也一定要适应信息化环境。学校图书馆主要面临的是全校师生,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所学科目内容不同,每个学生成长环境不同,全校老师侧重专业、学习程度也都有所差别,这样读者身份的差异性,多元化,势必造成需求的多样化。信息获取途径增多、读者需求的个性化,带来了高职图书馆新的挑战。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的改革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图书馆建设运营中,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为图书馆节省人力成本,时间成本,这样可以让图书馆将人力财力应用到图书馆的管理服务中。只有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在现代社会立足,信息化的图书馆建设,将知识、信息、技术融合一体,为高职图书馆信息化的建设助推,运用多种技术的手段,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增加图书馆的阅览量,让图书馆的发展越来越好。

3 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去管理和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积极意义

1)建立适应新发展的图书馆。进行技术革新,采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去管理和服务高职图书馆,是图书馆改善自身状况、紧随时代发展、适应当前知识需要的主要途径。图书馆的发展也应该与当前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只有协同发展,才能利用现代信息化的手段去转变管理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科技进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科技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加快社会发展,同时也会对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有所改变。图书馆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一个重要场所,也一定会深受其影响,因此我们图书馆也一定要顺势而动,结合自身的运行方式同科技进行深度合作,用科技的力量来推动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的建立也使用到很多的人力财力,我们要将其作用最大化,以往的方式早已不适应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要将图书馆中的书籍、场地、读者等都进行有效利用,采用高精尖的现代信息化技术去实现这一目标,使图书馆适应新发展的需要。

2)建立具备自身特色图书馆。图书馆是一个拥有内在文化的地方,在每个高职学校中间都有一所属于自己的图书馆。那么我们就要去探究,怎样建立一所符合自身建校理念的、符合当下时代建设的、拥有独特文化的特色图书馆。在服务上面,我们要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一套做法,可以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将各个学生以往的借书记录进行分析,在大数据的筛选下,按照学生喜好给学生推荐好书。或者利用电子化的信息记录,将书籍进行分类规整,学生只用手机扫每个书架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整个书架上面所有的书名和简要介绍等,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效能。高职院校图书馆中可以多增加一些符合新时代号召、当地风土人情、学校发展的书籍,使得馆中的书籍与学校发展步调一致。图书馆也可以开设自己的网站,在上面鼓励学生去留言发帖,集思广益,将学生的意见进行采纳,真正办成符合自己高职特色的图书馆。

3)建立较高管理效能的图书馆。传统的图书馆在书籍管理上,需要人员去记录去更新,在文档记录上,需要档案室去存放,在服务时间上,也存在局限性…过去因为要留存图书馆大量的书籍信息资料、保留学生的借阅文档资料等等,都需要大量的纸质台账去记录,随着图书馆的不断营运,书籍、借阅记录、规章制度等只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图书馆专门设立档案室进行存储,浪费空间。以前的图书馆因为工作人员的有限,所以在开放时间上也有所限制,不能提供全天行的开放和借阅。也是因为工作人员去手工操作,所以书籍的更新速度比较慢,不能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获取图书信息。以往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书籍的了解程度、自身的文化修养都不是很高,所以给学生能提供的信息很有限,只能为学生进行简单地咨询服务,不能真正发挥管理员的功能。

因而急需我们要建立高度信息化的图书馆,只有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中,那么我们可以采用电子台账去记录各类图书信息、借阅记录,可以将纸质的档案全部进行计算机存储,节约实体空间,同学可以在计算机或者手机上直接提问关于图书馆的各种问题,那么计算机会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提升借阅体验,建立管理规范、服务高效、信息完善的现代化图书馆。

4 现代信息化建设如何推进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

1)改变服务模式,优化服务等级。建立服务理念。变被动为主动,变手动为自动。首先,高职图书馆要认识到现在是一个主动出击的时代,我们要把握住时代的特性。我们可以在校园网站或者图书馆将图书馆的简介、开放时间等进行公布,可以发布一些关于图书的小知识或者历史上的今天,让学生提起看书的兴致,或者可以举办一些知识问答比赛,将图书作为奖励等。因为图书馆接待的读者各有不同,所需书种也各有差异,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采用智能问答的服务,为不同人群开展个性化服务。上述内容都只是让读者增加去主动读书的兴趣,让学生愿意走进图书馆。制造服务氛围。有读书的氛围在,你才愿意去主动读书。所以,我们对高职图书馆建设时,就要加强建设和服务两方面,在图书馆建设方面,选址合适,设施配备齐全、信息化建设到位都是应该要考虑进去的内容,无线网全覆盖、图书馆软件的开发、馆中所有书籍链接到大数据、书本编制二维码等,都是信息化图书馆建设的必备要求。在建设到位的情况下,服务就一定要跟上来,书本的合理归置、网络使用的通畅、教材的全面覆盖等,其次图书管理员也一定要全面掌握图书馆详细的信息,大到建馆时间背景,场馆面积,小到书本的具体摆放位置,归还时间,了如指掌,相信学生在这样既有科技元素,又有人文关怀的图书馆学习,一定能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

2)顺应科技变化,推动图书馆发展。营运方式进行信息化转变,信息化时代的带来,标志着传统的阅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时代发展,改变传统图书馆的运营状态,势在必行。图书馆日常工作的开展今后要进行信息化变革,将馆中的图书、文献资料等输入,建立图书馆APP,设立二维码,学生可以扫码关注,在上面看到图书馆简介、管理人员基本信息,图书馆书籍存放种类数量,书籍更新信息等,让学生随时了解馆内信息,方便学生进行借阅。也可以结合当下流行的电子借阅方式,在手机上面进行实名登记,网上检索、完成借阅,减少学生到图书馆实地查阅的时间。运用大数据分析读者喜好,将办理借书卡的同学信息录入到图书馆APP中,将学生的日常借阅、查询、下载记录进行信息采集,将网络采集信息实行实时反馈,在学生进行再次借阅时,就可以依据学生喜好进行推荐,也可以将学生身份证号进行涉密处理,每次登录系统时,输入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和密码,保证私密性,在APP中依据学生的偏好、时下主流的价值观等信息进行量身制定阅读计划,这样有计划、有目标的图书推荐,科学合理的制定阅读计划,也可以让学生爱上阅读。开展网络实时互动平台。在图书馆APP中,建立自由活动区域。学生可以在上面自由留言,将自己读书感受,亲身体验、意见建议进行实名反馈,计算机后台将留言信息汇总分析,反馈给图书馆管理人员,图书馆对学生有价值的留言可以进行采纳,对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及时改进,这样有效的交流互动,不仅能推动学校图书馆的建设,还能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3)采集数据信息,建立数据库。基础数据采集。传统图书馆在采集数据时,都是人工进行登记、筛查、记录等,不仅速度较慢,还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数据采集不全面,数据有错误的情形发生。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要舍弃这种人工录入形式,而是要采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大量数据采集,从而形成数据库,将基础资料信息都录入到这个数据库中,以方便今后的应用。基础数据的准确录入、及时更新、技术完善都是建立这个现代化信息库的关键所在,前期做好这些,以后事半功倍。完善数据库。在基础数据采集完成后,数据库基本就建设完成,后期就是不断地更新信息和完善细节,只要在数据库的搜索引擎中进行查询,那么你需要的图书、精品课程、科研成果,在数据库的帮助下都可以轻松找到,潜移默化中也将学校的各个学科紧密联系起来了,不断地进行精品课程、科研成果、学科特色的录入,也是在不断完善和更新这个数据库,这样会使图书馆和学校、学科、学生真正紧密联系起来。因此现代化信息库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方向。改变服务模式,优化服务等级,顺应科技变化,推动图书馆发展,采集数据信息,建立数据库等一系列有效途径,有效提升高职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效能,信息化的发展对高职图书馆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思路、新的活力,高职图书馆为科学技术提供了技术平台,技术创新也为高职图书馆实现了飞跃,学校一定要利用好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现代信息化高职图书馆的建设。

5 结语

现代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读者个性的阅读需求使得高职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急需改善,高职图书馆要根据技术发展情况、读者的不同需求、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网络技术、信息化手段、大数据资源去推进高职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现在读者的阅读需求也已发生了质的转变,简单的读书阅读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要满足读者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一定要让高职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